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丨中国社会报头版刊发文章:渤海湾畔寄思念 文明殡葬树新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1:20 1

摘要:“天津市民政局聚焦群众需求打造‘送亲人?找民政’殡葬服务品牌,通过开展殡葬政策咨询、一站式文明殡仪业务办理等,为逝者家属提供暖心的殡葬服务。”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副处长韩勇介绍,作为该服务品牌的其中一项,“96456”殡葬服务专线可以让群众便捷了解治丧流程和殡

中国社会报

全文如下:

春日的渤海湾碧波荡漾,怒放的海棠花迎风峭立。近年来,天津市民政部门通过打造“送亲人 找民政”殡葬服务品牌、推广骨灰撒海等生态安葬方式、开展“清风行动——都市文明 集体共祭”活动等举措,传承孝道文化,倡导殡葬新风,让每个生命都能带着尊严谢幕,让每次告别都留下文明印记。

送亲人 找民政

让群众办白事不犯难

丁零零……丁零零……4月1日,记者来到天津市“96456”24小时殡葬服务专线办公区时,电话铃声不断响起。“‘送亲人 找民政’,这里是‘96456’,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接线员一边耐心询问群众需求,一边做好记录。

展开剩余80%

“天津市民政局聚焦群众需求打造‘送亲人?找民政’殡葬服务品牌,通过开展殡葬政策咨询、一站式文明殡仪业务办理等,为逝者家属提供暖心的殡葬服务。”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副处长韩勇介绍,作为该服务品牌的其中一项,“96456”殡葬服务专线可以让群众便捷了解治丧流程和殡葬惠民政策。

“清明节到了,我想祭扫,但实在赶不回去,请问有什么办法吗?”近日,长期在广东工作的杨女士拨通了“96456”殡葬服务专线,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您好,天津市民政部门推出了代扫服务,包括擦拭墓碑、敬献鲜花、鞠躬致敬等,还可以将拍摄的照片或录制的视频发给您。”接线员刘青云向杨女士介绍了代扫服务,并提供了相关墓区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据刘青云介绍,为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天津市民政局持续开展“代祭、代扫、代撒、代葬”四项代办服务,实现群众“身后事”暖心办。

记者在现场看到,服务专线办公区一侧的电子屏,动态显示着全市殡葬资源、殡仪车辆调度情况以及多家殡葬服务单位的实时监控画面。韩勇告诉记者,天津市民政局给服务专线配备了“智能大脑”——接线员可在市殡葬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上就近调度殡仪车辆,为逝者家属提供快捷的遗体接运服务。

据介绍,为深化“送亲人 找民政”殡葬服务品牌建设,天津市属各殡葬服务单位相继推出了“情暖至归——人生告别会”“永生缘——节地生态安葬”等系列子品牌,力争实现“一单位一特色”,形成殡葬特色服务品牌矩阵。

走进天津市第三殡仪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莲花大道”。放眼望去,馆内莲花元素随处可见:莲花形状的卡片上书写着逝者家属的思念、水池里的莲花灯带着亲人对逝者的缅怀漂向远方……

“我们打造了‘爱忆莲’殡仪策划服务品牌,组建专业团队,为群众提供遗体接运、告别、火化等一站式服务。”天津市第三殡仪馆工作人员孙靖介绍。

“我母亲生前很喜欢读书,我们想把告别厅布置得更有书香气息。”不久前,89岁的高奶奶去世,她的子女想在天津市第三殡仪馆为她办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为此,“爱忆莲”殡仪策划服务团队将告别厅内的鲜花摆成书本形状,并结合逝者经历精心准备了悼词,以一场饱含深情的仪式表达对逝者的追忆及对生者的抚慰。

碧波有情 民政护航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月30日上午,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海风拂面、海鸥啼鸣。伴随着汽笛声长鸣,2025年京津冀海葬启航活动正式开始,载有39位逝者骨灰的“国宾9号”海葬专用船缓缓驶向渤海湾。

“这是属于个体的告别,却宣告着与自然的统一;这是绿水青山的期许,只为赴海之眠的约定……”在哀婉的追思词中,逝者家属抱着亲人骨灰作最后的告别。船只到达指定海域后,逝者家属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登上甲板,将亲人的骨灰轻轻撒入大海。

“我父母生前表达了海葬意愿,认为这种安葬方式既生态又环保。将来我去世后,也想用这种安葬方式。”来自天津的王先生和家人一起送别了父母。

今年是京津冀三地共同组织海葬启航活动的第6年,也是天津市民政局充分发挥临海区位优势、推行骨灰撒海生态安葬的第36年。“近年来,我们持续擦亮‘海之眠’骨灰撒海服务品牌,群众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韩勇介绍,骨灰撒海活动已发展到全年常态化举办,至今累计安葬骨灰3万余具、参与群众6万人次,服务辐射北京、河北、内蒙古、西藏、新疆等10余个省份。天津市民政局自2011年起每年举办海上共祭活动,方便群众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记者了解到,为办好群众“身后事”,天津市民政局出台奖补政策,在骨灰撒海安葬过程中,每具骨灰(本市户籍逝者)减免两位随行亲属费用,并给予逝者家属1000元节地生态安葬奖励;如果逝者遗体火化后60日内进行节地生态安葬,再给予1420元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补贴。

清风化雨 文明浸润

让追思变成精神传承

“又是一年清明时,思念弥漫你我心……”日前,一场“清风行动——都市文明 集体共祭”活动在天津市第二殡仪馆举行,伴随着主持人深情、舒缓的追思词,祭扫群众轻轻擦拭着亲人的遗像。

记者看到,追思厅内布置得温馨典雅,整齐排列的一张张桌子上摆着鲜花、莲花灯、追思卡和用来放置遗像的架子。“亲爱的爸爸,我和妈妈来看望您了。”“永远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妈妈,深切怀念您!”……两侧的寄语树上挂满了祭扫群众书写的追思卡。

在天津市第三殡仪馆,参加集体共祭活动的祭扫群众缓缓走过“感恩之路”,将寄语卡或贴在墙上或放入时光信箱里。这条“感恩之路”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刻画着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让祭扫群众在追忆故人中感悟生命文化。

像这样的集体共祭活动,是天津市民政局近年来持续开展“清风行动——都市文明 集体共祭”活动的生动缩影。记者了解到,该活动由天津市民政局联合天津广播电视台在2005年发起,除在天津市属各殡葬服务单位开展外,还延伸至各区、街道、社区、学校等,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形式倡树殡葬新风。3月27日,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联合南开大学举办“清风行动进校园——青春承薪火,文明寄哀思”主题宣讲活动,重温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3月29日,西青区民政局举办“一束鲜花寄亲人 文明祭扫树新风”万众追思签名活动,引导群众用实际行动倡树文明新风……

“这个活动特别好,离家近,参加也很方便。”77岁的丁奶奶是一位退休教师,她在今年河西区桃园街道举办的集体共祭暨清明主题诗会上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活动现场,辖区群众用红歌合唱、经典诵读等形式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基因。

“随着‘清风行动——都市文明 集体共祭’活动的深入开展,群众的殡葬理念逐渐改变,让祭扫回归到了情感本质。”韩勇说。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