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的日籍青训总监川合学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抛出一句掷地有声的宣言:“不以结果论英雄,我们要打造向世界输送球员的网络。”这句话不仅揭开了我们青训的一角新图景,更让这支扎根于广东五华县的县级中超球队,成为全国球迷热议的焦点。
2025年4月,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的日籍青训总监川合学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抛出一句掷地有声的宣言:“不以结果论英雄,我们要打造向世界输送球员的网络。”这句话不仅揭开了我们青训的一角新图景,更让这支扎根于广东五华县的县级中超球队,成为全国球迷热议的焦点。
从“足球之乡”到“青训高地”
梅州,这座被誉为“中国足球之乡”的小城,历史上诞生过李惠堂等传奇球员,但近几十年却因职业足球的沉寂一度淡出视野。直到2013年梅州客家俱乐部成立,这座城市的足球基因才被重新激活。从最初的中乙草根球队,到2021年以中甲亚军身份冲超成功,再到2025年递补重返中超,梅州客家用12年时间完成三级跳,成为中国足球史上首支县级中超球队。
而真正让梅州客家区别于其他俱乐部的,是其对青训的孤注一掷。俱乐部自2016年起组建U10至U21共10级梯队,200名小球员享受全免费培养,配备26名专职教练。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已结出硕果——2024年,俱乐部为国家队输送9名潜力新星,其中魏祥鑫等球员已入选国少队,成为未来国足的重要储备。
川合学的“青训革新”
2019年,日本横滨水手青训功勋教练川合学空降梅州,开启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革新。这位曾率队多次夺得日本青少年全国冠军的教练,拒绝了“金元足球”时代其他俱乐部的天价邀约,选择扎根五华。他的理由朴素却震撼:“这里的人是真的想好好踢球。”
在专访中,川合学揭示了梅州青训的核心逻辑:
1. 教练培养优先:“只有带好教练员,才能带出更多好球员。”他建立了一套覆盖进攻、防守、攻防转换的标准化训练大纲,并通过日常轮转各梯队现场指导,将日本青训的细节把控理念注入中国土壤。
2. 拒绝“结果至上”:不同于国内常见的“赢球奖金”模式,梅州青训更关注球员的技术细节和独立思考能力。川合学举例:“日本教练会鼓励孩子连过五人,哪怕失败;而中国教练常急着喊‘快传球’。”这种对试错空间的坚持,让梅州小球员在省运会、全国青少年联赛中屡创佳绩。
3. 全球视野布局:川合学提出“18岁踢中超,20岁留洋,25岁挑大梁”的人才培养路径,计划通过与国际俱乐部合作,将球员送往欧洲二级联赛锻炼,最终形成“本土培养—中超锤炼—海外升级”的输送网络。
小俱乐部的“大野心”
梅州客家的青训野心,与其“中超最低身价球队”的标签形成鲜明反差。2025赛季中超第5轮,这支“平民球队”在0-1落后的逆境中,凭借外援恩戈姆的梅开二度逆转武汉三镇,赛后队长廖均健的发言道出球队精神:“我们是全中超身价最低的队伍,但我们是打不垮的队伍!” 这种韧性,正是青训体系培育出的团队基因。
我们需要的不是“速效药”,而是“时间的朋友”
当川合学说“不以结果论英雄”时,他戳中了我们最痛的伤疤——我们总是急于用一场胜利证明革新的成功,却不愿给播种的人等待丰收的耐心。
梅州客家的故事告诉我们:青训不是一场赌博,而是一场农业。它需要像五华横陂足球小镇的教练们那样,日复一日地松土、施肥、除虫,等待种子破土而出。这里的孩子们住在宿舍,教练既教踢球又教做人;这里的训练场没有镁光灯,却有200个家庭托付的未来。
这种坚持正在打破我们足球的“宿命论”:
打破“寒门难出贵子”:梅州90%球员来自本地普通家庭,证明足球不该是“富二代游戏”;
打破“外教水土不服”:川合学扎根7年,与本土教练磨合出“讨论式指导”,证明文化差异可以被尊重化解;
打破“小城无大志”:五华县人口仅百万,却拥有5块十一人制球场、7座天然草场的足球小镇,成为全国青训基地标杆。
梅州客家的青训革新,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最黑暗的隧道。它不承诺明天就有光,但坚定地告诉我们: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算数。
当日本用25年完成青训体系逆袭时,我们总抱怨“我们等不起”。但梅州的故事证明: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坚持太少。下一个25年,或许我们会看到魏祥鑫们身披国家队战袍征战世界杯,看到五华小镇走出的球员闪耀欧洲——而这一切,都始于今天某个孩子跌跌撞撞过掉五个人的那个下午。
你认为我们青训最需要“梅州模式”的哪些特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峡谷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