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分已过,清明将至。2025年的清明节,在传承千年祭祖习俗的同时,正悄然演变为一场融合自然体验、文化消费与精神疗愈等多种元素,这场“春天的仪式”不仅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韧性,更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深度耦合。
春分已过,清明将至。2025年的清明节,在传承千年祭祖习俗的同时,正悄然演变为一场融合自然体验、文化消费与精神疗愈等多种元素,这场“春天的仪式”不仅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韧性,更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深度耦合。
为客观反映当前消费者状况及消费需求,艾媒智库(data.iimedia.cn)联合草莓派消费者行为调查与计算分析系统(survey.iimedia.cn),开展主题为“中国消费者清明节出行计划及时令消费调研数据”及“中国寺庙游消费新动向洞察数据”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以更好帮助人们了解中国清明节消费群体、消费意愿和市场趋势。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在2025年中国消费者清明节假期计划中,54.90%的消费者会选择外出看电影、吃饭等休闲活动,48.22%消费者会选择祭祖,36.80%的消费者会选择外出旅游,29.08%的消费者会选择春游踏青,26.41%的消费者会选择露营。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在清明节期间的多元化选择与个性化需求。
清明踏青——从单一节气到消费符号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春季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踏青习俗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祭祀活动,是对春回大地的庆祝。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2025年清明假期,踏青、采茶、春日游园等清明节相关的传统文化节俗体验搜索热度同比激增75%。“踏青赏花”相关主题词的搜索热度同比上涨46%,武汉东湖樱园、洛阳的牡丹花会、无锡鼋头渚樱花谷等传统赏花地持续领跑热度榜。伊犁的杏花和林芝的桃花则吸引了大量中长线游客拼假前往,各地前往伊犁和林芝的中转联程航班搜索热度同比上涨98%。
(图片来源:艾媒网摄于江苏无锡)
与此同时,携程也发布了2025年清明假期预测。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预订清明假期周边游的订单量环比增长136%,赏花、登山等踏春项目受青睐,赏花游预订量环比增长55%。
(图片来源:同程、携程公众号)
在今年的清明假期,追求氛围感的赏花踏青成为出游市场的一大亮点。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76.21%的消费者表示清明假期出游是因为在传统节假日更有氛围感,57.66%的消费者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大,出去放松一下。
“追花热”不仅局限于国内,异域赏花也颇受消费者青睐。清明恰逢樱花季,为了济州岛的粉色樱花雨和京都的垂枝樱,消费者已早早预订好了清明拼假游。携程数据显示,济州岛旅游清明预订量增长65%,京都增长75%,大阪和东京的酒店预订单量同比上涨78%、44%。
(图片来源:艾媒网摄于日本东京)
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内容分享平台小红书搜索显示,#踏青汉服##春日汉服#相关笔记4万+,不少汉服商家、独立摄影师也纷纷打起了广告。
(图片来源:小红书)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清明节期间,70.41%的中国消费者愿意穿汉服踏青。其核心动因在于:出于对汉服文化的深度认同(68.12%),受景区汉服免门票等政策激励(60.14%),另有近六成受访者因日常缺乏体验机会(59.42%)、社交圈层带动(59.42%)及职场/校园主题活动推动(55.07%)而加入这一潮流。
近年来,穿汉服等传统服装游览景点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潮流。恰逢传统时令节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汉服并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上升扩大趋势。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达到168.8亿元,2027年有望达到241.8亿元。
春花与传统服饰的适配度很高,清明时节的漫山遍野,成了汉服与春花的绝美秀场。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露营经济——都市人的自然乌托邦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去,数百顶帐篷已如蘑菇般绽放在草地之上。家长们带着孩子辨识植物,年轻人支起咖啡手冲器具,退休老人则悠闲地翻阅书籍——这幅“都市丛林里的田园诗”,正是清明露营热的缩影。
在2025年3月底,海底捞露营火锅入驻常州西太湖国际露营岛,遇上周末更是“一位难求”,连续两周都是约满状态。海底捞以一场“火锅+露营”的跨界实验,精准切中了都市人“向野而生”的春日渴望。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到2139.7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483.2亿元,带动市场规模将达到14402.8亿元。
露营不是“旅游平替”,而是一个满足人们户外需求的新兴休闲场景。随着露营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日常户外休闲之选,露营行业市场空间将依旧广阔。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预计有超过三万个各具特色的露营基地。这些露营基地的建设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还对周边民宿、景区等业态的景气度起到了显著的拉动作用。
张毅表示,随着露营经济的持续繁荣,文旅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露营+游学”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旅游的方式。此外,露营经济还与农业深度融合,相关农产品采摘活动成为露营地的热门项目,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提振作用。这种“露营+”模式不仅推动了露营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露营热度升温,部分带有露营属性的民宿已经订满。某民宿平台数据显示,3月以来,“露营”“户外”“帐篷”等关键词搜索量环比上月增长超过2倍,带有露营元素的民宿预订火爆。证券日报提到,北京延庆的“冬夏小筑”露营风帐篷民宿预订火爆,清明和“五一”假期均已订满。该民宿相关负责人表示,民宿主要吸引年轻客群和家庭旅客,其特色在于将帐篷与传统民宿功能相结合,受到客人好评,成为春季民宿市场的一大亮点。
