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街上那些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看着也没去健身房、也没练马甲线,可是身材匀称、精神好、动作麻利。
有人不服,说不就多踩俩脚蹬子嘛,哪有天天走路锻炼来的实在?
但真把身体指标摆在桌上比较一下,数据说话,结果还真挺打脸的。
多个国家联合搞的调查发现,经常骑自行车的人,心肺功能、血压控制、血糖水平、血脂比例,还有免疫指标,普遍优于那些只靠散步来活动的人群。
不是说散步不好,慢走当然也有益处,尤其适合体能差的老年人或刚做完手术的人。
但如果放在健康干预和慢性病预防这张大地图里,骑自行车带来的刺激明显更强,效果更快,影响范围也更广。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有一个大型健康数据项目,对超十万人进行了12年的追踪。
结果表明,每周骑车达5小时以上者,患冠心病的风险较不骑车群体低22%,相较于经常散步之人亦低了13%左右。
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半点,长期累积下去,等于能提前避开大半个心脏病风险。
那为啥骑车这么“猛”?关键在于它的运动模式有点特殊。和散步比起来,骑车其实更像是一种“间歇式中强度有氧”。
人在踩车时,肌肉是有规律地收缩放松,尤其是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这几块大肌群在工作。
这种节奏性收缩会促进血液回流、强化心脏泵血功能,还能让肺活量慢慢往上爬。
某项2019年在澳大利亚做的实验,用呼吸交换率(RER)和最大摄氧量(VO2 max)来测两个群体的体能,发现骑车者的最大摄氧量比散步者高了16%,这可是评估心肺能力最核心的指标。
还有个特别的点,一般人都没意识到,那就是骑车时的骨盆活动其实比走路多很多。
你以为坐在车座上不动,其实骨盆是微微前倾和摆动的,这种动作能刺激骨盆底肌群,调动核心肌肉群参与支撑。
这对中年人,特别是腰椎不太好的办公族,是个无形的保护伞。
有些长年坐办公室的人,坐骨神经卡压、骨盆歪斜、腰背疼痛不止,但一换成骑车代步,半年后腰疼问题减轻不少。
这不靠药,靠的是每天20分钟的下肢“循环活化”。
说到循环,得讲讲骑车对血管内皮的影响。这个词听着生僻,其实就是血管的“皮肤”,负责调节血管收缩、血压、胆固醇沉积等问题。
荷兰有篇研究找了200多个中老年志愿者,分成骑车组和散步组,两组人都不吃药、不改变饮食,只是靠日常运动来比较效果。
结果3个月后,骑车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了28%,而散步组只提高了9%。这种改善意味着血管壁更有弹性、不容易破裂、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也随之降低。
再说血糖。很多糖尿病人听说“运动控糖”,就开始每天溜达溜达,感觉动了就行。但糖代谢讲究“肌肉调动”。
骑车的时候,肌肉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数量会迅速上升,能主动拉更多的糖进细胞,转成能量用掉。
这种“拉糖进肌”的方式,比散步这种轻刺激更有效。
2020年在英国利兹大学搞的一个实验中,骑车每次30分钟、每周5次的糖尿病患者,三个月HbA1c(糖化血红蛋白)下降了0.7%,相当于一个低剂量控糖药的效果。
而散步组虽然也有改善,但幅度仅有0.3%左右。
骑车还有个别人不常提到的神奇效果:调节情绪。有个说法叫“骑行冥想”,不是空穴来风。
人在骑车时,由于速度快、环境变化频繁,大脑会处于一种持续专注但轻松的状态。
这种状态会让脑内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上升,缓解焦虑、抑郁感。有临床心理学数据表明,每周累计骑行时间超过150分钟的人,患轻度焦虑障碍的概率降低21%。
而只散步的那群人,在控制其他生活因素的前提下,改善比例只有约10%。
这可能跟骑车时身体的“内在节奏”有关,它像一种心律引导器,慢慢把人的思维从杂乱拉回到稳定节奏中。
另外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好处,是对肠胃功能的影响。
骑车的动作会带来腹部轻微的律动,这种节奏性刺激能够提升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频率,让消化液分泌更稳定、食物推进更流畅。
有胃动力不足、经常消化不良的人,骑车反而比吃健胃消食片来得管用。更离谱的是,有研究发现,骑车对便秘的改善效果和乳果糖差不多。
一个在台湾做的临床观察中,便秘人群每天骑车30分钟,坚持一个月,排便频率提升了37%,超过了服用常规泻药的改善水平。
再往身体深处看,骑车还能影响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的活性。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对一批60岁以上的骑行爱好者做了免疫功能测试,结果发现他们体内的CD4+和CD8+细胞数量、活性都明显优于同龄散步人群。
这种免疫细胞是人体抵御病毒、肿瘤的前线战士,数量多、反应快,说明“机体反应力”更强。
有专家形容说,骑车就是一种“内源性疫苗刺激法”,它通过温和持续的运动,把免疫系统“养熟”,一遇病原就能反应快。
有个城市规划研究团队在加拿大做过对比,发现那些靠骑车上班的人,不但心血管病少、代谢病低,而且平均体检指标比开车通勤人群好一整个等级。
体脂率更低、腰臀比更理想、肝功能酶值也更接近标准。哪怕算上路上的灰尘污染,他们的综合健康水平还是优于日常只走路或不运动的人。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骑车是不是就一定比走路好?会不会对膝盖压力太大,造成磨损?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得看姿势和频率。骑车之际,若座椅调得过低,膝盖将长期处于过度屈曲之态,这势必会加重关节压力,对我们的健康很不利。
但调好高度、配合正确踩踏姿势,反而能减少对膝盖的冲击力。
因为跟跑步或登山比起来,骑车属于低冲击运动,关节不受重力重复撞击,这点对中老年人尤其友好。
那么,当下有一个关键问题摆在眼前:骑自行车是否真的能够延年益寿呢?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