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世纪前,新加坡不断被各方势力争夺;18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战时被日本占领三年半;战后英国卷土重来;直至1965年8月9日,被逐出马来西亚联邦,被迫独立。当时的新加坡,北边与马来西亚关系破裂,南边被印度尼西亚虎视眈眈,在东南亚这片广袤海域中,犹如一叶孤舟,
新加坡,这个国土面积仅700多平方公里(填海后),连北京面积1/20都不到的弹丸岛国,其崛起历程堪称传奇。
17世纪前,新加坡不断被各方势力争夺;18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战时被日本占领三年半;战后英国卷土重来;直至1965年8月9日,被逐出马来西亚联邦,被迫独立。当时的新加坡,北边与马来西亚关系破裂,南边被印度尼西亚虎视眈眈,在东南亚这片广袤海域中,犹如一叶孤舟,随时可能倾覆。
独立后的新加坡,首要任务是保障安全与谋求发展。为此,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外交策略。
1965年9月,新加坡迅速加入联合国,随后领导人及副总理们开启全球访问之旅,两个月内遍访亚、欧、美,传递独立信息,寻求国际支持。10月,新加坡重新加入英联邦,尽管曾脱离,但在生存压力下,果断选择依靠这一强大联盟。
然而,英国在1968年宣布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这对新加坡无疑是沉重打击。英军曾是新加坡最大雇主,提供约7万个就业岗位,贡献1/4的GDP,更是新加坡军事防御的重要依靠。
为延缓撤军影响,李光耀亲赴英国游说,成功将撤军期限推迟至1971年底。英国撤军时,以1新元象征性价格将三巴旺基地卖给新加坡,还留下造船厂、船坞、设备及3000多熟练工人,外加5000万贷款(其中1/4无需偿还),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在安全领域,新加坡面临国防与用水两大关键问题。用水方面,新加坡几乎全靠马来西亚柔佛水库供水,为防止断水危机,新加坡与柔佛政府签订供水协议,并将其写入多项国际协议与马来西亚宪法,还在联合国登记备案。同时,新加坡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污水净化等技术,历经数十年努力,实现淡水自给自足。
国防安全上,英国撤军后,新加坡参与五国联防协议,并从1967年起实行全民兵役制,所有合格男性公民需服役两年。此外,新加坡积极与美国交好,李光耀多次访问美国,与历任总统保持联系。美国在新加坡设立船只修理中心,下军事订单,美军消费也带动了新加坡旅游业,美国更成为新加坡主要投资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新加坡独立初期,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赖港口贸易且已接近饱和。因缺乏腹地,进口替代策略难以实施,新加坡果断转向出口替代,将全球视为市场,吸引外资。
为此,新加坡出台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对内资外资一视同仁;企业所得税虽非最低,但有多种减免方式,海外收入不征税,无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贷款利率低;无外汇管制,资本可自由流动。
这些政策恰逢欧美产业转型与冷战时期资本寻求投资机会,使新加坡迅速成为投资天堂与世界工厂,贸易总额短短几年增长5倍。
裕廊工业园是新加坡经济转型的关键举措。这片曾是沼泽草丛的9000英亩土地,在时任财政部长吴庆瑞的推动下,成为亚洲最早的开发区之一。经济发展局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如惠普入驻时,经济发展局高效解决其用电难题,赢得企业信赖。
裕廊工业园吸引大量国际企业入驻,创造众多就业岗位,带动制造业、炼油业、金融业等多行业发展,使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苏伊士运河以东日本以西最大修造船基地和重要电子电气生产基地。
随着周边国家效仿出口导向型经济,新加坡原有产业和政策优势减弱,加之地理条件限制,难以承受工业污染,于是开启第二次工业化,推动经济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业转型。如今,新加坡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经济体之一,数千家跨国公司在此设立海外分支机构,超半数为亚洲总部。
在社会建设方面,新加坡高度重视教育。为适应全球化需求,推行双语政策,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同时鼓励学习本民族语言。在华人社区,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新加坡教育体系世界领先,学生在数学和协作解决问题领域表现优异。
住房问题上,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备受关注。1960年,新加坡成立建屋发展局,大规模建造组屋,目标是每年建1万个单位。组屋是政府规划建造、价格合理、通过补贴和贷款助力居民购买的公寓楼,如今超过80%的家庭居住其中。组屋不仅解决住房问题,还通过多民族混住政策,增强社会凝聚力。
城市治理上,新加坡以“在第三世界的沙漠建立第一世界的绿洲”为目标,大力开展绿化建设。李光耀亲自宣传,发动全民种树,数百万棵树让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同时,新加坡对公共环境管理严苛,从禁止高空抛物、电梯内小便,到规范居民文明行为,甚至检查家中蚊虫滋生情况,违规将面临罚款或起诉。
中新关系的发展也颇具看点。新加坡因早期受西方影响、意识形态差异等因素,在东盟国家中最后与中国建交。1976年,李光耀首次访华;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双方相互震撼,开启密切交流。
此后,中国派官员赴新加坡学习,双方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李光耀多次亲赴苏州推动项目,使其成为中国产业园区的成功范本。新加坡还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1993年,大陆与台湾在新加坡举行首次高层会谈,实现两岸关系重要突破。
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李光耀的领导。他以强硬手段收束国家权力,在危机中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全面现代化。尽管其执政模式存在争议,但新加坡政府高效廉洁,政策稳定一致,代表民众利益,实现经济腾飞。
李光耀卸任后,吴作栋、李显龙先后接任,如今李显龙即将交棒给黄循财。李显龙执政期间,虽取得诸多成绩,但也面临家族争议,如与弟妹因父亲故居处理问题反目。
如今的新加坡,2023年GDP达4973.5亿美元,人均GDP全球第三,是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三大外汇中心之一,在多项全球排名中位居前列。
但新加坡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感,正如副总理黄循财所说:“我们不会把任何事情看成理所当然,我们总是想着别人会抢走我们的午餐。”这种危机感,或许正是新加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新加坡从一个风雨飘摇的小岛国,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现代化国家,其崛起之路充满挑战与智慧。
文本来源 @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 的播客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