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玑5首经典诗作: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09:00 5

摘要:徐玑,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为唐状元徐晦后裔。其父徐定曾任潮州太守,徐玑因父“致仕恩”得职,历任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龙溪县丞等职。

徐玑,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为唐状元徐晦后裔。其父徐定曾任潮州太守,徐玑因父“致仕恩”得职,历任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龙溪县丞等职。

本文徐玑的五首诗作:《新春喜雨》写农家盼雨的喜悦,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田野,也滋润了心田。《茶山堂》则展现了山中茶堂的古朴宁静,一杯清茶,也能品味出禅意。《山居》描绘了山居生活的悠闲自在,开门见燕,汲水得鱼,处处是生机。《新秋》捕捉了雨后秋景的澄净,白云叠山,构成一幅清旷的画面。《宿觉庵》则充满了禅意,在古庵的宁静秋夜里,明月也显得格外空灵。

农家不厌一冬晴,岁事春来渐有形。

昨夜新雷催好雨,

蔬畦(qí)麦垅(lǒng)最先青。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一场及时雨带来的喜悦。徐玑用非常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农人对这场雨的期盼和雨后的生机。

开头两句“农家不厌一冬晴,岁事春来渐有形”,写的是雨前的景象和农人的心情。整个冬天天气晴朗,农家并不讨厌,因为冬日暖阳也有好处。

但春天来了,农事活动就要开始了,“岁事”就是指一年的农活。播种、育苗这些事情都要提上日程,这就需要雨水了。“渐有形”三个字,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萌动,农事活动也逐渐有了眉目的状态,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雨水的潜在渴望。就像我们常说的“春雨贵如油”,没有雨,接下来的农活就没法顺利进行。这是一种非常贴近土地、贴近农人生活的观察。

后两句“昨夜新雷催好雨,蔬畦麦垅最先青”,是全诗的高潮和亮点。诗人没有直接写雨有多大,下了多久,而是通过雨后的景象来表现这场雨的“好”。“昨夜”点明时间,“新雷”不仅是春天的标志,也仿佛是信号,是催促,一声春雷,“催”来了这场“好雨”。这一个“催”字,用得很生动,好像这雨是应着雷声、应着农人的期盼而来似的。

雨下得怎么样呢?诗人把目光投向了田野。“蔬畦麦垅最先青”,菜地田垄里的蔬菜和麦苗,经过这场雨的滋润,最先露出了青翠的颜色。这个“最先青”写得太好了,它不仅是视觉上的描写,更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绿色是希望的颜色,这抹新绿,让农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也让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活力。

徐玑这首诗,完全是白描手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典故,就是眼前所见、心中所感。他抓住了“新雷”“好雨”“先青”这几个关键意象,把农人盼雨、喜雨的心情,以及春雨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永嘉四灵”诗歌的特点,他们学习晚唐诗人贾岛、姚合,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追求自然的诗意。

杜甫也有《春夜喜雨》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同样写春雨的可贵,但杜甫的诗更显浑厚,有一种润物无声的哲思。徐玑这首则更聚焦于农事,更具体,更带着泥土的芬芳。整首诗读下来,就像一幅清新明快的水彩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山是朝廷赐,名从古昔傅。

为堂居此地,汲(jí)水记前贤。

雨露馀根在,荆榛(zhēn)细蔓缘。

困来求一盏,打坐亦安禅。

这首诗是徐玑《净光山四首》组诗中的一首,写的是净光山中的茶山堂。它不仅描绘了茶山堂的环境,也透露出一种清幽、古朴、带有禅意的生活情趣。

开头两句“山是朝廷赐,名从古昔傅”,交代了茶山堂所在之山的来历和名称。这座山是朝廷赏赐的,名字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这一下子就给这个地方增添了几分历史感和分量感。

接下来两句“为堂居此地,汲水记前贤”,说明了建造茶山堂的原因和在此居住的意义。在这里建一个堂,居住下来,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在每天打水(汲水)这样日常的活动中,追思、纪念前代的贤人。这里的“前贤”,可能指那些曾经在此修行、隐居或者留下过事迹的人。这表明居住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避世,更有一种文化上、精神上的传承和寄托。简单的一句“汲水记前贤”,把日常劳动和精神追求联系在了一起,很有韵味。

中间两句“雨露馀根在,荆榛细蔓缘”,描绘了茶山堂周围的环境。经过雨露滋润,一些(或许是古茶树的)残根还在生长;同时,也有荆棘灌木和细小的藤蔓在四处攀爬蔓延。这景象,既有“馀根”所代表的生命延续,也有“荆榛细蔓”所暗示的几分野趣甚至荒凉。它不是那种精雕细琢的园林,而是更接近自然、甚至有些原始的状态。这恰恰符合一种隐逸、朴素的生活理想。

