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风”AI图片刷屏 宫崎骏:AI“亵渎生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04:06 4

摘要:那些经典表情包(如“分心男友”“灾难女孩”)突然被改造成圆脸、大眼、柔光笼罩的粉彩色调动画角色。乍看讨喜,但凝视越久,越觉空洞迷失。即便不熟悉AI作品的人,恐怕也不会惊讶于这并非艺术潮流——所有图像都出自OpenAI的新款4o图像生成器,完全由算法扫描日本动画

吉卜力风《奥本海默》

近期,X(原Twitter)和其他社交平台突然被大量诡异、有毒的图像淹没,令人不安。

吉卜力风“分心男友”

那些经典表情包(如“分心男友”“灾难女孩”)突然被改造成圆脸、大眼、柔光笼罩的粉彩色调动画角色。乍看讨喜,但凝视越久,越觉空洞迷失。即便不熟悉AI作品的人,恐怕也不会惊讶于这并非艺术潮流——所有图像都出自OpenAI的新款4o图像生成器,完全由算法扫描日本动画巨头吉卜力工作室的经典作品后生成,试图复制其标志性的风格(正是这种风格让吉卜力成为全球文化现象)。

宫崎骏:AI“亵渎生命”

吉卜力风格,是指日本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如宫崎骏执导的《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等。

吉卜力风AI图片的走红,也引发人们关于版权与创作归属的讨论。报道称,对许多艺术家而言,目睹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被简化为任何人都能通过文本指令调用的“风格”,令人不安。宫崎骏虽未就这一现象公开表态,但此前已对AI持批判态度。

许多吉卜力粉丝迅速谴责了这一趋势,指出生成式AI对环境的恶劣影响,以及最关键的一点——吉卜力创始人、备受爱戴的导演宫崎骏对AI动画的强烈反对。在2016年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中,宫崎骏在会议上观看AI技术演示后表示“绝不会让这种技术进入我的作品”,甚至称其“是对生命本身的侮辱”。

科技投机者盗用吉卜力的艺术成就以及宫崎骏、高畑勋等动画师的创作理念,令人反感的原因有很多:这暴露出动画被廉价降格为美学符号而非真正的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一种沉溺于复制与模仿而非创新的文化。

但这一切最可悲之处或许在于,当社交媒体被伪装成吉卜力作品的AI糟粕充斥时,吉卜力最伟大、最具永恒意义的电影之一正以超越以往的美感重返银幕。

吉卜力何以成为AI无法复制的“生命敬畏”艺术

据悉,3月26日,宫崎骏经典电影《幽灵公主》全新 4K 修复版在北美 IMAX 影院限定重映。为庆祝吉卜力成立40周年,GKIDS公司推出了全新4K修复版,宫崎骏的第七部长片《幽灵公主》在大银幕上惊艳亮相。这部探讨人类与地球关系的生态史诗证明,吉卜力的作品永远无法被计算机复制。

1997年上映的《幽灵公主》广受好评,是宫崎骏多次宣称的“收官之作”之一(远早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或《起风了》被宣传为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从成片中可以感受到导演欲留下某种宣言的野心——以大多数动画电影的标准衡量,本片的格局堪称宏大。

影片的灵感萌芽于1980年,即宫崎骏完成首部长片《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后。最初的构想融合了《美女与野兽》与日本民间传说,历经多年演变,直到宫崎骏凭借1992年《红猪》的成功才正式启动本项目。

制作不惜成本。作为当时日本最昂贵的动画电影(耗资23.5亿日元),《幽灵公主》的成本是此前任何吉卜力电影的两倍多。尽管处于数字动画的临界点,影片仍主要采用传统手绘技术,累计绘制超14.4万张画稿,构建出室町时代日本战国时期的奇幻世界。

成果是一部始终震撼视觉的作品——凭借其高度奇幻的设定、森林中的可怖生物及血腥战斗场面,它远比AI算法生成的扁平化“萌系”伪吉卜力画风更独特迷人。为解除野猪神诅咒而踏上征途的阿斯达卡王子穿越的森林与旷野充满细节,山间的微风、树隙透下的光影让这个世界触手可及。从开场的恐怖恶魔野猪,到狼族盟友、人类少女小桑的标志性装束,受日本历史与传说启发的角色设计瞬间成为经典。

并非所有场景都完全手绘。值得注意的是,《幽灵公主》是吉卜力首部使用CGI特效的作品,通过数字合成将3D效果融入绝美的2D场景。最突出的是阿斯达卡右臂上盘旋的黑红色触手状诅咒,这一骇人意象与画面浑然一体,却仍透出令人不安的异界感。对新技术的巧妙运用或许出于实用考量,但也呼应了故事主题——一个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复杂寓言,其中科技与现代化既是毒药,亦是必然。

当阿斯达卡来到小桑的居所(她与狼族并肩作战之地,亦是掌管生死的森林之神栖居处),他也探访了黑帽大人统治的达达拉城(铁镇)。这个主要由战乱流民组成的小镇,在黑帽的野心下以枪支等新技术保卫家园。她决心为子民利益摧毁森林、开采铁矿、屠杀神明,由此与小桑(对人类极度不信任的狼族守护者)爆发直接冲突。

环保主题的故事常被斥为说教肤浅。《幽灵公主》之所以成为杰作,源于它对冲突各方怀有的深切同理心。影片未走向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竭力展现人类与神灵的复杂性——阵营内部存在目标分歧,对实现手段亦有不同态度。片中并无真正的反派,只有因善意却灾难性的行为打破人神平衡而释放的“诅咒”,亟待英雄驱散。

在90年代,《幽灵公主》的表层主题或许不算激进。如今,随着气候危机加剧而人类对地球的挥霍依旧,宫崎骏关于“在灾难降临前找到与自然平衡”的警示愈发振聋发聩。

当然,《幽灵公主》并非悲剧,但结局也非彻底的胜利。小桑与阿斯达卡解除诅咒,让森林重焕生机,但破坏与杀戮已在大地和人心留下伤痕。两位主角未选择共同生活,而是约定保持往来。“我喜欢你,”分别时小桑对阿斯达卡说,“但我无法原谅人类。”

《幽灵公主》以极致的美与对世间魔力的真诚礼赞,激励观众证明人类值得被原谅。而那些AI生成的、毁灭星球的“吉卜力风”作品?它们只会让你觉得人类已无可救药。

目前来看,AI对动画产业还没能产生颠覆式影响,主要原因是技术还不够成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从艺术角度来看,“不同群体对艺术的定义不同,那些认定艺术由人类创造的群体,必然认为AI生成的图像与艺术无关。”一张“美的AI作品”能否被称为艺术,这是一个在未来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来源:伊藤诚一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