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3月7日,毛主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起草了一篇评论,在这篇评论之中,毛主席代表中央给予西北野战军极高的评价:
1948年3月7日,毛主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起草了一篇评论,在这篇评论之中,毛主席代表中央给予西北野战军极高的评价:
“这样就使部队万众一心,大家想办法,大家出力量,不怕牺牲,克服物质条件的困难,群威群胆,英勇杀敌。这样的军队,将无敌于天下。”
将无敌于天下,这几个字眼,在中央以及解放军的高层领导人们看来,是极为难得而且也是很高的评价,毛主席和中央之所以给予西北野战军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在不久之前,西北野战军获得了宜川战役的胜利,这场战役,直接终结了胡宗南在西北地区的兵力优势。
那毛主席为什么在这场战役之后,给出如此高的评价呢?
宜川战役对于我军而言,有多大的战果呢?
1948年1月的一个清晨,陕北米脂县吕家沟的会议室里,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站在一幅摊开的地图前。他的手指在纸面上缓缓移动,目光却透着沉稳的光芒。屋内,将领们围坐四周。
九个月的艰苦作战已让西北野战军逐渐壮大,胡宗南的防线不再坚不可摧。
彭德怀抬起头,声音低沉而有力:
“现在,我们要转入外线作战,主动出击。”
他的手指最终停在延安以南的宜川一带,在地图上轻轻画下一个圈。
而这一圈,仿佛在无声中埋下了一场即将改变西北战局的伏笔,胡宗南尚不知,这将成为他难以承受的一击。
1947年,西北野战军在陕北鏖战九个月,歼灭蒋介石正规军6.1万人,非正规军1万余人,迫使胡宗南从主动进攻转为“机动防御”。
敌我兵力对比从10:1缩小至5:1,西北野战军人数增至7.5万,主动权逐渐显现。
彭德怀认为,中央军委提出的战略进攻时机已至,解放军应将战火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
但具体方向的选择却成为会议的焦点。
会议上,西北野战军的将领们纷纷发表意见。
有人提议北攻榆林,收复延安,以其政治意义振奋士气。
有人主张西出陇东,打击马步芳、马鸿逵的“二马”势力。
还有人建议南下关中,直捣胡宗南的核心地带。
彭德怀静静聆听,随后走到地图前,逐一分析。他指出,延安守军超过1万人,工事坚固,强攻伤亡过大,时机尚未成熟,而陇东地区粮草匮乏,与“二马”骑兵交战难以形成歼灭战,胡宗南主力未受损,若两面夹击,解放军恐陷入消耗。
综合种种情况判断,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宜川:这座东依黄河、西连洛川的战略要地。
彭德怀的手指在地图上画了个圈,继续说道:“宜川工事虽强,但远不及延安,守军兵力不足。黄龙山道路崎岖,若敌增援,便于我们伏击。王震第二纵队在山西,可渡黄河出奇兵。”
他停顿片刻,语气坚定:
“我们打宜川,调动洛川敌军,歼灭刘戡,收复延安。”
彭德怀这一方案迅速赢得与会者的认同,大家认为南出陕中、进军黄龙山是一着高瞻远瞩的好棋。
1月29日,彭德怀在吕家沟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正式确定作战计划。
在会议上,彭德怀再次阐述:
宜川是胡宗南棋盘上的重要棋子,攻打宜川必引来援军。而刘戡性情莽撞,胡宗南对其估计不足,必定轻装驰援。解放军则可利用地形,以逸待劳,在运动中歼敌。
对于这种战术,指挥员们一致赞同,有人笑道:
“这一招连刘戡的坟墓都准备好了。”
而会议决定以“围城打援”为核心,先以一部兵力围攻宜川,调动黄陵、洛川敌军来援,再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援敌,最后夺城。彭德怀将计划上报中央军委,毛泽东迅速批复同意。