最后两句“困来求一盏,打坐亦安禅”,点出了茶山堂的实际功用和精神氛围。身体感到疲倦困乏的时候,就来这里求一杯茶喝;而在这里静坐(打坐),也能安然地进入禅定的状态。茶与禅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渊源,所谓“茶禅一味”。

很多寺庙都种茶,僧人也饮茶,认为茶能提神醒脑,有助于修行。陆羽的《茶经》影响深远,饮茶早已成为文人士大夫和僧侣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这里,一杯茶可以解乏,一次静坐可以安心,物质的需求和精神的安宁,都可以在这个朴素的茶山堂里得到满足。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清幽。徐玑朴实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自然生机和禅意的场所。它不像王维的诗那样空灵,也不像苏轼那样洒脱,而是有一种内敛的、贴近生活的宁静感。通过对茶山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一种在简单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内心安宁的愿望,这也是宋代文人,特别是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人,常常表现的一种生活态度。这首诗体现了“永嘉四灵”诗人观察细致、描摹景物工巧的特点,虽是小品,却余味悠长。

柳竹藏花坞,茅茨(cí)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jí)水得鱼儿。

地僻春独静,人闲日自迟。

山禽啼(tí)忽住,飞起又相随。

徐玑的这首《山居》诗,可以说是他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把山中居住的那种宁静、闲适、充满生趣的画面描绘得活灵活 U现。

开头两句“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先给我们勾勒出居所的环境。翠绿的柳树和修竹,掩映着开满鲜花的山坞。简陋的茅草屋顶,紧挨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这里的“藏”字用得很好,暗示了环境的幽深、隐蔽。“茅茨”点明了居所的朴素,“草池”则增添了自然的野趣。这是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住所,宁静而又充满生机。这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相似的意境,但徐玑的描写更为具体细致。

中间四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充满了生活细节和情趣。“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写的是日常生活中两个偶然的小插曲。推开门,不小心惊动了在附近筑巢或栖息的燕子;去池塘(或者井边)打水,竟然意外地捞上来一条小鱼。

这两个画面都非常生动。“惊”字写出了燕子的机警和人与自然的瞬间互动;“得”字则透出一种惊喜和偶然的乐趣。这都是山居生活中细微而真切的体验,没有这份闲适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细心观察,是写不出来的。这正是“永嘉四灵”推崇的风格,从生活小事中发现诗意。

接下来的“地僻春独静,人闲日自迟”,则是对山居生活状态的总结。因为地方偏僻,所以春天显得格外安静;因为人内心悠闲,无所事事,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日自迟”。这不是抱怨时间难熬,而是一种享受,享受这份宁静和缓慢的节奏。这种感觉,恐怕只有真正体验过远离尘嚣生活的人才能体会。

最后两句“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再次将笔触转向周围的自然。山中的鸟儿正在鸣叫,忽然停止了,然后又飞起来,互相追逐嬉戏。这又是一个动态的画面,打破了寂静,但并没有破坏整体的宁静氛围,反而更增添了山林间的活力和野趣。“啼忽住”这个细节,写出了鸟儿的警觉或自然的常态,观察非常仔细。鸟儿的自由飞翔、相互追随,也和前面“人闲日自迟”的心境形成了某种呼应,都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整首诗就像一幅工笔画,细致地描绘了山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诗人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捕捉了环境的清幽、日常的生趣和内心的闲适。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深奥的哲理,就是纯粹的观察和感受。读这首诗,仿佛能看到那个隐藏在柳竹花坞中的茅草屋,能听到开门时燕子扑棱翅膀的声音,能感受到打水捞到小鱼时的那份小小喜悦,能体会到时间在宁静中缓缓流淌的感觉。

徐玑用他的笔,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桃花源般的境界。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永嘉四灵”清新、自然、工巧的诗风,是宋代田园诗中的佳作。

新秋一雨洗林关,晚色清澄满望间。

风静白云横不断,山前又叠一重山。

徐玑的这首《新秋》,描绘的是初秋时节,一场雨后傍晚的清新景象。诗歌篇幅不长,但画面感极强,意境清旷,很有韵味。

开头两句“新秋一雨洗林关,晚色清澄满望间”,点明了时间和天气背景。时节是初秋(新秋),刚刚下过一场雨(一雨)。这场雨仿佛把山林关隘(林关)都冲洗了一遍,空气变得格外清新。到了傍晚时分(晚色),放眼望去(满望间),整个景色都显得特别清澈明朗(清澄)。“洗”字用得非常形象,不仅洗去了尘埃,也仿佛洗去了夏日的暑气,带来了秋天的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意境有相似之处,都写雨后秋景的清新。但徐玑这里用“洗林关”,更侧重雨水对景物本身的涤荡作用。“清澄”二字,准确地传达了雨后傍晚那种特有的、通透干净的视觉感受。

