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内,三位医学巨星陨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09:44 1

摘要:自2025年3月25-2025年4月3日,中国医学界3位医学巨星相继陨落....从青丝到白发,他们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他们是医疗发展史上的“孤勇者”,将我国多项医疗技术从开创空白到推向国际前沿,让我们铭记三位老医学家,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导语

缅怀三位老先生,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自2025年3月25-2025年4月3日,中国医学界3位医学巨星相继陨落....从青丝到白发,他们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他们是医疗发展史上的“孤勇者”,将我国多项医疗技术从开创空白到推向国际前沿,让我们铭记三位老医学家,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陆道培院士逝世:他用60年,为白血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4月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陆道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日16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这位总说“救病人最重要”的医生,用一生改写了中国血液病治疗的历史。从用煤油灯做实验的年轻医生,到带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走向世界前沿的院士,他让无数曾被宣判“死刑”的白血病患者,抓住了重生的希望。

从“治不好”到“亚洲第一例”,他用坚持改写了结局

1955年,24岁的陆道培走进北京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时,血液病几乎是“绝望”的代名词。病房里的医生们甚至羞于承认自己的专业——没有有效疗法,只能看着年轻的生命消逝。年轻的陆道培把办公室改成实验室,煤油灯下,他反复调试凝血酶原计算公式,手工配制试剂,同事们回忆:“他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所有知识。”

转机出现在1964年。22岁的护士张秋兰因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奄奄一息,陆道培做了一个大胆决定:用患者双胞胎妹妹的骨髓做移植。当时全球仅成功3例,亚洲尚无先例。没有无菌病房,他带着团队手工设计过滤针头、改良骨髓悬浮液,甚至用三个型号的针头依次过滤,防止脂肪颗粒引发肺栓塞。手术当天,当妹妹的骨髓缓缓注入姐姐体内时,陆道培的手心全是汗。

“不治就得死,我不去解决谁去解决?” 他后来回忆道。

陆道培院士与张秋兰

7天后,张秋兰的血象开始回升——亚洲首例同基因骨髓移植成功了!这位患者一直活到2024年,整整60年,成为全球术后生存最久的案例。

“土办法”造出国际标准实验室

1980年,陆道培第一次出国学习,回国时扛回两箱笔记。彼时欧美已开始推广骨髓移植,但中国连一间无菌层流室都没有。进口设备要3万美元,他干脆带团队“自己造”:打通病房,用双人床架和塑料薄膜搭出“超净床”,鼓风机加高效过滤器硬是拼出了“百级洁净度”的无菌室——检测结果竟符合美国宇航局标准!

1981年,在这间“手工实验室”里,他完成了中国首例HLA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一位患急性白血病的女大学生,接受了哥哥的骨髓。50天日夜守候,移植成功!中国正式踏入世界骨髓移植的竞技场。

从零到世界领先:他让“半相合”不再是难题

陆道培的突破远不止于此:

1986年,他建立中国首个国家批准的脐带血库;

1996年,成功完成国内首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

2000年,首创“成人双份脐带血移植”,让体重超大的患者也有了希望;

2002年,他提出轰动国际的GIAC方案,让亲属间“半相合”移植(HLA配型部分匹配)的效果直逼“全相合”。曾经,找不到全相合供者的患者只能等死,而GIAC方案让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能成为供者。这项成果被国际顶级期刊《Blood》发表,欧美医院也纷纷效仿,至今仍是中国移植技术的“金字招牌”。

他甚至还从生活中找答案:发现大蒜提取物能抗巨细胞病毒,用胎盘丙种球蛋白治疗排异反应,连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都被他一点点“抠”了下来。

“医生的战场永远在病房”陆道培的成就清单长得惊人:

亚洲首例、全球第四例异体同基因移植;

中国首例ABO血型不合移植、首例超大体重成人双份脐血移植;

首次证明混合胎肝细胞移植能降低排异风险……

但学生和患者记得的,是他70年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清晨查房,亲手检查患者的每一个血象指标。“成功不是靠大胆,而是靠严谨。”他常念叨这句话。直到80多岁,他仍坚持参与疑难病例讨论。曾经有位患者因排异反应命悬一线,他连夜翻遍文献,尝试用脐带血“修补”损伤的肠道,最终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他离开了,但光还在

陆道培总说,造血干细胞是“能再生的种子”,而生命不可重来。93年里,他让这些“种子”在中国生根:创建的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已成为全球顶尖的移植中心;带出的学生中,有院士、有顶尖专家,更多是扎根病房的普通医生。

2024年,张秋兰去世时,陆道培曾对媒体说:“我这一生,最欣慰的不是拿了多少奖,而是当年那个姑娘多活了60年,还当了奶奶。”如今,无数因他重获新生的人,正替这位老人继续看着这个世界。

“医学的进步,就是从‘不可能’里劈出一条路。” 这条路,他走了一辈子。

宋善俊教授逝世:从乡村少年到“破冰者”,他让血液病治疗不再绝望

2025年4月2日,84岁的宋善俊教授在武汉离世。这位总说“病人的利益要第一”的医生,用60年时间改写了中国血液病治疗的版图——他让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从“死亡代名词”变成可治之症,研发出我国首个抗白血病特效药,甚至在中南地区“从零开始”推开骨髓移植的大门。

