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人老咳嗽,老发烧,以为就是换季感冒,也有人胸口疼、肩膀酸,以为就是落枕、着凉,但身体有时候就是这么“狗”,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嘿,你得肺癌了”,反而有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小毛病,慢慢地藏着掖着,等哪天一下子爆出来,已经进展期了。
肺癌这病不讲道理,跟谁都能搭上边,不抽烟的人也会得,年轻人也可能中招,不是说非得有啥家族病史才有资格得这病。
那几个最常见的表现,也都长得很“普通”,一不小心就会被忽略过去。
发烧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有些人一发烧,就以为是感冒,吃两片退烧药便作罢,全然不作他想。
但其实肺部出了问题,也会让身体发烧,尤其是肿瘤在肺里慢慢“长大”的时候,局部组织容易出现坏死、感染,这时候就容易低热反复。
有研究统计过,在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中,大约有17%的人早期就有发热表现,但大多数人压根没往这方面想。
有一个案例,一位40岁左右的男性,连续两个月低烧不退,每天晚上38℃左右,白天退烧,不咳嗽也不喘,连胸闷都没有,体检时候才意外发现肺部有阴影,检查一做,肺腺癌,已经三期。
发烧不是专属于感染,肿瘤也能让人发烧,特别是癌细胞释放的某些细胞因子,会引起免疫系统反应,刺激下丘脑调节体温。
所以说老发烧没个原因的,别只盯着感冒了,要往深里去看看。
杵状指这个词听着挺陌生,但其实肉眼就能看出来——手指头末端肿起来了,像小鼓槌似的,指甲也往上翘,发亮、圆鼓鼓的。
有的人以为是缺钙或者敲键盘敲出来的,其实它背后经常藏着大病。
杵状指的成因跟体内缺氧有关,肺功能一旦下降,血液氧气含量长期不足,末梢血管会异常增生,导致手指头“肿胀变形”。
肺癌在影响呼吸功能的过程中,就容易触发这种表现。特别是小细胞肺癌或者在肺门附近长的肿瘤,更容易造成这种慢性缺氧。
2013年有篇在《胸外科学年鉴》上发表的研究,收集了178名肺癌患者,发现其中大约有12.4%的人有杵状指表现,而在对照组的健康人群中,比例不足1%。
更可怕的是,这个现象在出现之后往往不会自行恢复,也就是说,一旦出现就要警惕是不是背后有个“老虎”在盯着。
胸痛、肩痛很多人都有,尤其上了年纪的,劳累过度或者天气变化,肩膀脖子一酸,就想着去按摩、拔罐。可肺癌这类痛,不一样。
它不是肌肉痛,也不是皮肤表面痛,而是“钝痛”“压痛”“牵拉感”,而且很多时候在夜里痛得更明显。
这种痛感或许是肿瘤压迫胸膜,抑或侵犯周围神经组织所致,像肩胛神经、肋间神经等。
特别是在肺尖部出现肿瘤时,还容易发展成所谓的Pancoast综合征,就是疼痛从肩膀一路放射到臂膀,甚至连手指都麻木。
有个深圳的女司机,常年开车坐姿不对,肩膀一痛就以为是肩周炎,拖了半年去拍片子,一查肺尖长了肿瘤,已经侵袭了胸膜,根本没办法手术了。
若疼痛位置特殊、不对称,且与姿势无关,就需提高警觉。
说到痰中带血,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肺结核啊?”这确实是个容易混淆的地方。
痰血在肺癌患者中并不少见,尤其是中央型肺癌,肿瘤长在大气道里,哪怕轻轻咳一下也可能撕裂局部血管,导致出血。
有时候不是大口咳血,而是痰里一丝一丝血丝,颜色偏暗红、夹杂在黏稠痰液里。
关键是很多人不在意,一看血丝少,就觉得是嗓子破了或者天气干。
北京协和医院有个统计,在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32%的人在早期有过痰血表现,但其中超过60%的人以为是上火或者咽炎,从没主动去做过肺部检查。
痰血持续出现,就算量不大,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它可能是肺里的“伤口”在提醒你:里面有事了。
现在说点儿正经但意想不到的——肺癌跟肠道菌群有点儿关系。听着是不是有点出戏?
肺和肠看起来挨不着边,可在免疫系统这块,它俩其实互相“对话”。诸多免疫信号分子于肠道中被激活,此类信号借血液循环影响包括肺部在内的全身免疫状态。
2017年《自然-免疫》杂志发表了一项跨国研究,发现某些肠道益生菌的缺失,会让肺部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下降,易被外界致癌物侵袭。
特别是在抗肿瘤反应中,Bacteroides属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这两类菌有明显调控T细胞活性的作用,一旦数量下降,T细胞“战斗力”下降,肺部的癌变可能更容易启动。
这也不是空穴来风,有个真实案例,一名56岁男性非吸烟者被诊断为肺癌早期,医生从他的肠道菌群中发现严重失衡,益生菌比例偏低,而嗜热型梭菌属异常高。
研究人员把这种菌群“移植”到实验鼠身上,结果发现这类老鼠在暴露于致癌颗粒物后,比正常菌群的老鼠更快形成肺部结节。
这说明,肠道的健康状态,可能真会影响肺的抗癌能力。
再说一个常被忽略的点,就是长期慢性失眠的人,肺癌的发病率也会升高。
别小看睡眠,人在睡觉的时候,身体在进行大规模“维修”。免疫细胞的清除功能、突变细胞的监控机制、DNA修复系统,大多数都在夜里最活跃。
2015年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团队对5万名成年人做了12年的追踪,结果发现,每晚平均睡眠时间低于5小时的人,患肺癌的风险比每晚睡够7小时的人高了1.6倍。
睡眠过少会致使褪黑素分泌量降低,而褪黑素于免疫调节及肿瘤抑制方面作用颇为显著。
一旦这个“夜间守护神”减少,肺部组织面对污染物、烟尘、微粒时,防御能力就直线下滑,肿瘤就更容易趁虚而入。
那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真的出现了反复发烧、杵状指、胸痛肩痛、痰中带血这些表现,而且影像学检查也提示肺部有结节,这时候该不该马上做穿刺活检?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