2月12日,彭德怀与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率第一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从绥德、米脂、清涧、安塞地区向南开进。同时,他命令王震第二纵队从晋南曲达地区出发,经禹门口西渡黄河参战。为确保情报准确,彭德怀派出20多名侦察员潜入黄龙地区,摸清敌情与地形。他还亲自深入各纵队,了解部队状况,征询意见,进一步完善计划。
2月16日,各纵队进至金沙镇、甘谷驿、延长地区隐蔽集结,进行战役准备。彭德怀与张宗逊、赵寿山商定,各纵队于2月22日向进攻出发位置前进。为避免暴露意图,打援部队集结于预伏区域10多公里外,待侦察确认敌情后,再以急行军进入伏击区。整个筹备过程有条不紊,彭德怀对细节的掌控这么多年来从未减弱,反而更加炉火纯青。
2月22日,战役正式打响。
第三纵队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孙志远与第六纵队司令员罗元发、政治委员徐立清率部向宜川攻击前进。他们迅速肃清城周辺的反动武装,扫除外围据点,于2月24日将宜川县城包围,并发起攻击。
27日,部队突破外围防御,占领老虎山、万灵山、外七郎山等要点,将守军整编第二十四旅压缩于城内。旅长张汉初连电胡宗南与刘戡求援,城内守军陷入孤立。
与此同时,第一纵队司令员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第四纵队司令员王世泰、政治委员张仲良率部进至瓦子街以北指定区域集结,准备打援。
而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率部于2月23日从禹门口强渡黄河,击溃陕西保安第六团后,向宜川西南台街地区开进。胡宗南得知宜川被围,急令刘戡率整编第二十九军轻装驰援,同时命令宜川守军坚守待援。
2月26日,刘戡率整编第二十七师、整编第九十师共4个旅从黄陵、洛川出发,沿洛宜公路东进,27日抵达瓦子街地区。28日上午10时,其先头部队进入任家湾、丁家湾,遭到第三纵队独立第五旅和第六纵队教导旅第二团的阻击,前进受阻。
至下午两点,国民党的增援先头部队被困于丁家湾以西。刘戡判断解放军阻援兵力有限,无法吃掉他的两个整编师,遂命令部队收缩,形成环形防御,就地宿营,本来打算准备次日继续东进。
而当夜,大雪纷飞,西北野战军各纵队顶风冒雪,悄然接近敌军。
到了29日拂晓,第一纵队沿洛宜公路向敌侧背猛攻,歼灭后卫警戒部队后,于6时攻占瓦子街、乔儿沟北山阵地,切断敌军退路,与敌展开激战。
随后,第一纵队又攻占瓦子街南山4个高地。第四纵队从北向南压迫敌军,第三纵队、第六纵队各一部从东向西夹击。第二纵队则从南向北开进。刘戡发现前进道路受阻,后路被截,全军陷入包围,急令部队集结突围。
此时,第二纵队尚未抵达瓦子街以南高地,敌军占领该处,试图南逃。第一纵队首长迅速命令第三五八旅七一四团附七一五团一个营向瓦子街东南山攻击,阻断敌军退路。
团长任世鸿率部接替独立第一旅一团三营的南山阵地,沿山梁向东进攻,歼灭敌一部后攻占一号阵地。敌军为夺回阵地,先后投入整编第九十师第五十三旅一五九团及第一五七团猛烈反扑。七一四团战士与敌反复肉搏,激战一天,打退敌军30余次冲击,又占领二号阵地。在不到200平方米的阵地上,毙敌近千人,至黄昏将敌击退,牢牢控制东南山高地,封住敌军南逃的最后缺口。
紧锣密鼓的战斗,最终形成了最初确定的包围圈,国民党的所有增援部队,已经无路可逃,成为瓮中之鳖。
我军的包围圈形成之后,刘戡援军被困于乔儿沟、丁家湾、任家湾纵横不到7.5公里的狭小区域,陷入四面合围的困境。3月1日9时,彭德怀发出总攻命令。
第一纵队沿洛宜公路及其两侧由西向东进攻,第二纵队由南向北推进,第三纵队独立第五旅由东北向西南压迫,第四纵队由北向南冲击,第六纵队由东南向西北夹击。
各纵队四面围攻,枪炮声震天动地。
