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7日,沧州志海武术馆。武术名家王志海指着满墙的照片和荣誉证书,向记者介绍这座拳馆的耀眼成绩。在一张英姿勃发的女孩照片面前,他停了下来。
一群武术爱好者在沧州一座公园习练武术。 沧州志海武术馆供图
强身健魄
实现价值跃升
3月7日,沧州志海武术馆。武术名家王志海指着满墙的照片和荣誉证书,向记者介绍这座拳馆的耀眼成绩。在一张英姿勃发的女孩照片面前,他停了下来。
“这是阚文聪,从沧州走出去的武术世界冠军,枪剑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她小时候还跟着我练过拳呢,一看就是棵好苗子。”王志海笑笑说。
阚文聪多次获得枪剑世界冠军和亚洲冠军。她掌中的枪,枪出如龙,寒芒似练,破空之势锐不可当;手中的剑,翩若惊鸿,宛若游凤,将武术的刚柔并济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沧州武术名人辈出。当代,又出了阚文聪、王晓楠等世界冠军,续写着沧州武术的荣光。不过,相比前辈们以实战见长的武术传统,如今的武术更注重观赏性。
“冷兵器时代飘然远去,在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里,武术的实战价值必然会变弱。延续武术根脉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从实战性向表演性转化。”沧州武术文化学者刘永福说。
在南皮红升文武学校,包括竞技套路、传统套路在内的套路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板块。
“武术套路,就是将动作进行编排设计,突出‘高难新美’的属性,让武术表演更具美感。”南皮红升文武学校校长赵洪升说,实际上,注重实战的传统武术观赏性不高,所以现在的重新创排是为了更符合时代发展。
沧州武术中,“白鹤亮翅”这一动作很多拳种都有。不过,它的传统手势是手置于身前,防备攻击,而现代武术套路中,改成胳膊直直地伸向头顶,如鹤立鸡群,动作舒展大方、颇具美感。
表演性的武术有很大市场。南皮红升文武学校的学生们毕业后,有的加入剧院,成为功夫演员,有的进入专业武术表演团体,还有的走出国门,展示中国功夫。
“表演性的武术,也要守住武术的本质内核,一招一式有真实的攻防含义,如此才能不失武术精神,才能打出精气神。这是武术永葆魅力的关键。”赵洪升说。
在沧州,习武之人数以十万计。其中专精于竞技武术者为少数,更多人将武术作为养生功法,颐养身心、强健体魄。武术逐渐演变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文化。
3月8日清晨,沧州市宪法主题公园,王志海带领20多个武术爱好者在此晨练。劈挂拳、燕青拳、太极拳……区别于广场舞或健步走等其他地方常见的健身方式,这里的晨练颇有沧州特色。
59岁的郭斌跟随王志海练武已十年有余。当初,他因为体质较弱、肠胃不好等问题,被医生建议习练武术,以改善身体状况。
“每天雷打不动练两个小时,对促进气血循环很有好处。现在身体强壮,胃口也比以前好多了,最近一次体检,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都正常。”通过练武,郭斌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身体好了,还打开了朋友圈。”
跟随王志海习武健身的人中,还有人解决了高血压的问题,也有人治好了关节病。因为武术,很多人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过上了更自律、更健康的生活。
武术不但能“野蛮体魄”,而且能涵养精神。
来志海武术馆学武的孩子们,一方面出于强壮身体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长更希望孩子通过习武,锻造意志品质,提升修养。
“艰苦的武术训练能磨炼毅力,比武场上的较量能教人如何成功,也教会人如何面对失败。”王志海说,小学员刚参加比赛时很怯场,练过一两年后,上场丝毫不畏惧,非常自信。练过武的孩子,精气神就是不一样。
如今,沧州武术已经进入校园,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开来。
在泊头市中小学,六合拳是体育课上的必修内容。2010年,六合拳第八代传承人石同鼎编排了适合学生的六合拳招式,把它推向校园。十几年间,这套拳法的习练者已经超过10万人。
目前,武术已经走进沧州半数以上的中小学,孩子们在一招一式的习练中,不仅强健体魄、舒缓压力,更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坚韧意志。
从实战走向表演,从竞技走向民间,沧州武术传承的立体结构正在形成:专业武术馆校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表演性武术通过艺术化呈现延续武术精髓,数以万计的健身爱好者拓展大众参与广度。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沧州武术不断创新形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发展出老少皆宜的健身方式,实现从“文化遗产”到“生活资产”的文化价值跃迁,在更广阔的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
昔日的刀光剑影虽已远去,但武术的生命力并未衰减。公园里老者沉腰落马,校园中少年列阵挥拳,赛场上运动员腾挪闪转……沧州武术以更丰富的形式,闪耀其文化价值,延续千年血脉。
青县盘古文武学校校长刘连俊(中)教“洋弟子”习练武术。刘连俊供图
交融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3月6日,孟村八极拳第八代传承人吴大伟收到一封邮件,是一部电影剧本。
“这是一部以八极拳为题材的电影,人物原型部分取自我的祖父吴秀峰。”吴大伟说,“伙伴发来剧本让我参谋一下故事梗概,提提建议。”
这已经不是八极拳第一次与影视结缘,电影《一代宗师》中就有八极拳拳师的身影。
近些年,功夫电影一直是影视作品的热门题材。沧州武术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一支,其蕴含的侠义精神、技击美学、文化价值,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母题和新鲜的灵感。
沧州武术甚至为游戏创作提供了蓝本。
格斗游戏《VR战士》一度风靡全球,游戏主角“结城晶”是位武术高手,它的人物原型正是孟村八极拳第七代传承人、吴大伟的父亲吴连枝。
事情还要追溯到1984年。那年,两位日本客人在一位杂志社编辑引荐下到访孟村,找到了吴连枝,表明拟以八极拳为动作原型,开发一款格斗游戏。吴连枝欣然应允,将八极拳的招法倾囊相授。
游戏推出后,八极拳的独特技术动作让许多玩家惊叹不已。《VR战士》一举成名,八极拳也为更多人所知。
