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警方通报“行政拘留”到网友扒出涉事男子姚某的“漂亮妻子”,从“望严惩”“绝不放过”的极端言论,再到同情姚某可能患病,“不希望网暴”“不搞株连九族”的理智共情言论,一场本应聚焦法律与权益的公共事件,却滑向了网络暴力、人肉姚某的深渊!
这两天,上海地铁猥亵事件持续发酵。
从警方通报“行政拘留”到网友扒出涉事男子姚某的“漂亮妻子”,从“望严惩”“绝不放过”的极端言论,再到同情姚某可能患病,“不希望网暴”“不搞株连九族”的理智共情言论,一场本应聚焦法律与权益的公共事件,却滑向了网络暴力、人肉姚某的深渊!
谁能保证自己没点多正直?当键盘侠们忙着“审判”一个陌生人时,我们或许更应该克制自己,冷静思考:在法治社会,惩罚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根据上海轨交公安的通报,姚某因在地铁1号线车厢内猥亵女乘客,已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从法律角度看,这一处理有明确依据:
法律依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4条,猥亵他人情节较轻者,处5-10日拘留;若情节恶劣(如暴力、多次作案),则可能升级为刑事拘留甚至判刑。
执法透明度:警方在通报中详细说明了案发时间、地点、行为性质及处罚结果,并附上报警方式,程序合法合规。
争议焦点在于,警方已“依法办理”,部分网友抒不依不饶,人肉姚某,录视频是作为报警证据的,无码发布,如果不是姚某已“行政拘留”,看不到网络发酵的消息,很可能引发悲剧,如果他不堪自杀,请问口诛笔伐的自媒体,你的良心会心安吗?
言论自由,我们可以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但就事论事,不臆猜不造谣不网暴,犯错的惩戒是给人们警诫的!
事件最令人痛心的,是部分网友将矛头转向姚某的家人。
有人翻出其妻漂亮,能秒杀一车厢女性!
这些都还只是口水仗,无非是猎奇心态,对外貌、生活肆意点评罢了!
过分的是落井下石,背刺他的那些所谓同事、同学、朋友!
而因为发酵,同事爆已被单位开除!
这么急不可耐吗,如果后续调查是病了,这不是断人生路吗?
这位前同事,一爆再爆,从个人信息,到家庭情况,还有幸灾乐祸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刀没砍戚自己身上不疼!
我们是成年人,可以判断下,对于一个上过大学,在公司做着高管的人,公共场所做这么没品的事,是正常人的行为吗?
回答不是!大概率他是生病了!
个人更倾向于这样的解释!
下面这位连打7个哈字的网友,你是过得有多不如意,笑话别人到停不下来?让人很气愤!
法律有红线!
谁实施犯罪,谁承担后果,家属无义务为犯罪行为“背锅”!
姚某未被定罪,其个人信息(如家庭关系、配偶身份)不应被随意曝光!
随着事情发酵,事态偏离原轨,还是有非常多的理性的网友不断发声的!
他有罪,警察会处理,网络曝光,他的孩子怎么过?
报警了,应该低调处理,都是有家室有孩子的,给人留一条活路!
正反两种声音,有辩有论,事情有多面性的看法也是合理的!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他应该是心理问题的患者,本人的罪恶咎由自取,已经得到惩罚被拘留!但经过网络传播,他的父母妻儿也在承受着煎熬、折磨,他们是无辜的!
很多自媒体不能客观实际的陈述这件事情,无码发照片,人肉搜索信息,不合适!
2021年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快递员”案中,当事人因谣言遭受网暴,甚至被逼自杀。
如今,类似“以暴制暴”的思维仍在蔓延,值得警惕,积点口德,少招些些孽障!
事件发酵过程中,一些自媒体还我客观有态度点!
自媒体可以追求流量,但不能突破底线。
1. 尊重法律程序:既然警方已介入调查并公布结果,公众应相信执法部门的判断,而非用“舆论审判”替代司法公正。
2. 拒绝网络暴力: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不攻击当事人家属,更不要煽动“私刑报复”。
3. 关注事件本质:与其争论“漂亮妻子该不该被骂”,不如思考如何加强地铁安保、完善性骚扰举证机制!
07、写在最后姚某的妻子是无辜的,她不该为伴侣的罪行承受舆论羞辱;姚某的邻居、同事、朋友甚至单位,不应该落开下石,背刺!
我们需要在愤怒中保持一丝理性,在追逐流量的狂欢里守住人性的底线。
毕竟,当我们用“正义”之名伤害他人时,自己也可能正在成为暴力的帮凶。
互动话题:你觉得自媒体在报道类似事件时,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热爱可抵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