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到底打什么算盘,以及中美未来格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0:54 3

摘要:日前,“海湖庄园协议”的提出者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史蒂夫·米兰(Stephen Miran)在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发表讲话,白宫还把他的讲话稿给贴了出来。今天我们来结合他的讲话,深度分析一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经贸政策及地缘政治构想。要区分特朗普幕僚和特朗普本

日前,“海湖庄园协议”的提出者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史蒂夫·米兰(Stephen Miran)在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发表讲话,白宫还把他的讲话稿给贴了出来。今天我们来结合他的讲话,深度分析一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经贸政策及地缘政治构想。要区分特朗普幕僚和特朗普本人看法的差异,他们之间的微妙博弈,找出底层逻辑,并预测中美关系和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

一、首先,我们看看米兰讲话的具体内容(全文参考https://t.zsxq.com/yc1nf)

1. “公共产品”:指出美国为世界提供了两项“公共产品”:一是军事保障;二是美元体系,维持了全球安全与贸易。

2.“搭便车”:认为美国为了提供这两项“公共产品”,美国承担了两大成本。安全上看,盟友国家提供的防务开支不足;经济上看,美元由于被作为储备货币,导致了强势美元效应,使美国付出了贸易逆差、制造业衰退等长期代价。(这实际上是特朗普长期以来关注的核心问题,即强势美元带来的危害及美国盟友的“搭便车”行为。)

3.要求其他国家分担责任:认为现行体系对美国不公平,导致其他国家过度受益。美国对体系进行重建,从发展角度,要重建自己的工业基础;从安全角度,要求其他国家分担更多责任;

4.五类责任分担方案:具体而言,米兰提出了五种分担责任的方案,包括加征关税、开放市场、增加防务支出等;5)他特别强调了关税机制的重要性,核心逻辑在于,美元是储备货币,各国都需要美元,导致美元必然强势,国际收支不会自动调节平衡,传统经济模型根本不成立。要改善贸易失衡、重塑美国的竞争优势,关税是一项必要条件。同时,他实际上在主张各国接受美国加征关税长期存在,因为他很清楚,只有关税长期、确定的存在,制造业才有可能回流美国。在这一点上,他和特朗普是不同的,特朗普还在宣称税率是可以协商的,而只要税率可以谈,关税就变成了谈判工具,而非确定性的长期存在,就无法引导企业和资本的预期。

5. 呼吁再呼吁:最后,他呼吁,维护“全球公共产品”需要各国共同承担成本,否则的话,美国难以持续支撑现有体系。他也特别提醒,各国不要反制美国的关税安排。

以上就是讲话要点。

二、米兰讲话的三个功能

首先,从内容看出,讲话有三个功能。

第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市场、业界和专业界争议极大,应当说是一边倒的反对。米兰出来讲话,也是在帮助向市场和业界吹风,帮助解释宣传特朗普关税;

第二,管理各方的预期,他建议各国不要对特朗普关税采取报复措施,默默接受,而不再激化矛盾。这些幕僚都很清楚,他们平时不敢劝特朗普,越劝越造成反效果。对其他国家也一样,各国一反制,反而激起特朗普好斗的特性,结果导致贸易战升级。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注意力聚焦劝其他人,号召大家不要反抗。

第三,米兰是特朗普的重要经济幕僚,也是“海湖庄园协议”的提出者。过程中,他一方面在解释特朗普的政策,一方面也在宣传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夹带私货”。他所提出的,实际上是某种温和版、简单版、降格版的“海湖庄园协议”。里面没有提到“世纪债券”,也没有强调地缘政治诉求。

这些幕僚的想法是1)一定要顺着特朗普的大政方针行事,绝不可妄议,更不能“对着干”,否则轻则造成反效果,重则被扫地出门;2)按照特朗普的主义、目标、议程,包装和粉饰自己的政策,宣称自己可以帮助特朗普实现其所要的目标;3)伺机而动。等到时机成熟,就向特朗普抛出锦囊,让特朗普至少采用自己一部分的建议。

三、对米兰讲话观点的进一步分析和点评

对于米兰的讲话,有几点进一步分析和点评。

1.交“保护费”。米兰提出的,用大白话给大家翻译一下,就是各家要向老大哥美国交维稳费。要为美国维护世界太平(美国的单极秩序)而上供,不允许搭便车!这就是本质精髓。

