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成盗刷重灾区:谁该为你的钱包负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00:19 2

摘要:凌晨三点,当大多数人沉浸在梦乡时,不法分子正通过“免密支付”功能疯狂盗刷。短短三小时内,162笔交易无声无息地划走了一位消费者80868元存款。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支付安全危机。

凌晨三点,当大多数人沉浸在梦乡时,不法分子正通过“免密支付”功能疯狂盗刷。短短三小时内,162笔交易无声无息地划走了一位消费者80868元存款。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支付安全危机。

今年3月以来,大量苹果手机用户遭遇“免密支付”盗刷,金额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这些资金大多通过苹果账户流向了手机游戏充值,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一位大学生在闲鱼购买山姆超市体验卡时,不慎泄露苹果账户信息,短短4分钟内就被刷走花呗余额6000多元,全部变成了游戏《绝区零》的虚拟货币。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6万条投诉直指“免密支付”问题。其中不乏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受害案例。一位长沙老人发现自己的微信每月固定被扣25元视频网站会员费,坚称从未开通此功能。而未成年人则常在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通过电商和直播平台滥用“免密支付”功能。

苹果公司的“默认开通”政策被指是盗刷泛滥的主因。不同于其他平台提供密码和免密双重选择,苹果应用商店只支持“免密支付”,用户要么接受,要么放弃。更令人担忧的是,整个支付链条存在严重风控真空——支付机构过度信任苹果系统安全性,银行则完全依赖支付平台的风控结果,导致异常交易如入无人之境。

一位消费者在手机丢失后,尽管第一时间联系苹果客服,仍未能阻止5000多元充值到《王者荣耀》。最终她不得不直接给苹果CEO库克发邮件,才艰难获得退款。“有多少人会想到给库克写邮件?”她无奈地说。

“免密支付”本是移动支付时代的便捷创新,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报告显示,超半数用户将其用于100元以下小额支付,交通出行和电商平台是主要场景。清华大学研究发现,使用“免密支付”的客单价提高了18%,但退货率也激增40%,反映出这种“无感支付”容易诱发冲动消费。

“我是坚决反对广泛使用’免密支付’的,但反对不代表不用。”一位信用卡专家坦言,“懂的人用起来风险低,不懂的人最好别碰。”这种支付方式确实提高了交易效率,特别是在抢购热门门票时优势明显,但也让不少用户抱怨“钱怎么没的都不知道”。

当盗刷发生时,消费者往往陷入维权困境。苹果公司、支付机构和银行互相推诿,形成责任真空。更棘手的是,苹果未在中国设立运营主体,消费者只能面对境外公司,维权成本陡增。一位律师透露,其代理的盗刷案件中,苹果几乎从不主动配合司法程序,消费者即使胜诉也难以获得实际赔偿。

国内外处理方式的差异更令人深思。国外信用卡公司普遍实行“拒付”机制,消费者声明非本人消费即可获得退款。而在国内,消费者需要经历漫长取证过程,结果仍难预料。48位消费者已联名向市场监管总局举报苹果涉嫌垄断,要求给予支付方式选择权。

专家建议,平台应明确告知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并设置单次和单日限额。支付机构和银行则需加强对异常交易的监控,特别是在凌晨等高风险时段。从监管角度看,督促境外企业设立境内运营主体是解决跨境维权难的关键。

在这场便捷与安全的拉锯战中,消费者既不能因噎废食完全放弃便利,也不能对风险视而不见。或许正如一位网络安全专家所说:“’免密支付’本身不是恶魔,关键是如何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筑起足够坚固的安全防线。”

来源:实时新鲜事探索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