沧州武术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养料,而影视、游戏作品又通过艺术化、趣味化呈现,将沧州武术推向全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以武术赛事和民间交流为载体,沧州武术与世界的沟通越来越频繁,武术文化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3月中旬,青县盘古文武学校校长刘连俊应俄罗斯武术界邀请,赴莫斯科讲学,所到之处受到热情欢迎,他还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俄罗斯武术比赛开幕式。
这次讲学之行由刘连俊的俄罗斯弟子安东极力促成。刘连俊与安东相识于2016年。在一次国际武术大赛上,安东被刘连俊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于是决定来沧州青县学习武术。拜刘连俊为师后,安东跟随师父勤学苦练,如今俨然成了一个“武林高手”。
类似倾慕沧州武术拜师学艺的故事还有很多。意大利的丹尼尔2012年只身来到孟村。吴大伟接他时,他胳膊上打着绷带。一问才知是临行前摔断了手,但这样也没能阻止他跨国求学。真正接触八极拳后,丹尼尔更为之吸引,大部分时间不是练拳,就是翻译武术书籍。
这些洋徒弟们回国后,很多在当地开办武术传习所,教更多人习练沧州武术。安东学成回到莫斯科,创办了自己的武术学校,每年都带着学员到青县学习。丹尼尔曾同时在家乡的三家传习所任教,教授沧州武术。
刘连俊的另一个徒弟马克西姆,学成后回到瑞士创立武馆,武馆的名字就是“沧州武术”。他说:“我要做一名传播武术的国际使者。”
如今,在俄罗斯、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沧州武术”已成为不少武校、武馆和武术赛事的文化标识,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从莫斯科红场旁的武馆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沧州招牌”,东方武学正在世界各地扎下根来。
源于武术,又不止于武术。沧州武术架设起的交流之桥,讲的不仅是武术技艺,更是沧州故事、中国故事。
来沧州学功夫的洋徒弟们,除了习武,很多人学会了烙馅饼、包饺子,爱上了沧州的火锅鸡、油酥烧饼等特色美食,还学会了写毛笔字、画中国画。
2012年刚到沧州时,丹尼尔只会说“你好”“谢谢”。等他回国时,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沧州话,翻阅中文书籍没有障碍。
在武术的交流中,中华传统文化也在悄然播洒。
“以武会友”是和平共处的智慧,“抱拳礼”传递的是谦逊美德,“递帖拜师”仪式则诠释着尊师重道的传统。这些文化精髓随着习武者的脚步,跨越国界,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
刘连俊此次在俄罗斯传授武术技艺,传播武术文化,得到了俄罗斯武术界的赞扬。俄罗斯武术比赛组委会专门为他颁发了证书,证书封面用中俄文字写道:您的努力不仅显著提升了武术技艺的高度,更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中华武术文化的普及与影响……您的成就不仅是个人荣耀,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武术不仅是武学瑰宝,更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武术为媒,文化作桥,沧州武术以肢体的语言展现中国人的文化品格,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运河畔的孩子们拳拳生风。(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 相 关
武术IP塑造产业新生态
近年来,沧州武术正在经历一场转变,从单纯的技艺传承走向集赛事经济、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复合业态。
去年,第十一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在沧州举办,4700余名武术健儿汇聚狮城。这届赛事不仅场上精彩,在赛事经济方面也做足了文章。
巧借武术大赛“流量”,主办方组织产品展销活动,各类武术器材、训练器械、服装、鞋帽、特色农副及文创产品销售火爆。“一日参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的办赛新模式还带动了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消费大幅增长。
以武促旅,以旅彰武。近年来,沧州市充分挖掘“武术之乡”的品牌价值,打造了一系列武术主题文旅项目。
沧州市南川楼是大运河畔标志性建筑,去年,全国历代冷兵器精品展演在这里举行。300余件冷兵器展示以及精彩的武术展演,让市民和外地游客近距离领略沧州泱泱武风。
武术文化是沧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沧州重要的旅游资源。前不久,沧州市召开武术文化座谈会,强调了要发挥园博园、沧州坊、南川老街等资源优势,建设主题博物馆、文化公园,形成武术小镇或武术街区,带动旅游业发展。
沧州市各类武馆武校林立,教育培训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目前,沧州市构建了多梯度的教育培训体系,既能培养专业武术运动员、演艺类人才,也能充分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
在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沧州武术教育培训行业也在不断焕新。
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以前主要开展武术培训业务。近年来,该中心挖掘新场景、新业态,逐渐发展成集教学、比赛、展演、会议、旅游、研学于一体的综合场所,在放大八极拳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业内人士认为,沧州武术IP赋能产业发展仍有空间可以挖掘。多年来,沧州武术在海外积累了良好口碑,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借此可以举办更多赛事,吸引国外参赛者,壮大赛事经济,亦可加强武术教育体系化输出,推动培训项目出海。
武术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上,也可以走得更远。例如可以结合沧州武术门派、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等,开展主题研学、文艺演出等活动,深度挖掘武术文化元素。
传承千年的沧州武术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极具开发价值的产业资源。充分发挥沧州武术文化IP的独特优势,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文/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