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与文明创新铸就中华文明现代力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11:15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当前,交流与互鉴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需求,也是实现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当前,交流与互鉴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需求,也是实现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华文明作为全球唯一持续不断、历经千年依然传承发展的古老文明,始终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尤其在全球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中华文明的现代影响力愈加显著,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它不仅是对五千年文明基因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开拓性探索。这一现代力量既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依赖于科技手段对文化基因的解码与再激活。科技赋能与文明创新成为重构传统智慧的现代性表达。科技不仅是工具性赋能,更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文明创新媒介。这一进程以文明底蕴为根基、以人民福祉为坐标、以文明互鉴为方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张力中构建起独特的发展范式。二者将成为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汇集的“解码器”与“加速器”,开辟出一条兼具文明主体性与技术先进性的创新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2025年4月10日《羊城晚报》A7理论版

数字技术驱动的文化传承:

从“静态保护”到“动态重生”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保存方式,更通过交互性、沉浸感和跨时空传播赋予传统文化以当代生命力,实现从物理封存到价值激活的范式转变。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数字技术不仅为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再生赋予了新的动力。这一转变不仅在技术层面具有重要意义,更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强调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文化的变革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文化传承从“静态保护”到“动态重生”的转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对文化变革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展示了技术与文化的互动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不仅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深刻反映了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革。因此,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继承,更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数字技术推动的文化传承转型,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从最初的“静态保护”到“动态重生”,传统文化的保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文化的保护曾经依赖于物理空间中的静态封存,如博物馆中的文物陈列、遗址的实地保护等。然而,这种方式无法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生动的生命力,无法促进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深入理解。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遗产逐渐走向了“动态重生”的新阶段。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建模等技术,传统文化不仅得到了更加生动和全方位的呈现,更在互动体验中激发了公众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文化的数字化复生与全球共享,体现了文化在数字时代如何跨越时空局限,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对文化形式的深远影响。如清美文博使用VR技术重现《京城全景图》,让用户身临其境地“行走”于乾隆年间的北京城,体验当时的街巷布局与市井生活,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感知。此外,数字技术还促进了文物的动态修复和文化知识的普及。如南宋官窑博物馆开发了一款AR应用,游客只需扫描导览图便能在移动设备上观看800年前龙窑烧制陶瓷的整个过程。通过该技术,游客不仅能看到静态的文物,还能“参与”到陶瓷制作的过程,体验制坯、施釉等工艺环节。这种交互式的体验让传统的文物展览从简单的展示转变为动态的叙事,极大地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感与停留时间。

科技与传统价值观的协同创新:

从“格物致知”到“智造未来”

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的实证精神、系统思维与伦理追求,与现代科技形成深层共振,推动科技创新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物质条件的支持,同时也受到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注重经验和探索,这与现代科学中的实证方法相契合。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并非简单地继承,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推动科技创新。这一过程体现了思想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在现代科技的实践中被重新激发,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前进。中国古代《考工记》中提出的标准化生产方法,便是早期“精益生产”理念的雏形。在现代智能制造中,精益生产通过最大化资源利用、减少浪费以及提高生产效率来提升整体价值。这种方式与《考工记》中的物料管理、工艺规范等方法不谋而合,彰显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共鸣。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再创造,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也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为现代科技带来哲学层面的思考,推动加快迈向“智造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而形成的现代力量,本质上是在人类文明坐标系中建立新的定位系统。从纵向维度出发,通过考古实证与未来科技的双向突破,重塑文明演进的时间轴线;从横向维度延展,借助“一带一路”文明对话矩阵与全球发展倡议实践网络,构建多元共生的文明空间网络。这种既保持文明主体性又具全球包容性的发展道路,不仅破解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困局,更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当下,为人类文明存续提供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其历史价值不在于替代其他文明形态,而是通过丰富人类文明光谱,让世界现代化进程真正突破“历史终结论”的桎梏,迈向更具多样性的、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作者 | 邹润轩(作者系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注: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研究”(22JDSZKZ08)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