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该剧的经验,打造“无CP叙事”、“母女联盟”的全新爽点,尤其是继《墨雨云间》之后再度制造“复仇爽剧”黑马,似乎都带来了新的思路。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站内热度最高破30000,《雁回时》可算是春季以来最成功的古装剧项目。
这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该剧的经验,打造“无CP叙事”、“母女联盟”的全新爽点,尤其是继《墨雨云间》之后再度制造“复仇爽剧”黑马,似乎都带来了新的思路。
与此同时,3月以来的悬疑剧大战,带来了若干口碑短剧集新作,包括8.1分的《沙尘暴》、7.4分的《棋士》等。
由此或许能看到,剧集行业正在走出两条新路。
代表偶像剧新思路的爽剧模式,与悬疑短剧集的口碑模式,成为打开市场新需求的两种选择,也是行业对观众偏好的“押题”,试图找到打开困境的那把钥匙。
两种剧,两条路
《雁回时》的爽点,和以往的“升级打怪”确实有一定不同。
该剧放大了近年来女性议题的叙事热度,围绕着母女“代际托举”、降低男性叙事权重等方面做了不少功课;宅斗也不再是女性之间的“雌竞”,而成为一次直面父权的“犯上作乱”。
在这个过程中,《雁回时》打造了一个成功的母亲形象,即温峥嵘饰演的阮惜文,她扮演着父权压迫下的觉醒者与先行者,这在古装剧里可谓是有颠覆性的,与天然作为反叛者的庄寒雁完成“会师”。
毫无疑问,从立意上来说《雁回时》是可圈可点的,对当下市场的新审美、新情绪实现了高度响应。
也正因如此,当《雁回时》止步于“爽”的时候,难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如果给阮惜文和庄寒雁的母女关系多一些更生动的细节,给人物多一点空间,那么从长达十七年的刻意疏远到一夕变成联盟的剧情,或许可以不那么生硬;如果庄仕洋可以不仅是一个恶的化身,而多一些人的成分,那么这场“弑父”是否能多一些象征意义?
《雁回时》的“爽”,恰似最后庄寒雁掏出的那把枪,大出意料之外,又难免有着让人感到别扭的生硬。
但在古装剧领域,以“短剧化”重塑长剧,不惜一切地加快节奏,寻求强戏剧冲突和大情绪曲线,正在成为更多剧集的“操作指南”。
制片人木鱼向狐厂娱乐观察分析称:“我们说剧集的情绪价值,最基础的就是‘爽’和‘虐’,这年头虐剧的风险太高了,大家就都要做爽,而爽的极致在哪?到微短剧里去找。”
木鱼的公司去年刚刚开机了一部古装剧项目,期间关于如何放大“爽”的元素,直到开机后都还在和导演讨论,“去年突然就多了很多复仇爽剧,但我们的IP不太适配,所以主要就在加快节奏,然后放大女主角开挂式的爽感,再杂糅一些喜剧元素,整体拉升观看体验。”
而在另一边,悬疑剧却在走出不一样的开发路径。
无论是《沙尘暴》还是《棋士》,这些剧集都并没有刻意追求快节奏。
如《沙尘暴》编剧赵冬苓与搜狐娱乐等对谈时所说:“我一直觉得对于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塑造人物就不能只是简单地讲一个故事,而是需要大量的细节把人物呈现出来。我认为微短剧缩短的,往往就是塑造人物的空间。”
无论是《沙尘暴》里复杂的人物群像,还是《棋士》中崔业一步步转变的心理动机,如果没有足够的铺垫,故事本身就很难支撑起来。这也决定了,类似剧集会走出一条和《雁回时》式爽剧截然不同的路。
制片人向通认为,这其实是另一种层次的爽:“这不同于当下快节奏的、短剧式的即时性爽感,而是更‘古典主义’的延时的爽,甚至是观看之后的离场爽感,但它更容易实现一种长期价值,能让观众去反复观看里面的细节,可以说两者主要是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的产品。”
这两种“爽剧”,可以看作是原本的剧集产业里,偶像剧和现实题材剧这两种重点作品,在新一轮内容升级下的进阶版本。
前者进一步强化节奏和爽感,在流量逻辑之外寻求更快、更爽的体验升级;后者则面向更分众、更熟龄的受众,打开人物塑造和地域场景方面的更丰富选项,力求打造口碑效应,实现长期价值。
而未来的剧集产出,或将主要集中在这两种模式上。
继续“爆款难”
在这种积极求变的背后,是行业正进入不得不变的节点。
2025年开年以来,整个剧集行业的表现不算让人满意。尤其是进入春季之后,虽然各平台的现偶大战、悬疑大战打得轰轰烈烈,大盘却仍表现乏力。
根据云合数据的Q1报告,今年前三个月热播期集均有效播放破2000万的剧集仅有10部,去年同期这个数据是13部,而2024年已经是热播剧集数量严重缩水的一年。
尤其是进入春季之后,更是仅有《难哄》《雁回时》两部2000万+剧集。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春季以来市场上并不缺乏口碑收到认可的作品,其中豆瓣破7分的就有11部,包括8.1分的《沙尘暴》、7.9分的《180天重启计划》、7.8《树下有片红房子》、7.4《棋士》等等。
