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08:13 2

摘要:在距今8000年前后,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又与当地自然生长的粗山羊草发生了杂交,形成了新的品种,即今天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

吾记成长

小麦和东亚原生农业文明也有密切的互动,并最终在汉代取代了新石器时期以来的作农业。

在距今8000年前后,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又与当地自然生长的粗山羊草发生了杂交,形成了新的品种,即今天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

考古研究显示,在距今7000年前后,小麦已经东传到中亚地区的西南部,但意外地停滞了数千年后才继续向东进入东亚地区

小麦向东传播受阻的主要因素是西亚和东亚的气候特点不同

然而小麦终究还是继续向东传播,并进入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随后逐步取代了本土农作物品种粟和黍,成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后来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在一段时期内,西亚曾经被看作世界农业唯一的起源,早期农业文明从这个原点出发,缓慢地、波浪式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但最近几十年间世界各地大量的考古新发现表明,人类在美洲、东亚等地开始从事生产性经济的时间远比以往的猜测要早得多。

不仅如此,不同地区作物类型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也使得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农业起源可能是多源的,至少西亚和中东、中美洲、东亚等地区都是相对独立的原生农业文明中心

在亚欧大陆的东端,原生农业文明覆盖了中国四河流域,即江、淮、河、汉,可称为“四河文明”,或者所谓“大两河文明”。

这一区域的稻、黍(粟)、豆、桑四大作物代表东方对人类农业文明的四大贡献

这主要是因为东方四河流城面积宽广,又是沿着三级地理台阶而下,且被五大气候带所覆盖,所以东方农业在距今12000年前的起源之初就是多样化的。

原生中国的农业品种占全球20%-25%,但在向东北亚和东南亚拓展出去的次生农业地区,则是以稻米为主。

作为巨大地理单元的中国,其地形复杂,气候带多元,水文、土壤、植被等条件各异,按照自然条件可以划分为七八个大区,每个大区又可进一步分为多个亚区。

这种自然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千姿百态,谱系繁杂”。

12000-13000年前,中国进入全新世阶段,史前文化进入早期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地区的文化圈,在工具方面多为大型打制并局部磨光的石器,同时生存方式发生了分化;

一部分人仍然以狩猎采集为生,也许学会了制陶和养猪,但是没有农业;另一部分人走入河沼,创造了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文化区。

同时期的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区已经存在较为发达的旱作农业,已经普遍使用磨制出来的细石器

而在东北北部、蒙新高原、青藏高原,由于气候的干燥寒冷,仍然以狩猎采集为主。多元化体现为采集狩猎与农业杂处,水旱作杂处。

距今7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鼎盛时期,现为干旱草原的青草湖地区年降水量达600毫米,温度比现在高3℃左右

这一时期的黄河中下游也处于比较温暖湿润的环境。此时期季风降水几乎波及全部地区,植物生长空前茂盛,华北平原的湖泊水系大发展。

距今6000-5000年前,由于气温降低,中国北方地区普遍出现绿叶阔叶林减少,针叶树种增加,海平面下降的现象。

但即使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北方也发现了丰富的亚热带动植物存在的证据。

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气候带交界地区的生态过渡带,生物多样性丰富,种群密度高,有利于物种的变异和进化,有利于人类对早期物种进行选择和驯化。

其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黄土的养分涵养能力很强,常保有一定的肥力,被气流从亚洲内陆搬运过来的黄土颗粒均匀细小松散,使得早期粗糙的农业工具易于人土耕作。

另外,距今约4000年前的全球降温事件,终结了持续3000余年的温暖期,在这一时期旱作农业区迅速扩张,农牧交错区向北推进300公里。

这对华北文明区的影响“包括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衰落、甘青地区发达农业经济体系的解体、内蒙古老虎山文化的中断、燕辽地区小河沿文化的衰落”。

气候变化对华南谱系文化的影响是通过洪水事件,长江三角洲成为一片汪洋,良渚文化出现明显断裂,假说可从良渚文化层之上的淤泥层得到支持,历史文献中对大洪水的描述也比比皆是。

参阅资料:

① 陈星灿《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现象和假设》,《中原文物》

② 陈淳、郑建明《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③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来源:正直光束M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