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0日,是国际零废物日。2025年的这天,西南财经大学1995级经济学专业校友倪欢家用了近11年的铜铟镓硒太阳能电站换下来的旧板被厂家全部回收,连坏掉的逆变器也被回收了,整个光伏电站实现零废弃拆解。
3月30日,是国际零废物日。2025年的这天,西南财经大学1995级经济学专业校友倪欢家用了近11年的铜铟镓硒太阳能电站换下来的旧板被厂家全部回收,连坏掉的逆变器也被回收了,整个光伏电站实现零废弃拆解。
从光伏板开启的“社区实验室”
2014年,倪欢任世界自然基金会太湖项目绿色金融高级顾问,正好听说政府出台了一项家用太阳能支持计划,于是,她干了一件让邻居瞠目结舌的事——在自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院里,搭起中国大陆首座铜铟镓硒薄膜民用光伏电站。这个造价3.1万元的“遮阳棚”不仅能抗十级台风、八级地震,还能在阴雨天弱光发电,装机容量2400瓦。正式并网发电后的第二个月,倪欢就顺利拿到了中央财政和上海市财政发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邻居大妈们端着茶杯围观:“小倪啊,你这是要在家开电厂?”
小院很快变成社区网红打卡点,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酷炫”——
建成运营上海市第一座自主设计的、节水达95%的户用室外鱼菜共生系统;
七个可消化自家湿垃圾的厌氧堆肥桶,基本实现家庭厨余垃圾零排放;
建成一个垂直小农场,使用堆肥来种植有机蔬菜,并使用太阳能灭虫灯和环保酵素溶液驱虫;
落地上海市闵行区第一座共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还是桩企看到报道后主动上门免费安装……
“我们家算是做了一个小的家庭环保博物馆,也逐渐汇聚了一批热心科普教育传播的志愿者。”倪欢说,“如果有一个组织,能通过社区、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形式多样的环境公众教育,提倡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让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顶着“不务正业”的质疑,她开启了立足社区的环保教育实验。2016年3月底,上海闵行区江川绿色光年环保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正式获批成立。
绿色光年打造了中国第一条“社区+校园”低碳科普参观经典路线——从社区里的生态小院、充电桩停车场,途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内的绿色能源楼,可以体验屋顶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烧烤机,再到能源管理系统的能源独立生态房、分时租赁的新能源汽车管理平台和低碳电动方程式赛车研发团队,这是一条富有科技含量,又接地气的体验式、互动式趣味线路。两年间,该路线累计接待近1.4万人。
发展过程中,绿色光年链接了更多利益相关方,从中小学的社区探索、低碳科普参观,到高校可持续发展青年领导力培训,从企业科普课程设计、公益项目咨询,到政府社区建设规划、低碳生态体验参观路线设计等,绿色光年就像一座桥,将国家气候变化宏观政策落地落细到了公众日常生活。2018年1月,绿色光年品牌进一步输出,落地了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光年科普服务中心。随着一系列低碳科普教育项目设立与开展,绿色光年逐渐成长为中国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机构,通过认知、社会情感和行为改变这三个层次,引导中国青少年了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让环保低碳在大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会传播”,倪欢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
从西财校报开始 “闯进”剑桥讲堂
其实,这些另类选择背后,藏着学生时代埋下的种子。时间拉回到30年前,作为1995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倪欢进入了西南财经大学的校门,也开始了对“未来”二字困惑而又满怀憧憬的寻思。在她看来,大学生在校园要走的路,是在认真实践、实实在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去体验乐趣、寻找方向。因此,大一时,热爱写作和“听故事”的她加入校报记者团,一次次采访和写作,从新手小白到最终成为记者团团长,她拥有了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能运用到的重要技能——
一个大的选题如何小切口切入?可以找谁做采访?如何与陌生的采访对象打交道?
如何独立地、更高格局地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寻求解决?