刘戡见突围无望,发出“败局已成”的电报,用手榴弹自杀身亡。至16时,公路两侧敌军阵地全部被攻占,残敌龟缩沟内,纷纷投降。17时许,整编第二十九军全军覆没。
在作战过程之中,胡宗南还曾派飞机助战,但敌机在雪天盘旋数圈后离去,无力挽回败局。
我军的战士们笑称:
“蒋介石派飞机给刘戡吊孝来了。”
与此同时,围攻宜川的部队持续推进。2月27日夺取外围据点后,29日晚,第三纵队独立第二旅一部突入城内,歼敌1个营,因内七郎山、凤翅山未克,受敌火力压制撤出。3月1日援敌覆灭后,宜川守军孤立无援。2日晚,攻城部队发起总攻。独立第二旅从小北门突入,夺取内七郎山,消灭守敌,并用缴获的山炮支援第六纵队教导旅。
教导旅一团与新编第四旅十六团配合,攻占凤翅山主峰,随后突入城内。经过巷战,至3日8时,整编第二十四旅5000余人全被歼灭,宜川战役胜利结束。
我军在整个宜川战役中共歼敌2.94万人,包括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部、整编第二十七师、整编第九十师及整编第七十六师第二十四旅。
而刘戡在失败后自杀,胡宗南主力几近殆尽。
国民党在延安的守军整编第十七师孤立无援,不敢出击。洛川整编第二十七师九十一团3月2日侦察至小寺庄附近,被第一纵队击退。
韩城、合阳敌军北进至石堡,得知援军覆没,于次日南逃。胡宗南再无机动兵力增援,西北野战军缴获大批物资,打开了南进渭北、陇南的门户。
宜川战役不仅仅影响了整个西北的局势,甚至还影响了中原战局。
因为兵力空虚,胡宗南急调裴昌会兵团从陇海铁路潼关至洛阳段回援关中,使郑州至潼关400公里地带防御空虚,为中原解放军发起洛阳战役创造了条件。
得知这个情况之后,蒋介石震怒,电斥胡宗南。
陕甘宁边区各界召开万人祝捷大会,军民欢腾。周恩来在杨家沟向中央机关宣布胜利,风趣说道:
“刘戡追了我们一年,梦想搞掉中央机关,结果把自己搞掉了,便宜了他。”
彭德怀则下令妥善掩埋刘戡、严明遗体,通过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通告其亲属认领。
胡宗南闻讯,颜面尽失。
而中央军委则高度评价,3月2日致电彭德怀、张宗逊、赵寿山,庆祝歼敌胜利。
4日,通报指出此役为“西北战场第一大捷”,认为胡宗南除延安整编第十七师及潼关第一师外,已无主力。
而毛主席在三月份的时候,代表中央,表扬西北野战军将无敌于天下,就是在这场战役胜利的背景之下,毛主席除了表扬西北野战军以外,更强调西北野战军能够获得这场胜利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整军工作做得非常好。
早在1948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听取了西北野战军关于“诉苦三查”工作的汇报。
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从中央苏区时期起,就在寻找一种教育俘虏兵的好方法,这次‘诉苦三查’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周恩来也予以高度评价,称“诉苦三查做得很好”,是“壮大军队”的法宝,并指出这是一种“创造了政治工作的新方式”。
对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评价,彭德怀笑道:
“我在西北战场上取得的宝贵经验,就是‘新式整军’。” 毛泽东随后将彭德怀在西北野战军推行的“诉苦三查”经验推广至全军,并正式命名为“新式整军运动”。
西北野战军在完成“诉苦三查”这一“新式整军运动”后,取得了宜川、瓦子街战役的重大胜利。
而这次胜利,确确实实证明了人民解放军因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的‘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
来源:兴史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