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新华视点”记者接群众举报称,在靠近安徽的河南省周口市,一些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记者暗访发现,这些检测站主要客户为外地车辆,一些明显有问题的车辆确实能过关。4月7日,在报道播发当天,周口市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对报道涉及的三家
陈广江
本省车检过不了,换个省份就“通关”?
近期,“新华视点”记者接群众举报称,在靠近安徽的河南省周口市,一些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记者暗访发现,这些检测站主要客户为外地车辆,一些明显有问题的车辆确实能过关。4月7日,在报道播发当天,周口市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对报道涉及的三家机动车检测机构的资质手续、检测标准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明确前,暂停相关业务。
机动车检测是保障道路安全、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防线,直接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但在皖豫毗邻地区一些机动车检测站的暗箱操作之下,这道防线几乎形同虚设。调查显示,这些检测站的主打“卖点”,就是不合格车辆也能“包过”。此类乱象若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纵容“带病车”上路,还将重创监管的公信力。
不合格车辆异地“包过”,表面看是个别检测机构为争夺客源而放松标准,实则暴露出监管体系的深层短板。基层执法力量的薄弱首当其冲。一些县区市场监管和生态环境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面对检测设备的数据时“两眼一抹黑”,根本看不懂。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监管流于形式,即便发现异常站点,也难以从技术层面锁定证据。
与此同时,部门协作的割裂进一步加剧了监管失效。机动车检测涉及市场监管、公安、环保等多个部门,但实践中往往各自为政。比如,周口市场监管部门仅检查资质文件,未联合交管、环保部门实地核查检测流程,这种“单打独斗”的监管模式,自然难以应对检测机构精心设计的“障眼法”。
更值得警惕的是,跨省数据壁垒让机动车检测存在治理盲区。记者调查发现,在安徽初检不合格的车辆,可以在河南境内再检,且无初检未通过记录。这种区域间的治理盲区,本质上是行政边界对公共事务的人为割裂,为公共安全埋下隐患,也妨碍了大气治理。
根治机动车检测乱象,亟待补齐监管短板,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建设,通过专业培训、技术下沉、引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弥补基层执法力量的技术短板。另一方面,打破部门与地域的藩篱,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机制。比如,推动省际检测数据联网,确保车辆检测记录全程可追溯;探索毗邻地区联合执法,对异常站点开展“突击检查+技术核查”,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此外,还应重新审视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准入门槛与退出机制。据报道,周口沈丘县机动车保有量仅10万辆,却开设15家检测站,其中9家位于省际交界乡镇。过度密集的站点布局与无序竞争,使得“放水过检”从个别现象演化为系统性风险。合理规划站点布局、提高资质审批标准、建立动态考核机制,才能从源头遏制乱象滋生。
面对机动车检测乱象,解决之道不能止于个案查处,而需从制度层面构建长效机制。唯有让监管真正“长牙齿”,让数据流动“无障碍”,让行业竞争“守规矩”,才能筑牢车辆安全与环境保护的防线。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