2.维护美国单极秩序的“新全球主义”。此番努力,实际上是在改进和完善二战以来“美国治下太平”(Pax Americana)的单极秩序,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它的底层意识形态,仍然是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的——或者,用美国民粹右翼或俄罗斯欧亚主义的语言说:它代表的是“全球主义(globalist)”意识形态。区别只在于,米兰版本的美国秩序已经融合了新的政治现实——也就是瑞·达利欧日前发文所说的,考虑了特朗普上台及推动关税战的深刻的结构性因素——它和MAGA的目标做了“对齐”,包含了“美国优先”的元素,并贴上了MAGA的标签。

搞学术和理论的人喜欢概念化,喜欢贴标签。为了便于说明,我也“发明”一个概念,叫作“新全球主义(neo-globalism)”。米兰就是“新全球主义”的代表。

3.“分级”体系与地缘政治。现实问题是,谁愿意给美国交“保护费”呢?这就涉及地缘政治了。米兰确实提到了(关税的)地缘政治目标,即其他国家要帮助分担美国的防务成本,但又强调自己是经济学家,讨论的是经济策略,把话题聚焦在经济上,避免过多讨论防务问题。但在“海湖庄园协议”的蓝图里,防务/安全也是核心,至少和经济同等重要。最终,美国给各国加征的关税是不同的。在“新全球主义”里,关税是一个“分级”手段,通过关税的高低和多少,确定谁是盟友,谁是伙伴,谁是对手国或敌对国,确定他们在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里的地位。大家可以视觉化地想象一下:美国是太阳,其他国家是行星、卫星,他们的地位取决于和美国的距离。如果非美国盟友或伙伴,那就是游历在太阳系之外的国家,可能是对手国或敌对国。

4.关于中国。米兰在讲话里提到了中国,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对手国”、“敌对国”(biggest adversary),指出美国在疫情期间依赖中国供应链,由此暴露了美国的安全问题,说明美国必须在关键供应链和产业上自给自足。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在米兰们的美国主导“新全球主义”蓝图里,是没有中国的位置的。中国不是盟友和伙伴,而是对手国、敌对国。因此,美国所要维护的秩序,一部分目标就是为了遏制中国(以及其他一切敢于挑战美国单极秩序的国家),最终,它要达成的目标是重新梳理、重置、确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盟友关系和生态体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中国不在这个体系里面、中国不在这个体系里面、中国不在这个体系里面!

常识告诉我们:天下没有给自己的对手交“保护费”一说。所以,中国不需要去对美国“上供”。但按照米兰的逻辑,这并不矛盾:美国不需要和中国谈防务合作,要求中国给美国提供什么。美国只要给中国加征关税就可以了——强制中国为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即霸权)缴纳费用。其如意算盘是,从中国征收的每一分关税,获取的每一分收益,都可以投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单极生态体系的池子里,作为“遏制中国的公益基金”。大白话说,这叫“羊毛出在羊身上”。

5.关于关税。米兰的看法代表很大一派观点,即在一定程度上,关税是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必要条件,换言之,如果没有关税手段的话,美国产业永远不会回流,贸易失衡永远无法逆转。然而,对于重振制造业来说,关税可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必要条件,而且可能未必是最重要的必要条件——复兴制造业是需要其他各种条件的,从法律,到监管。到基础设施,到金融市场,到劳动市场。米兰提出的分析,以及特朗普政府对关税的集中专注,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或错觉,认为关税已经成了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充分条件(即——只要把关税高墙树立起来,就可以坐等制造业回归了)。

6.就业问题和分配问题才是长期的核心问题。要看到,重振制造业可以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但未必能够创造就业,未必能解决民生。历史经验来看,每一轮经济重组、产业重组,都会导致科技应用的大幅推广、迈进、提升。这一轮提升,自然落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上。可以判断,特朗普政府这一波政策攻势下来,美国/外国企业真的把制造业带回美国本土,一定会呈现出高度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企业在生产中会大量采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减少对人类劳动力(即美国工人)的依赖。到头来,支持特朗普的美国工人会发现,等了半天,自己原来并不是产业复兴的受益者——工厂里都装置了机器人,可以7天24小时工作,免受劳工福利、工会的干扰。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大发展,还会进一步减少对人力的依赖。届时,主要矛盾恐怕就不是国与国之间的经贸矛盾了,而是资本与人类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企业/资本会积极采用自动化手段,减少使用人类劳动力。具体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取代白领,机器人将取代蓝领。到最后,输家还是普通劳动者。

