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0日,因美纳交出了一份让声明——一边在中国市场被实体清单搞得焦头烂额,一边却硬气地宣布2025财年要实现4.5美元每股收益的目标。这操作,真是又刚又硬!
3月10日,因美纳交出了一份让声明——一边在中国市场被实体清单搞得焦头烂额,一边却硬气地宣布2025财年要实现4.5美元每股收益的目标。这操作,真是又刚又硬!
中国市场这出戏,因美纳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上篇说到因美纳对中国地区业绩的“纠结”心态——政策向好则最好,政策收紧也无可奈何。果不其然,因美纳最近的表态,简直就是“打掉牙往肚里吞”的典范。面对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它不仅没哭鼻子,反而甩出了一套“增长战略”的老剧本,甚至仍然维持了2025年的财务目标。这就像一个被逼到墙角的拳击手,硬是咬牙喊出“我还能打!”
因美纳在1月份时JP Margan会议上公布的财务目标
不过,这次它还加了个新招:计划在2025财年削减1亿美元成本。听起来挺猛,咱们可以来算笔账——
2024年中国区的收入是3亿美金,近年来中国区的收入降幅约20%。那么假设2025年中国区正常的收入(没有实体清单事件的情况)大约会是2.4亿,毛利按照65%计算,约1.5亿美金毛利。如果直接按照22%左右的运营利润率计算,中国区的运营利润仅为5千万左右,这1亿消减简直是“过头”了。当然如果说研发成本是固定的,中国区不摊销,仅摊销销售和管理费用(约9亿美金的6%)约5000万美金。则1.5亿毛利减掉摊销5000万美金,正好剩1亿美金左右利润。从这个角度看,因美纳似乎已经做好了“中国区业务归零”的最坏打算。
但它还是向市场传递了决心和魄力:不管中国市场怎么变,老子的目标不变!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打掉牙吞肚子里,继续保持目标不变的态度,还是让人感受到一代雄主那不肯低头的倔强。
每个企业,由于其业务形态和成长环境,也有其基本固定的企业性格。如果回望因美纳公司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个测序巨头的具有非常明显的“赌徒”性格。
2007年收购Solexa:用1.8亿美元营收撬动6亿美元豪赌
2006年,主营基因芯片的因美纳全年营收仅1.8亿美元,却宣布将以6亿美元现金+股票收购测序仪公司Solexa,交易金额相当于其当年营收的433%,也相当于其当年市值的60%。而彼时Solexa的年收入只有250万美元,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公司。这场收购直接导致当年净亏损1.75亿美元,但成功获得“边合成边测序”核心专利。Illumina收购了Solexa之后,为其提供了全球销售网络,“第一年我们的收入就达到了1亿美元,这就是Illumina的转折点。从此我们开始极速发展。”Solexa的加入也是Illumina其他竞争对手的转折点,这使他们在技术层面上立刻被拖后。至2010年,其测序仪收入已突破10亿美元,十年间营收增长超7倍。值得一提的是,华大在2010年向因美纳采购128台最新的测序仪HiSeq2000。相当于彼时因美纳全年产量的四分之三,成为因美纳史上最大订单,此举轰动全球。华大基因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因美纳也借此奠定了其高通量测序寡头的地位。
现在回首当年的这场并购,给当时CEO Jay Flatley带领下的因美纳做出这种孤注一掷的决定的,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Solexa的测序仪产品——Genome Analyzer,一款单次可以产生1Gb数据量,测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成本可以降到10万美金的划时代意义的测序仪。而当时市场上唯一的NGS测序仪是Life Sciences 在2005年推出的454 GS 20测序仪,其通量为20M数据量/run,测一个人的基因组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成本约200万美金!20倍的成本优势,再加上相对简单的多的建库流程,完全足以弥补短读长(Solexa的约50bp V.S. 454的约400bp)带来的劣势。
不管怎么说,这场“豪赌”式并购奠定了其技术垄断地位。像华大这样的众多优秀下游应用企业和机构,基于因美纳的这套短读长数据,开发出了很多优秀的生物信息软件,以及一系列的应用,形成了一套基于因美纳测序技术的生态体系。而对于因美纳自己,可能也从此把“豪赌”的个性刻在了这家生产基因测序仪的企业基因里。
2020年强夺Grail:80亿美元押注癌症早筛,吞噬全年营收
时间来到2020年,因美纳已成长为一家年营收达到为35亿美元的明星公司,并多次进入MIT的“全球50大最聪明的公司”榜单。这样的他突然宣布以80亿美元现金+股票收购癌症早筛公司Grail,金额相当于其年收入的328%——又是一次豪赌!该交易本质是争夺癌症早筛的数据入口:Grail的Galleri检测需依赖因美纳测序仪,形成“设备+检测”闭环生态,试图垄断从诊断到治疗的癌症产业链。但这次,幸运女神没有眷顾。收购后,Grail业务连续三年亏损超15亿美元,迫使因美纳计提39亿美元商誉减值,直接导致2022年净亏损44亿美元。最终,这次豪赌以免费送出Grail,CEO及高管团队大部分辞职而草草收场。
因美纳的部分“买买买”清单
下一个10年,因美纳还能硬气吗?
面对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竞争加剧与中国制裁压力,因美纳正通过“多组学整合+端到端成本最低”的价值创造战略重塑技术护城河。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打破单一基因组学局限,构建覆盖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多维数据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同时通过技术迭代与供应链重组实现成本控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技术复杂性和成本优势,再建一道护城河。
从产品的层面,它的杀手锏主要包括:
星座比对(Constellation Mapped Read)技术(2026年商业化):简化全基因组测序流程,增强复杂结构变异检测能力。相当于低成本的长读长测序技术。目前不管是ONT还是PacBio,都受限于提供低成本且高质量的长读长数据。如果星座技术可以综合达到低成本和高质量的长读长测序结果,或许可以将长读长的应用再往上推进一个层次。
XLEAP-SBS化学技术:在保证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还支持试剂室温运输,减少冷链物流成本。这是已经推出的技术,已经给因美纳带来了实际的好处。——运营成本下降,同时新的技术也可以有效对冲SBS专利到期带来的竞争。
基于Fluent BioSciences的单细胞解决方案。
蛋白质组学解决方案(1H2025发布)。号称更高的精度和可重复性,最大的蛋白质组学panel。
以上的每一项,都会整合到因美纳的测序仪和分析软件中去,成为一个超级全家桶。如果单拿其中的任何一个单项,可能都没有足够的市场统治力。但如果利用整合的全家桶,真的实现“端到端的成本最优”,从而提高用户粘性,这是有可能的。毕竟,因美纳有“买买买”的实力,也有足够的经验。此外,他的“狠劲”如果用对了地方,还是具备整合这一切的能力的。
若战略成功,因美纳或可将其在基因组学的市场份额复制到多组学领域;若失败,则可能陷入“技术投入黑洞”,重蹈Grail收购案的财务危机覆辙。这场豪赌,或将决定下一个十年全球测序市场的权力格局。
来源:体外诊断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