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一纸“色彩禁令”失底色 莫让权力与傲慢野蛮生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22:26 2

摘要:近日,河北省廊坊三河市要求商户门牌禁用红蓝黑三色一事引发关注。这场“色彩禁令”,将城市治理的深层矛盾推至台前。当蜜雪冰城标志性的红色招牌被强制刷成灰绿,当商户被迫自费更换门头却未获分文补偿,当城管部门仅凭一句“城市规划”便对红、黑、蓝三色宣判“死刑”,这场以“

近日,河北省廊坊三河市要求商户门牌禁用红蓝黑三色一事引发关注。这场“色彩禁令”,将城市治理的深层矛盾推至台前。当蜜雪冰城标志性的红色招牌被强制刷成灰绿,当商户被迫自费更换门头却未获分文补偿,当城管部门仅凭一句“城市规划”便对红、黑、蓝三色宣判“死刑”,这场以“美颜”为名的行政干预,已然成为权力越界的典型案例。城市的底色,究竟应是法治与人性的交融,还是权力意志的独白?

在三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年12月发布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中,虽规定广告牌匾需“色浅、淡雅、明快”,但仅明确禁止普通商户使用红蓝底色,而国际连锁品牌可豁免。然而城管部门在执行中自行“加码”,将黑色纳入禁用范围,且未提供任何规范性文件支撑。这种“导则打补丁、执法再创新”的模式,暴露出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断裂,所谓“城市规划”,实为部门意志的随意扩张。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区别对待直接冲击市场公平。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指出:“允许连锁品牌使用红蓝底色,却禁止普通商户效仿,本质上是利用行政权力制造市场歧视。”当一家街边面馆的红色招牌被强令拆除,而百米外的连锁快餐店却得以保留同色标识,城市治理的公平性已在色彩分界中悄然崩塌。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作出不利决定时应公示依据与程序,但三河市城管部门仅凭口头通知便要求商户更换招牌,既未履行听证程序,也未提供书面文件。这种“先斩后奏”的治理逻辑,将商户置于双重困境:若不配合整改,可能面临停业风险;若自费更换,数万元成本却无人担责。有商户透露,招牌改色后客流量下降20%,但维权时却发现“连一纸通知都索要无门”。由此可见,这种程序失范、治理失职之境,实则是从“口头通知”到法治底线的全线溃退。

更荒诞的是,当媒体追问政策依据时,三河市政府办工作人员竟回应“不了解情况”“不熟悉该部分业务”。这种“文件在路上、执法在狂奔”的治理模式,让公众不得不质疑:所谓“城市规划”,究竟是科学决策的产物,还是权力任性的遮羞布?

商业招牌从来不只是视觉符号,更是城市生命力的“毛细血管”。成都宽窄巷子的朱漆匾额与霓虹灯箱和谐共生,成功的营销案例证明:差异化的视觉语言恰恰是城市魅力的源泉。反观三河市,当蜜雪冰城的红色标识被刷成灰绿,当婚庆店铺被迫放弃象征喜庆的红色门头,从“千店千面”的百花齐放、各自争艳,到“万马齐喑”的暮气沉沉、千篇一律,城市的活力正在消逝,商业街区的个性与温度也在悄然褪色。

强制改色带来的经济代价同样触目惊心。根据业内人士测算,符合《导则》要求的发光字牌匾成本比普通招牌高出30%-40%,对小微商户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倘若此举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知谁又将为此买单?一家经营十余年的老字号面馆老板坦言:“红色招牌是祖辈传下的辨识符号,换成浅咖色后,老顾客都以为我们倒闭了”。当城市治理沦为“审美霸权”,消失的不仅是色彩,更是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

解铃还须系铃人。三河市当务之急是立即停止“色彩禁令”,并启动合法性审查、商户补偿机制修复治理创伤,厘清“城市规划”与“行政越权”的边界,建立“谁决策、谁担责”的问责链条,以法治重绘城市底色、重还商户公道、重拾市场信心。

城市的灵魂不在整齐,而在包容。古画《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商铺的招牌或楷或篆,或朱或金,正是这份参差多态,铸就了千年不灭的市井烟火。今日之中国城市,需要的不是权力审美下的“色彩洁癖”,而是法治框架内的多元共生。当三河市的灰绿色招牌在暮色中黯淡无光,我们更应铭记:真正的文明城市,既能容得下蜜雪冰城的红,也该留得住小巷茶摊的黑。毕竟,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整齐划一的标本,而是守护生生不息的人文与根脉。(文/张恒)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