归根结底,一个经济体是否能够保持长期发展,最终要解决的是社会分配问题。而这本质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米兰这样的美国精英幕僚虽然接受了新的政治现实,想出“新全球主义”的办法来,改良美国治下太平,试图使其可以继续维持运转,但这最终都属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在于,美国作为一个整体,在二战以来及中国加入WTO以来的全球化体系里是受益的——问题是这些利益全部被集中在大企业、大资本及少数富人群体手里,而美国老百姓没有从中得到均衡的分配,结果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导致政治层面的反弹。结果是,民粹右翼政治兴起,特朗普上台当道,开始着手重置现有的秩序。在目前,由于美国还有足够的实力,使其还能通过向海外输出矛盾的办法暂时解决问题。但他们都看不到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深刻经济社会矛盾。这个矛盾,需要美国人民做出历史性的政治选择。这里也呼应了笔者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在未来时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

7.中国与美国“分级”关税体系的关系。米兰的蓝图是,将关税作为一个手段,设置一个“分级”体系,确立各个国家在美国政治秩序里的地位和关系。可以想见,好朋友,征得就低一点。对手国或敌对国,征得就高一点。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规划,这样的蓝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很容易成为美国的政治共识,而且可能成为超越特朗普、超越MAGA、超越共和党存在的某种长期共识。如果这个判断正确的话,我们可以大胆朝前预测,比方说,在两年后、四年后、八年后,特朗普关税还能维持么?与美国相关的经贸体系,到底是一个什么格局?更有可能的结果是:在特朗普任内,或者共和党的下一任总统,或者接任的民主党总统,会放弃激进的全面关税,而选择与盟友国家或伙伴国家最终谈成某种双边贸易协议,确立某种相对更低的关税税率。这时再回头看,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上任伊始的激烈关税战,只是一个历史插曲,或者短暂的前奏。然而,在这种格局里,美国针对中国的关税,却有可能一直维持在高位——中国被放置在美国“分级”体系里的末位,享受最差的待遇。这个结果,本质是美国的地缘政治选择。从中国的角度思考,我们甚至不用抱以幻想,可以预测它会在未来发生。

四、未来的格局

未来的世界贸易是什么样一种格局呢?我们不考虑短期,也不考虑特别长期,就考虑中期,大概未来五到八年或二十年左右的样子。可以想象,地球上存在两个“太阳”。美国是一个太阳,有自己的周边;中国也是一个太阳,也有自己的周边。其他第三方国家要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大化自己的相对利益。中国和美国都会自然形成自己的“生态体系”。还有很多国家,譬如金砖国家,虽然规模达不到“太阳”水平,但也足够大,能够算作一极,他们很有可能希望给自己找到一个相对独立、自主,和各方保持适当距离的舒适区。至于中美两国的关系——两国不会完全脱钩,从绝对量上讲,还会有大量往来,但可能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中美两国的往来已经不是世界贸易的主线;二是中美两国的往来也不是各自的主线。两个“太阳”会分别和其他第三方国家和贸易集团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并且在趋势上不断提升。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秩序。

而仔细看美国和中国,都有各自的经济目标。美国的目标是扩大本土产业——生产制造再多一些。只要美国的本土产能提上来,对中国的依赖就会减少。中国的目标则是扩大本土消费——买的东西再多一些。只要中国的消费能力提上来,就能更多的消化本土产能,对美国和其他出口市场的依赖也会减少。长此以往,就能达到均衡状态。

唯一的问题是,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长期主义的战略规划与统筹执行。中国的举国体制显然具有优势。美国的政治决定了很难构建共识,确立长期主义目标,并一路坚持。从特朗普,到米兰等幕僚精英提出的“新全球主义”范式,到在野的民主党,都无法提出解决美国问题的方案。如果制造业在短中期内无法回归,叠加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挑战,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无法匹配调整的情况下,则未来几十年会遇到更大的问题。而只要美国本土问题不得到解决,其他国家可以判断:它一定会向全球输出矛盾,成为全球不安定之源。

来源:时空探险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