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里面有个初中女孩说:自己像游戏里的NPC,每天只顾埋头学习,和所有人都是点头之交,从未融入过任何团体。
01
前几天读三联的一篇文章,叫《中学校园里,好朋友在渐渐消失》。
里面有个初中女孩说:自己像游戏里的NPC,每天只顾埋头学习,和所有人都是点头之交,从未融入过任何团体。
我特意问了身边有娃的朋友,发现这种现象还不是个例。
现在很多孩子,在社交上表现得特别“冷静”,要么和同学保持表面关系,要么干脆就不交朋友。有些好学校的班主任说,现在连早恋的都不多了。
按理说,孩子越大,社交需求也会越来越高。
有时候比起父母,他们甚至更在意朋友的看法。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们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
激烈的学业竞争肯定是绕不开的。
你看,现在的小孩,从幼儿园开始被各种KPI包围:
认了多少字,读了多少本书,报了几个课外班,再到各科的考试排名……
有些学校呢,桌子彼此分离,走廊不许随意驻足,操场上空空荡荡,课间不能说话,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
像除了学习,其他一切行为都是浪费时间,孩子想交朋友,都只能去厕所。中高考动员大会上,“多拿一分,干倒千人”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之前衡水中学的厕所文化墙还爆火过,孩子们平时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只有在厕所才有时间画会儿画、在厕所留言交个朋友。
很多父母也有一种交朋友是浪费时间的观念。
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不让自家孩子和“差生”玩……这些都是用成绩这个单一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价值。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教导:学习是最重要的事儿,必须超过谁谁谁才行。
对他们来说,身边的同龄人不是伙伴,而是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干脆不社交也不早恋。
02
有姐妹可能觉得,这么说太夸张,那我说几件事,大家就明白现在孩子之间的防备有多深。
现在有个词叫“学婊”,形容的就是有些小孩在同学面前假装学习,想让其他人也跟着松劲儿,自己私底下再偷偷努力。
via @你可真好看
这种藏着掖着,“玩小心眼儿”的行为,还有很多。
比如考试成绩下来,有的孩子考了98还不满足,第一反应就是打探别人的分数;
有的孩子明明报了班,但同学问起来,永远否认三联:“不是,没有,我自己学的”。
还有个挺奇怪的现象,咱们小时候多半比较欣赏学霸。
现在的学霸呢,不仅不受欢迎,还可能被人孤立。
三联采访过一个叫罗织同的学霸,她今年上初一,年级考试断层式第一,比第二名高30来分。
小姑娘说,刚上初中那会儿,自己和同桌关系不错。
结果月考成绩出来,她比同桌高了12分,对方脸当时就黑了。
不光同桌,别的同学也把她当假想敌。
比如说老师叫她去办公室,同学会阴阳怪气的通知:“大学霸,老师叫你去一趟~”
你说这种情况下,孩子交朋友就变得特别难。
03
我一直认为,友谊贵在真诚而非刻意讨好,孩子的学生时代也并非朋友越多越好。然而不可否认,学生时期的同窗之谊确实值得珍视,与同龄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本就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贺岭峰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我们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忽略了每个能力的发展都有其关键期。过早或过晚的干预都无济于事,若在孩子本该培养某项能力的黄金时期错失机会,这种能力很可能就此缺失。"
社交能力的培养正是如此。就像一颗种子错过了最佳播种期,即便日后精心浇灌也难以茁壮成长。人心不是可以随意开关的水龙头,长期封闭的社交能力很难在成年后突然觉醒。
《三联生活周刊》曾以"寂静的一代"为题,深刻剖析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交困境:他们中许多人成了"三无青年"——不善交流、不愿恋爱、课堂沉默。这恰恰反映出,长期缺乏社交锻炼的孩子,最终会固化这种疏离的状态,难以改变。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社交能力的缺失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比如去年湖南湘雅大学发生的宿舍投毒案,就是这种社交困境的极端体现。当年轻人不知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时,微小的矛盾也可能演变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引发纠纷的,不过是卫生、作息这些生活小事儿,完全能和平解决。
但优绩主义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单打独斗,压根不知道怎么和人好好相处。
《一起同过窗》剧照
遇到解决不了的人际问题,他们更容易用极端手段解决。
最后往往就是,孩子长大了很优秀,但真的不受欢迎,甚至很危险。
04
我们总说要培养"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孩子,可现实中"分数至上"的教育,却只教会了孩子如何竞争,从未教会他们如何去爱。
陈瑜老师在《我在孩子打突围战》中记录的一个案例令人深思:一位常年稳居年级前五的学霸,手握顶尖学府保送资格,正在为"爬藤"做准备。为了培养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父亲甚至放弃事业专职陪读。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教育成果,却暴露出令人心寒的另一面——在山区支教时,他把关爱当作表演;面对牺牲事业的父亲,言语间尽是轻蔑;对待辛苦打拼的母亲,也只是维持着功利性的"合作关系"。
这个案例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当教育只剩下冰冷的竞争逻辑,孩子就会用同样的标尺丈量整个世界——同学是参照物,同事是对手,朋友是人脉,连至亲都沦为提供资源的工具人。那些让人之所以为人的珍贵品质:体察他人的同理心、真诚的情感联结、不计得失的责任担当、为他人成功喝彩的胸襟……都在功利教育的碾压下支离破碎。
当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精于算计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这何尝不是对教育本质最大的背离?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既懂得追求卓越,更懂得珍视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
05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芬兰篇中,有一个直击心灵的片段:周轶君跟随当地学生探访养老院。当大家围坐在一起画画时,这位见多识广的记者却显得局促不安,小声嘀咕自己"不太会画"。
芬兰老师温柔地告诉她:"这并非一场绘画比赛,而是一次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旅程。在这里,画笔不是用来较量的工具,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倾诉的心灵之窗。"
这番话语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周轶君尘封多年的心锁。镜头前,这位阅历丰富的女性突然泪如雨下:"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些永无止境的比较与评判——'你这里画得不对''那样做不够好'。而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让我第一次懂得:纯粹为了热爱而学习,原来是这般自由美好的体验。"
这个动人瞬间完美诠释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机械地填鸭灌输,而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并点燃每个生命内在的火焰。当我们过分执着于分数与排名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冷却了孩子心灵的温度。要知道,能温暖这个世界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成绩单,而是那些保有赤子之心、懂得爱与共情的灵魂。
来源:淇言奇语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