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缕缕茶香,氤氲着哲思与诗意,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文化精髓,也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福建,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省和茶类最齐全的省份,也是中华茶文化发源地之一。从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到福鼎白茶的清雅醇和,从安溪铁观音的兰香韵致到福州茉莉花茶的芬芳馥郁,福建茶文化不仅滋
缕缕茶香,氤氲着哲思与诗意,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文化精髓,也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福建,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省和茶类最齐全的省份,也是中华茶文化发源地之一。从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到福鼎白茶的清雅醇和,从安溪铁观音的兰香韵致到福州茉莉花茶的芬芳馥郁,福建茶文化不仅滋养了一方水土,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世界,成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代表。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茶文化,在福建留下了丰富的遗迹、习俗和技艺,其中丰富多样的传统制茶技艺尤为突出。这些技艺不仅是福建茶文化的核心资源,更是非遗传承的重点保护对象,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来自福建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6个项目赫然在列,展现出福建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非遗”是文化认同的源泉,也是产业创新的潜在资源。福建现有与茶相关的世界非遗项目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29项,在全国产茶省份中位居首位。近年来,福建深入挖掘保护茶文化资源,持续深化与茶相关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大力推动茶文化传播,推进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建立了“国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推动建设了一批茶文化展示馆、传承基地、传习所等设施,组织创作编排了《请茶》《喊山》等一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歌舞、曲艺、戏剧等文艺节目,还持续举办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武夷山茶文化节、福鼎白茶开茶节、茶王赛、大红袍品茗会、茶王拍卖等各类茶文化交流和专题活动,不断开发茶文化创意产品、旅游体验项目,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茶文旅深度融合,致力实现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产业的创新发展,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璀璨光芒。
武夷山喊山采茶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在“三茶”统筹理念的引领下,福建持续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推进茶产业数字化应用,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不断优化闽茶品质,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省级审(认、鉴)定及登记的茶树品种61个,茶树良种覆盖率达96%,成功培育出“金观音”“金牡丹”“春闺”“瑞香”等34个国家级、省级高香型茶树良种。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福建红茶等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多彩闽茶”圈状发展,形成鲜明的区域品牌优势。同时,新式茶饮、茶叶电商等新业态迅速崛起,福建新式茶饮原料供应量占全国50%以上,其中安溪县茶叶电商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占全国四分之一。此外,“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协同发展模式成效显著,茶庄园、特色小镇、茶香小院等不断涌现,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保健旅游、茶事修学游等主题旅游项目推陈出新,实现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茶山变金山的华丽转变,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活力。
与此同时,福建茶叶年产量稳步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茶文化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茶科技赋能成效显著,茶业产销量持续攀升,茶产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福建正从茶产业大省迈向茶产业强省。截至2024年,福建茶园面积378万亩,毛茶产量56万吨,茶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6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培育了19家茶业国家级龙头企业(居全国首位)和247家省级龙头企业,形成了茶饮料、茶食品、茶器具、茶化工、茶机械、茶文旅等全链条发展的涉茶产业体系。全省茶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茶叶主产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茶叶收入占比超40%,茶产业已成为福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的发展既要“徐疾有序”,更要“久久为功”,不弃微末,方能行稳致远。相信,随着非遗技艺的进一步传承与创新,福建茶产业将以“质”致远、向“新”而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为中国茶文化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来源:当代品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