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底优必选的业绩说明会上,优必选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周剑在回答机构问题时说,“现在行业有点奇怪,出现了大量跳舞、翻跟斗的机器人,这可能比较吸引眼球、对融资比较有利,但(这种)技术路线不是人形机器人的实现路线。”
尽管热度高涨,但由“非共识”滋生的争议,还是充斥着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
不止作为投资方的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质疑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前景,人形机器人业内,对技术路线和商业路径也争论不休。
3月底优必选的业绩说明会上,优必选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周剑在回答机构问题时说,“现在行业有点奇怪,出现了大量跳舞、翻跟斗的机器人,这可能比较吸引眼球、对融资比较有利,但(这种)技术路线不是人形机器人的实现路线。”
周剑所站的角度,是优必选、特斯拉等人形机器人厂商选择从工厂入手,希望先教会机器人进厂打工。在这种路线上,现在聚焦于展示机器人的某些运动能力不是最重要的。
不过,是不是要如优必选、特斯拉一般让机器人先进厂打工,业内也没有共识。一些厂商继续探索机器人运动的上限,一些业内人士质疑进厂打工路线并从交互、科研等场景入手。
商业路径的“非共识”下,掌声和质疑声此起彼伏,出现各种言论并不奇怪。不能否认的是,高热度下,投资人仍在密集地看项目,创业者仍在投石问路,各方都在试图看清未来。
要不要进厂,是一个问题
据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数据,截至2024年,国内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超80家。统计全年数据,毕马威相关报告称,中国具身智能去年融资182笔。作为具身智能子赛道,人形机器人融资规模从2020年的15.8亿元升至去年的72.3亿元。
迅猛的资金注入吸引了一批初创企业。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数据和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去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有65起融资事件,多数拿到融资的企业非常早期。这些融资事件中,除去3起战略融资,只有9起是在B轮(含Pre-B轮)及B轮以上,其余包括2起种子轮融资、27起天使轮融资、24起A轮(含Pre-A轮、A+轮等),A轮及以下的融资超80%。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融资事件依然频发。据IT桔子数据,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事件达34起,是去年全年的一半以上。即便有质疑声,投资界的热情还是难以掩盖。
数字华夏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宇树机器人上春晚,证明大家开始对人形机器人没那么害怕了,这是好事,“过完年,我平均每天约了六拨接待。”另一家深圳人形机器人企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赛道太热了,他每天要接待六七场的客人,包括投资人。
人形机器人的前景被广泛地期待。广为传播的一句话是,特斯拉CEO马斯克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人形机器人。
不过,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发展早期,要怎么让企业商业化转起来,业内看法并不一致。是否要先进工厂打工,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站在支持进厂打工路线的一方,周剑表示,人形机器人先是作为工业这种结构化产品,再成为一些相对非结构化的商业和家庭产品,是三步走的。第一个阶段批量生产1万台、10万台、100万台一定是在工业制造结构化场景。在海外,特斯拉路线与之相似,马斯克计划今年计划生产5000台擎天柱机器人,先用于特斯拉内部工厂的测试和应用验证。
记者了解到,已有制造业企业对人形机器人进厂感兴趣。今年2月,超材料厂商光启技术与几家科技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计划由光启开发人形机器人超材料关键部件,让超材料模拟人体肌肉纤维的感知与力学特性并降低机器人自重。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告诉记者,公司产能紧缺,正在扩产,“在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有大量非标制造工序,与一些普通的流水线不同,需要带AI泛化能力的机器人去做,但现在的机器人不太符合要求。”
刘若鹏告诉记者,按照每个季度要增加1000个人计算,公司压力不小,只能跟其他企业合作,结合公司的技术做出能用的机器人。目前已经有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调试,希望未来有一万台人形机器人进厂干活。
不过,因为工厂环境的苛刻要求,一些初创企业不看好进厂打工路线。
一家专注人形机器人上半身的初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开始进厂打工会把注意力放在非常小的角度,而且工厂是否需要人形机器人还存在疑问。他更看好一些To B商用场景,比如在商店递物、打扫,“这种迭代方式可能更好,慢一点也没关系,打扫得没那么干净也没关系,而工厂要求太苛刻,ROI(投资回报率)算法也严格。”
数字华夏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进工厂场景“先难后易”,打螺丝需非常精准,没有制造厂家能接受“10个螺丝打坏了5个”。制造场景比较适合本身就有产线,且愿意长期投入的公司,不能是创业模式。“不能否认很多友商的努力,但对创业企业来讲,我们没办法把资源投到这样的方向,所以更关注‘先易后难’的交互赛道,可能先做简单的引导、回答问题、把客户带到柜台,下一步再协助大堂经理工作,逐步深化。”
从技术难度出发,有人形机器人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很多人形机器人企业认为短期无法落地工业场景,是因为没办法经常测试,一些初创企业做不到让机器人几个小时稳定工作。
不过,从需求看,也有企业认为,用户需求不同,不应该一开始就限定用途,先把运动能力做好,让人形机器人成为通用硬件平台,这种路径更好。一家因运动能力引起关注的人形机器人厂商联合创始人告诉记者,他们的思路是做一个类似手机安卓这样的系统,上层涵盖很多开发者,用户可以通过一个角色化APP商城下载各种功能,让机器人扮演各种角色。
产生收入后,下一步是什么?
