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能解出完美的数学题,但它无法回答‘为什么这道题值得被解决’。”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尹后庆直指传统教育的困境,当AI能够替代规则性劳动时,教育若仍停留在“预制答案的传授”,将导致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断裂,“我们的课堂太擅长教学生‘服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全球变革的当下,教育如何培养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未来人才”?
4月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民办籽奥高级中学举行成立一周年庆典,探讨如何“培养数字时代终身学习者”等热门话题,并在网上直播,吸引一万多人关注。
“AI能解出完美的数学题,但它无法回答‘为什么这道题值得被解决’。”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尹后庆直指传统教育的困境,当AI能够替代规则性劳动时,教育若仍停留在“预制答案的传授”,将导致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断裂,“我们的课堂太擅长教学生‘服从’,却从未教会他们‘质疑’。”
尹后庆作主旨发言。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籽奥高中提供
“知识记忆可以被AI取代,但定义问题的能力永远属于人类。” 上海籽奥高中总校长王慧琴介绍,在籽奥中学的课程设计中,“信息素养与批判性分析”课程要求学生从社交媒体海量信息中提炼真问题,“HPO高阶项目”则推动学生围绕“AI伦理”“算法偏见”等议题展开跨学科研究,“当学生学会用量子计算思维分析古诗平仄规律时,他们就跳出了标准答案的陷阱。”
上海纽约大学名誉校长俞立中教授认为:“AI时代教育转型的路径是从‘知识容器’到‘问题引擎’,要培养AI无法复制的‘元能力’——在混沌中界定真问题、在跨界中创造新价值。”
俞立中教授分享时代背景下高中教育改革的思考
面对AI带来的教学关系重构,与会嘉宾认为,教师或将需要具备“双重素养”——既理解AI工具的逻辑,又深谙人文思辨的精髓。
AI时代人才的“能力坐标”有哪些?与会嘉宾总结为“三力”:复杂问题建构力、价值领导力和跨界创造力。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威胁,而是倒逼人类重新发现教育本质的契机。当教育能够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念,转而点燃学生心中的问题之火,或许才能在这个机器愈发“聪明”的时代,守护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火炬。
上海籽奥高中总校长王慧琴作主旨分享
王慧琴补充说:“我们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对着星空提出新问题的人,因为所有已知的答案,终将成为AI的数据库;唯有未知的问题,才是人类文明前进的燃料。”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