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指坚守正义、合乎道义的人会得到广泛支持,而背离道义的人则会陷入孤立。这句话不仅是一种道德劝诫,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心理学视角看人性与归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指坚守正义、合乎道义的人会得到广泛支持,而背离道义的人则会陷入孤立。这句话不仅是一种道德劝诫,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
从心理学角度看,“得道”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概念,更关乎个体的心理需求、社会认同和人际互动。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吸引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而有些人却逐渐被边缘化?
一、社会支持的心理需求:为什么我们需要“多助”?
1. 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仅次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人们天生渴望被接纳、被认可,这种需求促使我们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研究发现,长期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相反,拥有稳定社会关系的人不仅心理更健康,寿命也更长。因此,“得道多助”不仅是一种道德现象,更是人类的心理健康的自然结果。
2. 互惠原则:为什么人们愿意帮助“得道者”?
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Cialdini)在《影响力》一书中提出“互惠原则”(Reciprocity),即人们倾向于回报他人的善意。当一个人展现出正直、慷慨、可信赖的特质时,他人更愿意伸出援手,因为这种帮助在未来可能得到回报。
在群体合作中,那些愿意分享资源、遵守规则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支持,而自私自利者则容易被排斥。这解释了为什么“得道者”更容易获得帮助——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合作的底层逻辑。
二、为什么“失道者”会“寡助”?社会排斥的心理机制
1. 社会规范的惩罚作用
人类社会依靠规范维持秩序,任何违反规范的行为都可能招致排斥。心理学家发现,当个体表现出欺骗、背叛或反社会行为时,群体会自动启动“惩罚机制”,通过疏远、批评甚至驱逐来维护集体利益。
例如,在职场上,一个经常推卸责任、损人利己的员工,最终会被同事孤立;在家庭中,长期冷漠自私的成员也可能逐渐失去亲人的关心。这种“寡助”并非偶然,而是群体本能的自我保护。
2. 信任的崩塌:失道者的社交困境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认为,人的一生都在建立“基本信任”(Basic Trust),而失信行为会直接破坏这一心理结构。
当一个人反复表现出不诚信、不公正的行为时,他人会本能地降低对其的信任度,甚至主动回避与其合作。例如,历史上许多暴君最终众叛亲离,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破坏了最基本的信任,导致支持者纷纷离去。
三、如何成为“得道者”?
1. 培养“可信赖”的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中的“大五人格模型”(Big Five)指出,“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高的人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具体表现为:
- 真诚待人(而非虚伪迎合);
- 遵守承诺(建立可靠形象);
- 乐于助人(激发互惠行为)。
2. 建立“共情能力”,增强人际吸引力
共情(Empathy)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研究发现,高共情者更容易获得友谊和支持。提升共情的方法包括:
- 积极倾听(不急于评判,先理解对方);
- 换位思考(想象自己处于对方处境);
- 表达支持(用语言或行动传递关心)。
3. 避免“道德优越感”,保持谦逊
值得注意的是,“得道多助”并非要求人们以道德自居,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强调自身道德正确性的人,反而可能引发反感。真正的“得道者”往往谦逊包容,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不同选择。
四、案例解析:历史与现实的印证
1. 甘地的非暴力抗争:道义的力量
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Mahatma Gandhi)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广泛支持。他的坚持正义、自我牺牲精神激发了数百万人的参与,最终促使英国殖民者退出印度。这一案例印证了“得道多助”的现实力量——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普遍道德时,社会支持会自然汇聚。
2. 企业家的兴衰:诚信决定成败
商业史上,那些注重诚信、回馈社会的企业(如松下幸之助的“自来水哲学”)往往基业长青;而欺诈顾客、压榨员工的公司(如安然丑闻)则迅速崩塌。这说明即使在利益至上的商业世界,“道义”仍是长期成功的核心要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是道德格言,更是深刻的人性规律。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天生渴望归属、合作与信任,而违背这一规律的人终将付出孤独的代价。
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需刻意追求“得道”,但若能以真诚、正直、共情之心待人,自然会吸引志同道合者。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所说:“当我们成为真实的自己时,世界也会以真实回应我们。”
丁俊贵
2025年4月10日
来源:觉悟兴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