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正值迁徙季,随着北疆大地冰雪消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涝利海湿地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迁徙盛宴。万余只候鸟振翅北归,在157.33公顷的生态画卷上勾勒出灵动诗行:天鹅舒展修长的脖颈掠过水面,赤麻鸭群在芦苇荡中穿梭嬉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以优雅的姿态掠
眼下正值迁徙季,随着北疆大地冰雪消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涝利海湿地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迁徙盛宴。万余只候鸟振翅北归,在157.33公顷的生态画卷上勾勒出灵动诗行:天鹅舒展修长的脖颈掠过水面,赤麻鸭群在芦苇荡中穿梭嬉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以优雅的姿态掠过天际线。据兴和县林业和草原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春过境候鸟数量突破10700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从2只增至8只,白琵鹭种群更实现从30余只到300余只的十倍增长,折射出这片土地日益蓬勃的生命力。
三川交汇处,候鸟天堂生。兴和县涝利海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年复一年上演着自然奇迹。这里四季长流的活水滋养着芦苇、蒲草、荖黎等湿地植物,为候鸟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隐蔽的栖息环境。近年来,兴和县投入1.2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拆除围堰恢复自然岸线,构建多层次植被带,使得湿地生态承载力显著提升。林业部门创新“候鸟食堂”计划,在关键停歇期定点投喂玉米、小麦等补给,护航万千候鸟的“万里长征”。
“生态+文旅”融合,展现别样风情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兴和县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距离北京最近的县城,正以“生态+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惊艳世人。近年来,兴和县依托“三山两湖一湿地”的自然格局,精心培育出了三大文旅IP:苏木山森林氧吧,负氧离子浓度常年超5000个/cm³;察尔湖碧波倒映、层峦叠嶂;涝利海湿地更化身星空露营胜地,让游客体验到震撼的“星河下的兴和”。随着京郊铁路开通,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此开启“两小时生态圈”微度假:春日观鸟摄影、夏季避暑垂钓、秋赏层林尽染、冬享温泉雪景,四季流转间总能邂逅别样的兴和风情。
“生态+农业”融合,结出累累硕果
随着乌兰察布市对生态环境的大力改善,兴和县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特色农业的发展胜势。兴和县位于阴山北麓,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得益于地处北纬41°黄金种植带、昼夜温差达15℃的气候特征,造就了兴和农产品的独特品质。近年来,兴和全县建成23万亩高标准农田,培育出“察尔湖有机番茄”“兴和燕麦”“北疆马铃薯”等地理标志产品。值得关注的是,兴和县的冷凉蔬菜直供北京新发地市场,马铃薯曾端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餐桌,“兴农和牧”区域品牌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
站在“生态+农业”的新发展起点,兴和县以“农文旅融合”为笔,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新图景。沿着旅游风景道,游客既能探访非遗剪纸工坊体验传统文化,也可在民宿集群品尝杂粮宴、药膳火锅等特色美食。当地创新推出的“认养农业”模式,让都市家庭通过云直播参与春播秋收,带动杂粮礼盒、有机蔬菜年销超百万件。在涝利海湖畔的星空营地,年轻创业者开发出“自然教育+”研学课程,孩子们通过观鸟望远镜认知生物多样性,在沉浸式体验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从候鸟驿站到京畿后花园,从传统农耕到三产融合,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答卷。当春日的暖阳洒向湿地,成群的候鸟振翅高飞,与阡陌纵横的田野、星罗棋布的民宿共同构成动人画卷,诠释着“天人合一”的永恒智慧。兴和这片土地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亮色,让自然馈赠与人文创造和谐共鸣,奏响了新时代的绿色交响曲。
编辑:彭洋 张泽鹏
审核:张洁
声明:该账号所发布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原创文章相关权益归作者及品牌创新与发展中心联合所有;转载文章会标注来源,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品牌力量的立场及观点。如有其他需求,也可与我们联系,邮箱:ppcx1949@163.com。
来源:品牌力量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