商业化路径没有共识,不代表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企业没有收入,相反,一些企业感受到了采购热情。
一家做灵巧手和相关设备的初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公司没有生产产品用于销售,但样品还是被买走了,因此有了数百万元营收。保守估计今年营收将达上千万元。
数字华夏做的人形机器人可用于交互场景,如布置于展厅、营业厅等。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成立大约一年,去年交付了几十台人形机器人,客户主要是三大运营商、银行、央国企等,今年预计规模将达到1000多台,且明年、后年市场翻倍增长。除此之外,今年人形机器人租赁需求也很多。
投资人感受到的情况相似。一名投资人告诉记者,他看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十几家比较知名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发现这些公司都有收入了,多的一年有两亿元左右,少的一年也有三五千万元,从客户类型看,则普遍以科研机构为主,另有部分工厂在尝试使用、部分用于展会宣传,“三五年内,这三个方向估计是能直接产生收入的方向。”
有了收入后,成长性和可持续性是下一个话题。对此,投资方的看法不尽相同。投过一些早期具身智能项目的金沙江创投,近几个月在退出。“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朱啸虎说。
没有早早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机构,则可能一边焦急,一边纠结。
今年2月,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告诉记者,他最近在密集地看人形机器人项目,“这波如果不投,可能下一波估值更高,投资窗口期大概只有一年左右。”近日再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则表示,不着急马上出手,要等行业再清晰一些,再来找合适的机会。
“到底人形机器人怎么落地,没有共识。激进一些的投资机构开始重仓,保守一些的机构还在观察,呈分化状态。”张驰告诉记者,他在企业尽调时发现,企业可能一天接待十几拨投资机构,忙不过来时要同时接待三五家机构,但两周密集接待上百家机构后,到签约时,进度反而没那么快,“热度很高,但大家同时是理性的。”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矛盾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张驰说,企业都能融到钱、但市场需求又不太清晰,比较同质化,很难判断十几家腰部企业谁能留下来;看向比较头部的两三家公司,一年只有一两亿元收入,但估值已达近百亿元甚至过百亿元,行业成长性难以看清;目前此类公司估值几乎都在十亿元以上,中等玩家估值二三十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近2/3,如果现在出手,估值可能在高点,不出手又可能错过机会。
项目之多、同质化之严重已有先兆,在估值相对没那么高的去年,“广撒网”就是一种投资策略。去年底,复星母基金总经理江玉华说,人形机器人行业曲线上升期钱最好拿,“一开始大家都有机会,因为不知道谁能跑出来。从投资角度,机构会做投资组合,不会押宝在某一个项目里”。
有业内人士预判,情况即将发生改变。一家较早推动批量生产的长三角人形机器人厂商联合创始人告诉记者,随着主流财务投资人悉数入场,如果今天再成立早期人形机器人公司,机会已经不多。他所在的公司已经把该拿的融资拿得差不多了,还会再积极拿钱,但随着估值上升,融资难度将变大。接下来,业内的比拼焦点将是量产,实现量产的企业成本上有优势,“当量产千台成为行业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厂商就难以在第一梯队竞争。”
往后的需求何时爆发,则还不好预计。一个上游灵巧手供应商告诉记者,公司近期正在激烈地讨论定价问题,物料成本实际上不高,但公司还在犹豫一只手要卖多少万元。纠结的点在于,如果价格定得低,能否如愿走量还不好判断。
往上游去
具体哪些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能留在牌桌上,这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多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类似观点,即接下来还会有大厂入局,例如新能源汽车厂商,混战刚刚开始,竞争激烈程度还会提升。
如果不看本体,而是看上游供应链,是否有更大确定性?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CEO顾捷此前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40%~50%的供应链与新能源汽车重合,30%~40%的供应链以3C消费电子为基础。这意味着,不少上游厂商并非初创企业。张驰也告诉记者,机器人行业上游的零部件基本是上市公司,这些制造业公司很成熟,不容易投进去,上游还存在机会的则包括电子皮肤或触觉传感器、灵巧手。
具身智能热潮已催生一批触觉传感器厂商。戴盟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段江哗告诉记者,公司只在去年发布了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如果做人形机器人,要面临头部效应和一众竞争对手,还有一些大厂下场,山头林立的情况下,小公司的压力比较大。”目前他的公司主要做视触觉传感器和带触觉传感器的灵巧手。
就触觉传感器的作用,段江哗告诉记者,人手指头的感知点比手掌或手指节的分辨率大概高4~7倍,传感器除了要感受力,还要能感受震动、摩擦、软硬。提供触觉信息作用明显,相比不带触觉信息的数据,用带触觉信息的数据进行某个训练,所需的训练次数明显更少,带有触觉信息的数据会降低人形机器人对训练数据的要求。具备手操作能力的机器人,通常2只手有不少于10个触觉传感器,人形机器人之外也可能有其他潜在应用场景。
段江哗告诉记者,触觉传感器领域在人形机器人之前已有几个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如按键、汽车座椅,但整体较散乱,公司的技术路线与以往的技术路线相比有很大不同。目前,国内做具身智能触觉传感器叫得上名的厂商已超过20家,很多是从科研界出来的。
灵巧手赛道热度也颇高,不仅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宇树科技、星动纪元、智元等在做灵巧手,上市公司中兆威机电、速腾聚创等布局灵巧手,还有灵心巧手、帕西尼感知等创业公司。其中,有公司已计划年内做好灵巧手量产准备。
不过,触觉传感器和灵巧手的技术路线,也仍待共识产生。记者了解到,除视触觉外,触觉传感器的原理还有电压、电阻、电容、电磁等。各家触觉传感器厂商目前走各种路线,还未有最主流的路线,但随着赛道热度上升,有业内人士预计路线也将分出优劣。从技术方案看,目前灵巧手硬件方案则包括绳驱、连杆、电机直驱等,各种方案也仍待分出伯仲。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