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翻起的、耐读耐看的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07:00 2

摘要:走进去,读书的理念无处不在。或许走马观花时没有发觉,在每一个转角拐弯的地方,都有这样微微地掀起。从一楼大厅看起,一座汪曾祺半身雕塑像,放置在简约的黑色大理石底座上。主人翁紧闭双唇,眼睛望向远方。

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外形,恰如一本被微风吹起一只角的书。书中有什么?是颜如玉还是黄金屋,就看读书者想要什么。

走进去,读书的理念无处不在。或许走马观花时没有发觉,在每一个转角拐弯的地方,都有这样微微地掀起。从一楼大厅看起,一座汪曾祺半身雕塑像,放置在简约的黑色大理石底座上。主人翁紧闭双唇,眼睛望向远方。

雕像后是旋转向上的楼梯。楼梯边上的墙壁,像一种我在西南看过的片石。那种从山上开采出来就是一片一片的石头,垒起来便是墙壁,平铺就是屋顶的瓦片。跟着导游走上去,介绍说由七个网络块组合而成。其实就是七个单元。喜欢汪曾祺的文字,知道他是高邮人。可是,从来没有认真地研究过汪曾祺的过往今生。

汪家在高邮,绝对的大户人家。两百多间屋、两千多亩地和两家中药店、一家布店的财富规模,放在任何朝代都是富甲一方。可惜的是,他三岁丧母。后面,父亲娶了继母。他的生母和继母,各自留下三个孩子。第二任继母,又生了五个孩子。

汪曾祺的个性,没有在这样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扭曲。相反,他的父亲是个极开明的男人。在汪曾祺十七八岁时,抽烟时先给他递一支。喝酒时,会先给他倒一杯。根据作者的记录,他十七岁早恋写情书时,父亲在一旁胡乱出主意。为什么?“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样的家庭教育,给了汪曾祺无限的自由与爱。以至于到西南联大读书时,挂科、不及格等,全不当回事。他笔下的花草鱼虫,全部充满趣味。被打成“右派”,摘帽后有条件限制“使用”等,都很少影响到他的人生态度。

喜欢他的文字,便是喜欢他笔下的平和恬淡,喜欢他有趣的灵魂。纪念馆的几个单元,分别介绍了他的文字、他的人生、他的代表作等等。看他一手好字,联想到他画土豆的一笔一划。这个貌似爱嬉戏玩笑的老头儿,其实很认真。

纪念馆有一个单元,图解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用一步步台阶及其边上的书架,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我却以为,这是这座纪念馆最失败的地方。汪曾祺的文字平和不平淡,天然之趣中带了丰富详实又驳杂的知识。一个图解,虽然导游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这里是网红打卡点。我,却不以为然。

在某一个被风“掀起”的角落,透漏出汪家祖宅——现存的挨肩排列的三间房。这是管中窥豹的典型。从角落看过去,颇有感慨。中国地主财富的原始积累,一定充满了剥削,就像资本家获取资本的第一桶金,大体充满血腥一样。

汪家偌大的基业,不知源于哪一代祖先。现在这仅剩的“三间房”,据说还原了当年汪宅的豆腐坊、茶馆、酒坊等业。实际上去看,应该不止三间规模。并且,在纪念馆周边,还有“汪氏客栈”、“汪氏家宴”、“汪迷部落”等建筑,共同构成了“汪曾祺纪念馆”这个大名字。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在汪曾祺纪念馆悬挂的“金句”中,据说这句话流传最广。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一部手机打天下。家人闲坐,更多时候是一种奢望。曾经,最为诗意的“炊烟袅袅”,如今是污染的代名词。一豆油灯,“闲敲棋子落灯花”?一支蜡烛,“红袖添香夜读书”……都是梦了。

多读一些汪曾祺的文字,还要去什么纪念馆!纪念馆整个外部,设定为一本书,一本被清风吹拂起一个角的书页。里面很多地方,都是秉承了这个思路。有人说,这座纪念馆的设计,多少抄袭了乌镇木心纪念馆的风格。谁知道呢?

汪老爷子七十七年的人生,丰富、丰满、复杂、多变,可是他始终保持纯净之心,热爱着人世间的一切。用什么来形容他?“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行吗?好像可以,不够精准。看到了一句“抒情人道主义”,好像不错。

去了一趟高邮,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汪曾祺纪念馆。留点什么?想做一次回锅油条。这是汪曾祺的独创,估计营养专家们要来干预了:油炸食品不健康。

吃维生素可以活命,有趣吗?“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深以为然也!

来源:扬州小兔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