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濒危语言志》,共计100册原创性、抢救性语言文化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全部出版。
近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濒危语言志》,共计100册原创性、抢救性语言文化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全部出版。
这100册由曹志耘教授领衔、多位北语师生共同参与的语言学著作,是继《汉语方言地图集》之后,北语取得的又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这为北语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冲击“双一流”学科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新中国唯一一所以“语言”命名、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使命的国际型大学,语言教育和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其优势。而我国拥有五大语系130多种语言,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与城镇化进程的双重冲击下,语言文化资源趋于濒危,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当许多语言和方言在历史前进的巨轮中遗失时,北语义不容辞地加入了修复工作的队伍之中。
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这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语保工程,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北语共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负责语保工程的顶层设计、专业指导和实施管理。
为了抢救保护我国珍贵的语言资源,北语人与时间赛跑,不畏赤日之炎、寒风之凛,肩负各种器材,奔走于城乡郊野、大街小巷,记录即将消逝的乡音,语言学家的足迹遍布全国。
正如曹志耘教授在序言中提到的:“在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大家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使命,放下个人手头的事情,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去做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十年磨一剑,终成传世精品。深度参与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北语先后完成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濒危语言志》两套丛书的编纂出版,以100册皇皇巨著构筑起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精神长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分为两辑共50册,涵盖37册汉语方言卷和13册民族语言卷。书中以图带文,收录各地丰富的语言文化图片,配以汉字、音标和解说,还借助融媒体技术,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生动展现各地语言文化风貌,曾获第九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综合奖,入选中国出版集团“中版好书”2017年度榜、商务印书馆2017年度最佳年度图书奖、2022年度最佳媒体融合提名奖;《中国濒危语言志》同样分为两辑50册,选取我国亟待抢救的50个濒危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点,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系统记录,内容细致入微,从语言本体到口头文化、民俗文化都有涉及,曾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入选中国出版集团“中版好书”2019年度榜、商务印书馆2019年最佳年度图书奖、2024年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学术类)、多部分册入选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审稿会现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开封》发布会
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标志性成果助力地方语言文化的发展,在学校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语保中心还与各地教育厅、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联合发布成果,先后在全国各地成功举办了十场发布会,受到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社会反响积极热烈,进一步提升了北语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语言报国,文化兴国。多年来,北京语言大学始终以教学、研究、传播、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使命,通过专业研究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让璀璨辉煌的中华语言文明代代相传。
从青灯黄卷的案头研究到田间地头的田野调查,从艰深晦涩的学术专著到惠及民生的文化工程,北语人始终坚守“德行言语 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在守护文明火种中筑牢文化自信,在赓续历史文脉中谱写时代华章。
素材来源:北京语言大学官网、语宝官微等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