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玉林市早稻插秧工作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机中心等部门获悉,截至4月7日,今年全市已完成早稻插秧面积167.05万亩,占种植任务的97.18%。在今年早稻的春耕备耕及插播阶段,全市共投入农机具约16.7万台套,其中无人机178台,完成
当前,玉林市早稻插秧工作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机中心等部门获悉,截至4月7日,今年全市已完成早稻插秧面积167.05万亩,占种植任务的97.18%。在今年早稻的春耕备耕及插播阶段,全市共投入农机具约16.7万台套,其中无人机178台,完成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92.46万亩,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达58.23%。
随着农用机械在水稻种植生产领域的应用越发普及,各种智能化技术应用也不断推陈出新。从自动化育秧到无人机植保,从北斗导航精准作业到无人驾驶型农机插秧……机械化、智能化的科技赋能为全市今年粮食保耕保种奠定了坚定基础。
无人驾驶耕地机、插秧机以及农用型无人机等各种智能化农用机械,今年在玉林早稻种植中频频亮相。
“工厂化育秧+智能手臂”——育秧高质高效省人力
今年3月初,在玉州区好粮仓育秧中心的现代化育秧工厂里,分盘、铺土、播种、洒水、覆土等工序,通过自动化育秧生产线设备一气呵成。
自动化育秧生产线上利用机器手臂转移已播种的秧盘。
“自动化育秧通过智能化、机械化的手段,提高了育秧的生产效率,还能做到用种量均匀、成苗一致,有利于水稻稳产和高产。”好粮仓育秧中心生产负责人吴俊辰表示,标准化的工厂化育秧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还节约了人力成本,并让水稻秧苗品质得到较大提升。
“北斗+AI”双导航系统——助力耙田插秧“无人驾驶”
在耙田翻地环节,各种耙田机早已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今年3月中旬,在玉州区仁厚镇茂岑村广袤的田野里,十余台安装了北斗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无人驾驶耙田机引人注目。这些无人驾驶的耙田机在水田里来回穿梭,很快便将上一季晚稻收割后留在水田里的稻茬连同泥土搅碎翻匀。
安装了北斗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无人驾驶农耕机,自动按照预设路线在耙田翻地。
这些耙田机有着小型拖拉机的外观,安装上北斗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后,如同装上了“智慧大脑”。只需设定相关的预设路线和参数,便可实现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等功能,具有精准作业,效率高、油耗低,减少重耕、漏耕等优势,能够有效降低作业成本,提升作业质效。
而在旁边的另一块稻田中,数台自带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插秧机正一字排开,匀速前进往翻耕好的水田里精准插秧,其中一台是无人驾驶的插秧机。这些装上“智慧大脑”的插秧机,不仅能以精准的轨迹、均匀的间距以及统一的深度将秧苗植入水田,在提高插秧效率的同时,还能提升秧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无人驾驶插秧机以精准的轨迹、均匀的间距以及统一的深度将秧苗植入水田。
据了解,这些智能插秧机能够实现增密增穗增产,靠的是三大技术:一是“北斗+AI”双导航系统,自动规避田埂,确保秧苗“顶天立地不越界”;二是液压仿形底盘,栽插深度误差±0.5厘米;三是智能补苗模块,实时扫描缺株位置,补苗成功率达99%。
“以前人工耕种一天只能耕一亩地。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型播种机投入使用后,作业更快更精准,大概一天能耕30亩,现在起的田垄更加直、效率更加高,更加受农户喜欢。”农机手冯富荣感慨道。
农用无人机——为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此外,无人机作为农业生产领域的“多面手”,在今年的早稻种植中频频亮相。在玉州区仁厚镇茂岑村早稻春插现场,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桂稻飞鹰”无人机编队正在开展智能集群撒肥、播种和农用物资运输演示,AI自动分割田块,每台无人机精准对接“责任区”。
无人机撒肥可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不仅效率高,而且撒得均匀,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除了撒肥,无人机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农资运输、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今年3月11日,2025年广西“百万农机闹春耕”现场会在玉林市玉州区举行, 其主题为“八桂智耕 玉林领航”。在玉州区仁厚镇茂岑村的高标准生态农田的田间地头,不同型号的智能耙田机、插秧机、无人机等组成春耕的“智能矩阵”,向来自广西各地的农业部门与会代表,展示了玉林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助力早稻种植生产的成效。
智能工厂育苗、无人驾驶农耕机翻地耙田及插种秧苗,无人机施肥喷药……在先进技术的无缝对接之下,玉林打造现代化农业的水稻粮食生产高产示范田的建设步伐不仅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也让乡村振兴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责编 | 黎 丽
校对 | 罗 军
审核 | 凌嘉琳
监制 | 胡加宁
出品 | 玉林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