后两句“风静白云横不断,山前又叠一重山”,是这首诗最富于画面感和想象力的地方。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风儿停息了(风静),天上的白云连绵不断,像一条长长的玉带横亘在空中(白云横不断)。

更有趣的是,这些静止的、舒展的白云,恰好飘浮在远山的前面,看上去就像是在原本的山峦之前,又重叠起了一层新的、由云构成的“山”(山前又叠一重山)。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视觉效果,也是诗人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的体现。静态的白云,因为其形状和位置,产生了动态的、层叠的视觉幻象。这不仅写出了云的形态美,也写出了山的层次感,更增添了一种空灵、变幻的意趣。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它捕捉了一个特定时刻(新秋雨后傍晚)、特定景象(风停云横、云如叠山)的独特之美。诗人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就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份清澄、宁静和奇妙。

这很符合“永嘉四灵”所追求的“从眼前景物中拾取诗料”的创作方法。他们不追求波澜壮阔,而是着眼于细微之处的美。这首《新秋》寥寥二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层次丰富、意境清远的秋日山水图,仿佛一幅用笔简练但意蕴无穷的中国画。白云的“横不断”和“叠一重山”,都给人以视觉上的延伸感和空间感,使得画面虽静而意不滞,充满了张力。

这首《新秋》小诗,以其清新明快的语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富有想象力的描绘,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清澄、宁静而又奇妙的秋日傍晚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和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欲间庵中事,无论后与先。

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

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

谁当秋夜静,来看月孤圆。

这首《宿觉庵》是徐玑《净光山四首》组诗的又一首,它所描写的宿觉庵,显然是一个与禅宗有着深厚渊源的地方,诗中充满了浓郁的禅意和宁静的氛围。

开头四句“欲间庵中事,无论后与先。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直接点明了宿觉庵的核心精神。“庵中事”,指的不是日常杂务,而是这里的修行法门或历史传承。诗人说,如果你想了解这里的情况,不必拘泥于过去还是现在,因为它的精髓在于“一宿觉”。“一宿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典故,特指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师永嘉玄觉。

据说玄觉禅师参访六祖慧能,在一宿之间大彻大悟,因此被称为“一宿觉”,并作有著名的《证道歌》。徐玑本人就是永嘉(今温州)人,与玄觉禅师是同乡,他对这位同乡先贤的事迹和思想自然非常熟悉和推崇。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宿觉庵的精神内核,就在于这种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法门,领悟了这个,就不必再拘泥于繁琐的参禅形式了。这体现了禅宗,尤其是南宗禅强调“顿悟”的特点。

中间两句“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转而描绘宿觉庵的外部环境。庵门远离尘嚣,掩映在青山弯曲的深处;屋檐则紧靠着古老的树木。这里的“远”和“曲”,写出了庵的偏僻和幽深。“古木”则暗示了此地的历史悠久和环境的清幽古朴。这样的环境,本身就具有一种远离俗世、适宜修行的氛围。它不是那种金碧辉煌的大寺庙,而是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朴素无华的修行之所。这与禅宗追求自然、反对形式主义的精神也是契合的。

最后两句“谁当秋夜静,来看月孤圆”,是点睛之笔,营造出一种极其宁静、空灵的意境。诗人仿佛在自问,也像是在邀请:在这寂静的秋夜里,有谁会来到这里,观赏那轮孤悬于天际、圆满无缺的月亮呢?秋夜本来就容易引人思索,这里的“静”字更是强调了环境的寂寥无人。

“月孤圆”这个意象非常值得玩味。“孤”字,既是写月亮独自高悬,也暗合了修行者的孤独和禅境的超越性;“圆”字,则象征着圆满、智慧和佛性。在禅宗思想里,清净圆满的自性(佛性)常常被比作天上的明月。

因此,这句诗不仅是写景,更是写心,写一种在寂静中观照内心、体悟圆满境界的禅悦状态。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排遣孤独;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思乡怀人;而徐玑这里的“月孤圆”,则更多了一层形而上的、关于生命和觉悟的追问和向往。

这首《宿觉庵》,通过引用“一宿觉”的典故,点明了庵名的由来和其所代表的顿悟禅法;通过描绘其偏远幽深、古朴自然的环境,烘托出适合修行的氛围;最后以秋夜静观孤月圆满的意境作结,将禅意推向高潮。全诗语言朴实,但意蕴深厚,禅味十足,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现实环境的描摹,更有对精神境界的向往,是一首情景交融、禅意盎然的佳作。它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存在的对禅宗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来源:龍丘文化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