……
在校报记者团的四年,倪欢开阔了眼界,增添了新视角,提升了个人软实力,也深切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大学最后时光,恋恋不舍退出记者团的她,带着在校报发表的厚厚一沓文章,以及利用业余时间练习英文写作后在中国日报社的《21st Century》发表的两篇英文评论文章,叩开了《华西都市报》经济新闻部的大门。三个月的实习她全身心投入,炎热的夏天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用自己的五感观察社会方方面面,挖掘新闻亮点。作为实习生,她独立完成了多篇头版和要闻版经济报道,稿件直接被编辑采用。毕业后工作一年后,她考入“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发展项目(SOERED)”——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委托伦敦普华永道(PwC London)管理的当时最大的中外双边合作项目。
又是一个四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但倪欢收获颇丰,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未来。她在2000年第一次学习到了什么是“CSR”(企业社会责任),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结合本科学习的经济学知识,尽管当时经济呈两位数飞速发展,她却越发预感资源有限性将给经济增长带来制约。“我太需要深入学习这些前沿的理念了。”
学习的同时,人生第一次,她开始思考经济之外更长远的发展问题。
2004年,她报考了剑桥大学较为冷门的发展学(Development Studies)硕士,并拿到全额奖学金。刚入学剑桥,倪欢就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社团招新——这是一个大集市!但是,一个门可罗雀的社团摊位吸引了她。这个名叫CONTACT的学生慈善团体负责组织志愿者向剑桥郡的独居老人们提供定期拜访服务。后来,倪欢每周拜访一位老人,一直服务到毕业。在剑桥的求学经历和慈善实践,不仅改变了倪欢人生和职业发展轨迹,更让她对世界和自我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也铺垫起她人生长度的公益之路。
让每个孩子成为未来的“火种”
硕士毕业后倪欢一直深耕发展学领域——进入国际组织,进行跨界思考,调动多方力量、解决复杂问题。在职业生涯前半段,她拥有近20年在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任职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经验。
倪欢越发感受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着越来越强的领导力,也需要更多的中国年轻人以积极成熟和包容理智的态度去拥抱国际化进程中的融合与创新。而绿色光年,这个偶然诞生的“孩子”,让她再一次思考自己的未来。
2017年,倪欢彻底辞去了在国际组织中的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
这在外人看来是职业生涯的一次“自我降级”。倪欢从“高大上”的绿色金融领域转向“草根”社区环保教育,曾与各国政府部门和顶级金融机构打交道的她,如今服务对象变为各年龄段的孩子。但她认为,这是非常有趣和有益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比较新兴的教育理念,许多项目需自主挖掘、设计并迭代,在这一路上经历的挫折数不胜数,但留下更多的是意义与感动的瞬间。”
某个周五,倪欢在小区旁的小学为三年级学生举办科普讲座,主题是自家的太阳能电站。次日清晨六点,天未亮,门铃响起。倪欢开门发现,昨日听讲座的一名同小区孩子独自溜出家,特意来验证讲座内容:“倪老师,您说太阳能电站能弱光发电,我想看看太阳刚出来时它是否在发电。”孩子对科学原理的好奇心与行动力令倪欢震撼。
这件小事让她深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超预期。倪欢说自己在工作中最享受跟孩子们在教育项目中一起玩耍,看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改变孩子们的思维和学习模式,非常有成就感。
从光华园走出去的倪欢,走过剑桥的校园,走过世界形形色色的地方,从联合国大会的常客、绿色金融的政策制定参谋,到下沉社区的可持续教育实践者,如今的她,微信签名是“爱旅行,爱做菜”,朋友圈常晒娃、低碳生活和可持续教育点滴。在绿色光年官网首页,她写道:“沉浸学习,回归本心,与未来同行。”
这个曾用文字记录光华园点滴、用Excel表计算碳收益的西财人,终于慢慢触摸到了她从学生时代就一直思考和憧憬的未来,她正用最柔软的方式重塑人们对发展的认知——在她打造的可持续教育生态里,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的火种。
来源:中国日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