摘要:在清城区源潭镇大连村的早稻插秧现场,央视总台记者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向全国观众介绍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聚焦粮食增产,重心放在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广东积极响应,通过建设6个全国水稻整建制单产提升线推动单产提升,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大连村便是其中之一。在大连村,
4月9日早上10点
CCTV13新闻直播间
播出《在希望的田野上——
广东清远春耕插秧正当时
合理密植提单产》节目
向全国观众展示
清城万象“耕”新的景象
在清城区源潭镇大连村的早稻插秧现场,央视总台记者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向全国观众介绍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聚焦粮食增产,重心放在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广东积极响应,通过建设6个全国水稻整建制单产提升线推动单产提升,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大连村便是其中之一。在大连村,当地采取的首要措施是合理密植,将原本20厘米的株距缩小至14厘米,每亩的株数从1.2万株增加到1.6万株,预计能够实现约一成的增产。此外,当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搭配适宜的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进一步提升单产。
央视总台记者还报道了清城区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情况,源潭镇完成了对上世纪50年代引水灌区的改建,实现了远程精细放水和智慧化管理,灌溉水利用效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了90%以上。同时,清城区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
清明谷雨紧相连
翻田插秧莫迟延
眼下
正值春耕春播的黄金时期
清城各地农户纷纷抢抓农时
忙着翻田插秧
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洲心街道联岗村,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在展开,伴随着机器轰鸣,耕田机、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目前,洲心街道共有1700亩稻田由专业农业公司负责托管。“全程机械化,包括插秧、施肥等环节,大概需12天即可完成。”清远市振飞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飞明表示,相比传统人工插秧,机械化作业让插秧效率大幅提升,秧苗插得更均匀、间距更科学,这不仅有利于秧苗获取充足光照,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
过去,耕地“细碎化”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农业生产。为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洲心街道积极整合农田资源,将分散的“小田”归并为连片的“大田”。成功破解了耕地“细碎化”带来的诸多难题,为机械化操作开辟出广阔天地。如今,规模化种植的优势尽显,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石角镇回岐村,农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有的弯腰弓背,专注地手工插秧;有的在机器无法抵达的边角区域,精心补插秧苗。每一株被种下的秧苗,都寄托着村民们对丰收的殷切期望。
今年,石角镇计划种植早稻17800亩。其中,回岐村的早稻种植面积超过3600亩。眼下,该镇早稻种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预计到4月中旬将全面完成早稻种植任务。“接下来,我们还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水稻茁壮成长。”石角镇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春耕大幕的开启,石角镇所有农技人员已全部下派到各村(社区),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指导,帮助农户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为今年的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清城区计划春播粮食10.43万亩,其中早稻种植约9.88万亩。截至目前,春播粮食面积已完成9.21万亩,早稻种植面积已完成8.77万亩。
为确保春耕任务顺利推进,清城区农业农村局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协调农资供应,全力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充足到位;另一方面,持续强化技术指导与田间管理,为春播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清城区水利局积极督促各水库山塘管理单位科学制定蓄水计划,统筹开展蓄水保水、水源调度、设施维养、用水管理、科学灌溉等工作,全力维护供用水秩序,确保春灌工作顺利进行。目前,迎咀灌区和银盏灌区两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施工正抓紧推进。其中,迎咀灌区渠道已具备通水条件;银盏灌区于2024年12月开工建设,各项施工正有序推进。
通讯单位:区水利局 区农业农村局
记者:刘青青 黄素欣
编辑:邓渝
校审:黄素欣
二审:杨峥
三审:王嘉瑶
来源:清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