但其中大部分都没能实现口碑向热度的转化。如此“爆款难”的现状,进一步证明了市场的失温。
向通感慨表示:“今年的市场环境下,剧集做口碑传播难度会更大。比如过去你能做一部8分剧出来,可能就可以出圈了;但今年你必须把剧集做到8.5分甚至9分,好到非看不可才能把这部分受众拉回来。”
最直观的就是大盘数据,虽然有《雁回时》这样的热点剧集、《沙尘暴》《棋士》等口碑剧拉动,根据云合数据测算,近期的大盘仍延续着开春以来的表现,在2亿这一低位线徘徊,始终未能回归年初多部古偶大战时2.5亿的中位线。
带来的影响,目前首先表现在招商。今年一季度不同段位剧集的招商表现差距进一步拉大。腰部剧集全集有广的比例从1月的66%降至3月的35%,甚至重点项目都在频繁出现裸播。
行业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首先调整的,就是内容架构。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开机项目共有23部,而前三年这一数据分别是53部、26部、55部,减量趋势更明显,也受到行业缩短集数的思路影响。其中古偶剧数量仅有4部,远低于以往水平;都市情感剧有6部,悬疑剧有3部,则进一步表现出行业发力的方向。
“现在的趋势就是,减少古装大剧的投入,更多制造中小成本的现偶、悬疑剧。”平台制片人阿灿表示,“过去行业更希望做高举高打的大爆剧,但现在的环境下,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那就要务实一点,先争取更多项目能回本。”
诚然,这依然是建立在内容升级基础上的,剧集要拿出更好的品质,尽可能留住目前的用户。前文提到的两条新路,正是要满足这种需求。
而这样的探索,会是行业需要的那把钥匙吗?
阿灿认为未必,“目前的剧集开发模式,思路其实是如何经营一个有限市场,就是让留下来的用户感到新鲜感,先实现回本。但问题是,长剧集面对短视频、微短剧的优势在哪,我们到底要如何把受众从短剧那里拉回来?让长剧变得像短剧,恐怕不会是最好的答案。”
新一轮内容升级
一般认为,影视产业的上一轮内容升级,是2019年行业从“流量为王”转向“内容为王”,对此前的诸多行业制作乱象纠偏。
其成果验收,是2021年连续出现了《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三部9分+作品,然后在观众普遍认为国产剧变好的认知下,于2022年暑期开始迎来《梦华录》《星汉灿烂·月生沧海》《苍兰诀》等多部剧的市场引爆。
彼时的升级方向,是转变了原本的粗放式、To B式的单向供给,在视听语言、特效、取景以及服化道细节等方面实现精品化,并强化演员班底,形成年轻偶像+老戏骨群像的组局逻辑,带来观众对“内容升级”最直观的认知。
但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难度着实不低。
阿灿表示:“当下行业对剧集内容的调整,主要是基于市场的要求。就是观众在上一轮内容升级回归之后,形成了更成熟的市场,对你的内容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行业这时候的生产能力,面对需求是滞后的。”
对比上一次,这一轮内容升级也面对着更严苛的外部竞争环境。截至2024年底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网民使用率达59.7%;而相较于以往,微短剧这条相邻赛道带来的竞争压力会更大。
行业必须尽快拿出有效的内容调整方案。
但长期以来的行业制作惯性,依然造成了诸多问题。一季度的许多作品,其实问题都是近似的,在概念创新、演员班底过硬、服化道细节到位的情况下,剧本的完整性却频频造成口碑问题,也影响了进一步转化。
向通指出,这依然是行业制作的遗留问题,“我们的剧本是目的先行的,就是先考虑让角色关系或者情绪推进到什么阶段,再往中间填充事件。这其实是偷懒的做法,很容易造成人物前后的割裂;但是这种办法最快,而很多公司会卡生产周期的。”
而在他看来,故事和人物,恰恰是最不能省功夫的,“长剧集相较于微短剧的优势在哪呢?首先就是提供更长的陪伴,这是最大的差异化;其次是更沉浸的体验,这对故事提出了要求;再就是更具魅力的人物,有了人物才有了代入,有共情共鸣。”
而剧本上的薄弱,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目前探索的有效性。行业需要的不仅是方法论层面的治标,更需要寻求真正推动制作升级的治本。
“不管是短剧化的长剧,还是做口碑向的悬疑剧,这种模式都不会是长期的,前者更多是对外部竞争的应激,后者则是存量阶段的留客思路。”阿灿表示。
“但如果行业能够有稳定输出内容的能力,那么百花齐放才是行业最好的状态;否则只靠消耗单一类型,只会加快市场的疲惫,让每一种类型更加速朽。”
来源:搜狐娱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