(图片来源:证券日报)
除营地外,露营装备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技术的升级,露营消费呈现明显的“装备进阶”特征。过去简单的帐篷、睡袋组合,如今升级为模块化系统:天幕搭配投影仪组成露天影院,车载冰箱保障食材新鲜,甚至出现可监测PM2.5的智能帐篷。这种“精致露营”现象,本质是都市人对自然体验的奢侈品化重构——用技术装备消解野外的不确定性,在可控风险中享受逃离日常的快感。
寺庙游——Z世代的“精神快闪”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5年中国清明假期计划旅游的消费者目的地类型中,宗教文化类场所以50.40%的占比跃进前五。
这两年,寺庙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69.64%的消费者表示去过寺庙,其中19-30岁年轻群体占比达47.57%。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从佛系青年到佛的青年,寺庙是如何俘获年轻人的?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消费者寺庙游决策受社交平台内容影响显著。68.99%的消费者受亲友真实体验分享驱动(私域流量转化),54.87%的消费者关注寺庙官方账号的文旅策划(公域权威背书),42.86%的消费者参考旅游博主的内容种草(KOL影响力),仅三成的消费者(30.19%)依赖用户评价与攻略工具(决策辅助依据)。数据折射出年轻群体更倾向“眼见为实”的社交裂变效应,而非标准化评价体系。
受社交平台影响,北京雍和宫、西安广仁寺、泉州开元寺、杭州灵隐寺等成为热门打卡地。与老一辈“烧香拜佛”不同,年轻人的寺庙体验更具交互性:在成都文殊院的“无心茶会”感受禅茶制作,于五台山跟随僧侣体验“过堂斋”,或是在九华山高崇寺听梵音、登台悟禅意。这种“深度体验+轻量化信仰”的模式,让寺庙从宗教场所转型为文化消费综合体。
(图片来源:艾媒网摄于成都文殊院)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消费者寺庙文创消费呈现明显分层,35.88%的消费者主动寻求特色产品,36.53%的属偶然触发购买欲望。
在文创消费中,功能刚需类产品(手串/护身符)以61.67%占据绝对主流,文化收藏类(经书/字画)占41.91%,科技赋能型(电子木鱼/AR礼佛)占39.18%,食品类(素斋/糕点)占34.58%,限量联名款(品牌跨界合作)则以28.11%成为年轻群体追捧的社交货币。消费者既重视传统仪式感(功能类+文化类),又追逐科技体验与潮流符号(科技类+联名款),形成实用信仰文化炫耀并存的消费双主线。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在2025年中国消费者在寺庙游时通常参加的活动类型中,57.79%的消费者会选择聆听佛经诵读,49.19%的消费者会选择参与禅修体验。
杭州灵隐寺的菩提手串、苏州寒山寺的“禅意”特调,商业力量的介入进一步加强了年轻人的禅文化体验。这些创新并非简单的“佛教+”,而是通过现代手段解构传统文化符号,使其适配快节奏的都市生活。
行清祭扫——点数字香烛祭赛博老祖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有35.16%的消费者表示有祭祖,但时间会间隔几年,另有6.23%消费者表示没有祭祖的传统。表示每年都会在清明节祭祖的消费者今年占比为58.61%,相较于2024年的70.40%下降不少。
在2025年中国消费者清明节祭祖的影响因素中,出游(49.82%)、祭祖时间存在差异(45.88%)、在外工作,离家较远(32.62%)、扫墓太累(10.04%)、家里人没时间(8.24%)是主要限制原因。
依托科技的发展,迁徙社会正在重塑祭祀时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虚拟现实市场自2018年整体增速放缓,但仍呈现上涨趋势。2023年市场规模达1126.0亿元,较2022年增长22.8%,预计到2028年可达2125.9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得益于中国政府对VR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及消费者对虚拟现实产品接受度的提升,虚拟现实产业在中国迅速发展,其应用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并逐步深化。
早在2019年扬州墓园推出了AR墓碑,通过AR技术,可在相应设备上找到与逝者相对应的生态葬位置,同时显示墓碑、照片、逝者生前事迹等信息,实现以虚拟的祭扫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2022年,福寿园发布了“数字陵园(上海)慧心谷”项目,针对海葬、遗体捐献等无骨灰储存需求的用户,首创了无实体墓碑的“虚拟数字葬”。
(图片来源:扬州墓园公众号)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有29.97%的消费者体验过网络祭祖,有61.42%表示听说过,但未体验过。关于未来是否使用网络祭祖,36.44%的消费者会选择愿意,处于中立的消费者占比42.16%,21.40%的消费者则认为网络祭祀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过去需要跋山涉水抵达的家族祠堂,如今异国他乡的游子可通过手机在赛博祠堂里点燃虚拟香烛,完成献花、上香的全流程。这种转变背后,是代际消费观念的更迭。这与传统文化中“吐故纳新”的节气内涵不谋而合。于是,一场关于生命、自然与文化的消费叙事,正在清明这个特殊节点上展开。
结语:在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中寻找平衡
传统文化消费正在打破地域限制。通过直播平台,景德镇陶艺师远程指导用户制作清明主题瓷器,云南白族扎染技艺化身“DIY材料包”进入城市客厅。
在消费热潮背后,隐忧逐渐显现。露营地垃圾处理难题、寺庙过度商业化争议、非遗技艺的失真传播等问题,考验着各方智慧。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针对清明节传统习俗的现代传承与创新,51.63%的消费者认为学校应强化文化教育以筑牢传承根基;47.33%主张通过现代元素融合实现习俗创新表达;另有42.58%建议社区增加主题活动提升参与度。数据表明,消费者既重视传统内核的守护,也期待文化表达的突破,同时呼唤更接地气的实践场景。
当年轻人在寺庙拍摄汉服写真,当露营帐篷里飘出手冲咖啡的香气,当非遗技艺通过直播焕发新生——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消费社会的复杂面相。清明节不再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是成为观察文化嬗变、经济转型的微观窗口。在这场合谋中,商业力量需要创新求变激活传统,亦要守护文化基因不被解构。
来源:艾媒智库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