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市货架上的东北大米背后,藏着一场“南稻北调”的粮食暗战:南方包揽全国71%产量却遭价格战碾压,物流成本竟是北方两倍。当湖南米粉年耗50万吨大米,云南米线席卷全国,南方稻谷早已变身米粉米酒闯江湖——这哪是败退?分明是换个赛道再造山河!
超市货架上的东北大米背后,藏着一场“南稻北调”的粮食暗战:南方包揽全国71%产量却遭价格战碾压,物流成本竟是北方两倍。当湖南米粉年耗50万吨大米,云南米线席卷全国,南方稻谷早已变身米粉米酒闯江湖——这哪是败退?分明是换个赛道再造山河!
常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到了大米这儿,事儿完全反着来。南方人种了一辈子水稻,辛辛苦苦的,结果呢,去超市瞅瞅,货架上全是东北大米、五常大米、盘锦大米……南方大米咋都不见了?今天咱就好好扒一扒这场像《无间道》一样的“南稻北调”粮食大战。
2022年全国水稻产量:2.1亿吨
其中南方14个省的产量:1.5亿吨(占比71%)
东北三省产量:0.4亿吨(占比19%)
不是说东北是大粮仓吗?原来南方才是一直藏着实力的水稻大佬。但问题来了,南方大米产量占了七成,为啥在大家买米的消费市场上,却被北方大米抢了风头?
北方是大平原,地方又宽又平,特别适合用机器种粮食。
南方多梯田和丘陵,用机器种粮食的比例还不到40%。
结果就是:北方大米成本比南方低15% - 20%,打起价格战来,南方大米根本比不过。
东北大米靠着宣传“黑土地”“一年只种一季”这些卖点。
五常大米更厉害,直接把自己炒成了大米里的“茅台”,价格高高在上。
南方大米还在用“自家种的”“新米上市”这种很普通的宣传方式。
东北得到的农业补贴,每亩比南方高30 - 50元。
北方粮库收购粮食的价格,普遍比南方高。
结果就是:南方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击,不想好好种了。
你以为南方大米真没了?其实它们只是换了个样子存在:
1. 变成工业原料:南方大米变身成米粉、米线、米酒。数据显示,全国80%的米粉原料都来自南方早稻。
2. 成为饲料:每年有超过3000万吨南方籼稻被用来喂猪。因为北方粳稻更适合人吃,南方籼稻就只能在养殖业里发挥作用了。
3. 深加工赚钱:湖南的米制休闲食品,一年产值超过一百亿。广西的螺蛳粉,一年就能消耗掉50多万吨大米。
4. 在本地生存:在南方本地市场,南方大米还在努力撑着。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70%的家庭,买米还是首选南方大米。
北方人特别喜欢的那种“又Q又弹还香甜”的大米,南方人吃起来可能会说:
“这米怎么黏糊糊的,一点都不爽口?”
“一点大米的香味都没有,不好吃!”
南方人喜欢的那种“每一粒都分开,不粘连”的大米,北方人吃着又会说:
“这饭怎么这么散,都不成团?”
“一点嚼劲都没有,口感太差了!”
北方粳稻:里面支链淀粉含量高,所以吃起来软软糯糯的。
南方籼稻:直链淀粉含量高,口感就比较松软。
不是谁好谁不好,只是看谁更符合当地的饮食习惯。
中储粮收购粮食的时候,标准更偏向北方粳稻,这就导致南方籼稻很难进入主要的流通渠道,没办法大量卖到全国各地。
东北大米通过铁路专线运输,运一公斤成本能压到0.3元。南方大米靠公路运输,成本一公斤高达0.6元。这么高的物流成本,南方大米很难和北方竞争。
超市为了多赚钱,更愿意摆那些利润高的“高端”北方大米。南方大米没办法,只能在农贸市场这种地方卖。
江苏的“南粳46”成功打进了高端市场。广东丝苗米的价格,都超过普通东北米了。
湖南米粉文化火遍全国。云南过桥米线也成了各个城市都有的美食。
无人机播种在江南水乡越来越常见。智能烘干技术也解决了南方大米容易发霉的难题。
下次再看到超市里全是东北大米,先别急着觉得南方大米不行了。它们只是换了种方式陪着大家,要么变成了你碗里的米粉,要么变成了你盘子里的米糕,说不定还变成了你杯中的米酒。这场粮食大战,其实没有谁真的输了。
不过说实在的,要是南方人能拿出种水稻一半的劲头来搞营销,东北大米哪还能这么嚣张?
来源:头号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