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13岁的甜馨在社交平台写下“我们只是上的学校不同”时,她或许没有想到,这句轻飘飘的自我剖白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当13岁的甜馨在社交平台写下“我们只是上的学校不同”时,她或许没有想到,这句轻飘飘的自我剖白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屏幕另一端的打工人看着手机苦笑——那些年学费抵得上自己三年工资的国际学校,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起跑线优势,在“星二代”的叙事里竟成了无需在意的日常。
这让人想起热播剧《小舍得》里令人窒息的升学修罗场。田雨岚为儿子买下天价学区房时眼都不眨,米桃妈妈却要为课外班费用掏空积蓄。
当剧中人为了争夺一个奥数班名额撕破脸皮时,现实中的甜馨们正坐在顶级私校的教室里,用价值五位数的平板电脑写着“普通人”的作业。
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万元,而北京某国际学校单年学费就达28万。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四年半,才能攒够甜馨们一年的教育支出。这种认知鸿沟在评论区形成鲜明撕裂。
有人晒出自己凌晨加班的打卡记录:“我女儿只能在城中村小学,而她所谓的‘普通学校’够我赚十年。”
也有网友翻出明星子女的日常穿搭,某件看似普通的卫衣价格足以抵过三线城市的月平均工资。
更刺痛人心的,是这些孩子真诚的困惑:“为什么大家要对我们有滤镜?”当特权成为呼吸般自然的存在,特权者反而最难感知它的存在。
这种差异在《小舍得》里早有预演。当夏欢欢抱怨妈妈不让她参加歌唱比赛,观众看到的不是童真,而是中产家庭孩子对选择权的理所当然。
就像甜馨无法理解,为什么同龄人需要为买双新球鞋省下三个月早餐钱,而她口中的“不可能张口要东西”,在工薪阶层父母听来已是难以企及的教养天花板。
教育学者指出,这种认知偏差本质上是社会流动性下降的投影。当寒门子弟发现名校录取名单里挤满了“国际生”。
当普通家长发现培训班名师早已被明星子女预定,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逐渐变成当代神话。
甜馨们越强调“我们都一样”,反而越凸显那道看不见的玻璃幕墙——它不会阻止你看见对方的天空,但永远提醒着你呼吸的是不同浓度的氧气。
或许真正的共情,不是要求特权者假装平凡,而是承认差异的存在。就像《小舍得》里米桃最终没有变成第二个欢欢。
每个普通人都该有权利说出:“我知道我们的不一样,但我也想拥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当教育回归公平的初心,当努力能打破固化的壁垒,那时“普通人”三个字,才不会成为刺痛时代的反讽。
来源:乐天派溪水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