一本图谱,照亮千万医生的显微镜

1963年,22岁的宋善俊走进武汉协和医院时,血液病诊断还像“猜盲盒”:医生们对着显微镜下的细胞一筹莫展。年轻的宋善俊拿起画笔,和团队开始了一项“笨功夫”——把不同疾病的细胞形态一笔一画记录下来。

“当时全国连参考书都没有,误诊太多了。” 他在回忆录里写道。

煤油灯下,他们绘制了上千幅细胞图谱:白血病细胞的“蝴蝶翅膀”、淋巴瘤细胞的“锯齿边缘”……1970年,这本《临床细胞学图谱》问世时,连北京大医院的医生都抢着借阅。一位东北医生曾专门来信:“终于能看懂血涂片了!”这本书不仅拿下湖北省优秀图书奖,更成为全国200多名医生的“救命指南”——宋善俊连续6年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教他们辨认显微镜下的生死密码。

一株野草,炼出中国首个抗白血病“子弹”

上世纪70年代,病房里白血病患者的哀嚎声刺痛着宋善俊。当时进口药价堪比黄金,他带着团队钻进神农架,从三尖杉树皮中提取出“三尖杉酯碱”。

“这是穷人的希望。” 他后来回忆。为了验证药效,他们在动物身上反复试验,甚至自己试药观察反应。当第一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用药后血象回升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这种我国独立研发的新药,有效率高达45%,1980年斩获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直到今天,它仍是基层医院对抗白血病的“主力武器”。

他是国内DIC研究的奠基人

1980年代,宋善俊盯上了更凶险的DIC。这种病就像全身血管“漏血”,患者往往几小时内死亡。当时国内连诊断标准都没有,他带着团队做了四件“疯狂”的事:在国内第一次开展DIC动物实验;第一次提出DIC临床诊断标准;第一次提出DIC实验诊断标准;第一次撰写出版DIC临床专著。

此外,他顶着压力首次给DIC患者用肝素——这种抗凝药曾被视作“自杀式疗法”。这项“四个第一”的突破,让我国DIC抢救成功率从20%提升至60%,至今仍是教科书里的“金标准”。

1993年,52岁的宋善俊完成了一场“赌上职业生涯”的手术——中南地区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最大的问题是供体,那时国内基本没有骨髓供应。

卸任院长后,宋善俊就在全中南地区做了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30天,患者持续高烧,宋善俊每天去观察患者的组织细胞培养。“看到单核细胞冒头那刻,比中彩票还激动!” 这场成功背后,是他卸任院长后“死磕”三年的准备:自学移植技术、改装消毒设备、甚至亲手设计骨髓过滤针头。

此后十年,他推动协和医院血液科从38张床扩展到200张,建起中南首个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曾经需要北上求医的患者,终于在家门口抓住了生机。

宋善俊教授曾说:“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宋善俊教授为中国血液病学事业、为协和医院发展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宋善俊教授千古,一路走好!

孟迅吾教授逝世:为国人“撑起脊梁”

2025年3月25日,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原副主任孟迅吾教授与世长辞,享年89岁。这位与骨病缠斗60年的医者,用一本指南、一本杂志和一群学生,让中国骨质疏松症诊疗从“荒漠”走向“绿洲”。

从“无药可医”到“中国标准”

上世纪80年代,孟迅吾三度赴美学习,在实验室用大鼠揭开甲状旁腺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的奥秘。她的研究登上国际顶刊《骨与矿物研究杂志》,被学界称为“里程碑”。回国后,她跑遍20个省,完成中国首个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0岁以上女性超四成患病。

2002年,她主编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和实验研究》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终结了中国依赖国外诊疗指南的历史。“病人的骨头等不起。” 她常对团队说。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荣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本指南,一本杂志,撑起一个学科

2006年,71岁的孟迅吾做了一件改变全国医疗格局的事——主编出版我国首部《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一位县级医生感慨:“过去诊断靠猜,现在靠数据,误诊少了三成。”她更在90年代“预判”老龄化危机,牵头创立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创办《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曾经被忽视的“老年腰腿痛”,如今每年超百万患者因她的体系获救。国际骨质疏松会议颁奖词称:“她让中国骨头与世界对话。”

抗癌教授的“最后一本教科书”

80岁那年,刚经历两次肿瘤手术的孟迅吾,在病床上敲定《协和代谢性骨病学》大纲。学生劝她休息,她却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扛几年。”这份“临终教案”背后,是她60年雷打不动的习惯:门诊拖堂到下午两点,只为多解释一句“补钙误区”;查房本上记满30年前的病例号,连患者当年的血钙值都清晰如昨。2012年获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时,她摆手笑道:“奖杯该刻上病人的名字。”

“医生的骨头,是深夜灯下的影子。” 孟迅吾用一生诠释这句话。如今,她创立的指南仍在基层医院发光,她主编的杂志仍在推动科研,她带出的200多名学生守护着千万人的“脊梁”。这位总说“严谨比药方更重要”的教授,终于可以放下听诊器了。

永远怀念!三位老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掌上医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