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一种超越图文共生的新关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15:22 2

摘要:弹幕作为一种新兴的互动形式,起源于2006年日本的Niconico动画,随后在中国等东亚国家流行。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图文关系,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媒介语言,实现了文字与视频的深度融合。弹幕的出现得益于技术进步和文化需求,它独特的即时性、群体性和碎片化表达方式,超越

文 / 韩 绪

摘要:弹幕作为一种新兴的互动形式,起源于2006年日本的Niconico动画,随后在中国等东亚国家流行。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图文关系,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媒介语言,实现了文字与视频的深度融合。弹幕的出现得益于技术进步和文化需求,它独特的即时性、群体性和碎片化表达方式,超越了简单的评论功能,成为一种新的叙事媒介。另外,弹幕文化还反映了东西方媒介接受习惯的差异,并在社会、社交和艺术设计等方面展现出新的价值。

关键词:弹幕 互动形式 媒介语言 东西方文化差异 青年亚文化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interactive format, bullet comments (danmaku) originated from Japan’s Niconico animation in 2006 and later gained popularity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It not only redefines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images but also creates a new media language, achieving deep integration of text and video. The emergence of bullet comments is attributed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cultural demands. Its unique real-time, collective, and fragmented expression enable it to transcend simple commenting functions and evolve into a new narrative medium. Additionally, bullet comments culture reflects differences in media reception habit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demonstrates new value in society,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artistic design contexts.

Keywords: bullet comments; interactive format; media language; East-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youth subculture

第一条弹幕的出现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日本。Niconico动画于2006年12月12日上线,并首次引入了弹幕功能,允许用户在观看视频时实时发送评论,这些评论会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现在视频画面上。

这种弹幕功能迅速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并成为Niconico动画的标志性特色。随后,弹幕文化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亚国家,如中国、韩国等。许多视频平台也开始引入类似的弹幕功能,如中国的哔哩哔哩(bilibili)等。

一、弹幕的前身:历史上的“同步互动”尝试

弹幕作为一种独特的互动形式,其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技术演进、文化需求和媒介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弹幕诞生前,已有多种类似的互动形式或文化现象为之铺垫,同时特定的技术突破和社会文化环境也为它创造了条件。

(一)历历可见的技术进步路径

弹幕与早期电视的实时字幕有着明显的“遗传基因”。20世纪70年代,电视节目开始尝试实时显示观众的电话留言,虽未直接叠加在画面上,但已具备“即时反馈”的雏形。美国1972年诞生的闭路字幕系统(Closed Captioning)则为文字与影像同步提供了技术模板。

网络社交早期形式如BBS与聊天室的文本洪流,已经具备了今日弹幕的互动基础性质。(图1)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聊天室(如IRC)和论坛实时讨论区(如2ch的“实况板”),用户通过刷屏式发言形成“文字流”,这种集体狂欢式的文本互动已具备弹幕文化的核心特征——即时性、群体性和碎片化表达。

图1 1991年,中国网络社交早期出现的BBS形式 图片来源 / 网络

进入新世纪,游戏直播的即时评论诞生。21世纪初的《星际争霸》《魔兽争霸》等游戏直播平台(如韩国Afreeca TV)中,玩家边操作边解说,观众通过滚动评论互动,形成了“评论与视觉内容深度绑定”的观看模式。

以上的技术进步与互动交流的勃发,构成了弹幕出现的前身。

(二)易被忽视的深层文化基因

第一,东方文字传统的影响。以汉字为代表的东方文字本身的图像性(如书法题跋)为屏幕文字叠加提供了审美接受基础,明显区别于西方以语音为中心的媒介观。中国画中的“题画诗”、日本绘卷物的“词书”(ことばがき),本质上都是“文字与图像共生”的传统。

第二,剧场文化的数字化迁移,观看中国戏曲,自古就有“叫好”传统。直到今天,观众在欣赏相声表演时对这种互动仍乐此不疲。日本落语中的“挂け合い”(即歌舞伎表演者与观众互动)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西方戏剧传统中也有类似的潜在影响,莎士比亚时代“groundlings”(站票观众)与演员的即时互动文化就可见一斑。

今天,这些现场艺术中的即时反馈机制,通过弹幕实现了数字化的复现。前文提及的Niconico早期用户将弹幕称为“云观众”,正是对这种剧场感的隐喻。

二、弹幕形式的特殊性:针尖上的多位天使共舞

不能简单地将功能层面的相似图文共存尝试都归结为弹幕,如Twitch的实时聊天瀑布流,这种游戏直播平台的侧边栏聊天室,通过高速滚动的文字实现“伪弹幕”的效果。还有主播设置“Emote Only Mode”(表情符号模式)时,表情符号洪流形成视觉冲击,近似弹幕的狂欢特性。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与弹幕是有着本质差异的,其文字始终被隔离在视频画面之外,缺乏空间叠加带来的浸入感。

再如YouTube Live的Super Chat付费留言,以彩色高亮形式在聊天区置顶,试图模仿弹幕的视觉层级,但这类偏向商业化的设计最终消解了平等互动,用户更倾向将之视为打赏工具而非创作媒介。(图2)

图2 YouTube Live的Super Chat,观众可以通过付费留言功能把自己的评论高亮显示和置顶 图片来源/网络

还有一些实验性插件与独立平台如“Rave”等共同观影平台,允许用户评论叠加在视频画面边缘,但始终停留在小众极客圈层,未能形成规模化使用场景。

西方国家确实存在与弹幕功能相似的互动形式,但并未形成东亚式的完整弹幕文化体系。这种差异既源于技术实现路径的分野,也反映出东西方媒介接受习惯的深层文化隔阂。

虽然弹幕与“伪弹幕”表面上形式相似,但弹幕的突破性在于:首先,将文字评论从视频内容外围(评论区/侧边栏)移至视觉中心,换言之是文字与视频在空间的中心会师;其次,评论文字与视频帧精准同步(而不仅是整体视频的异步讨论),实现了时间同步绑定。另外,通过弹幕叠加形成的二次创作(如“弹幕制御”艺术等),成为新一轮的群体创作。(图3)

图3 《2024最美的夜bilibili跨年晚会》视频中,观看者发送庆祝或许愿的弹幕来表达情感 图片来源/哔哩哔哩截图

正是上述这些突破性,使弹幕最终超越了简单的“评论功能”,进化为一种新的媒介语言。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言,弹幕不仅是信息的载体,它本身已成为重构观看体验的“冷媒介”,要求观众在文字与图像的撕扯中主动完成意义建构。

三、作为叙事媒介感知,弹幕共创背后的媒介哲学

西方观众普遍将视频画面(如同绘画)看待为“神圣空间”,认为文字覆盖会破坏内容完整性。Netflix在2015年测试弹幕功能时,73%的欧美用户投诉“干扰观看体验”,最终终止了项目。媒介感知的视觉洁癖,使西方较难理解东方的混沌态呈现方式。西方交互设计更强调“人机对话”的清晰逻辑(如菜单层级),而弹幕的混沌美学暗合东方“天人合一”的模糊系统观。MIT媒体实验室的实验曾显示,西方用户面对满屏弹幕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异常,反映出认知过载的生理抗拒。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生活中,题写文字不是独立行为,往往会伴随其他艺术语言和材料,比如题跋出现在卷轴绘画中,铭文出现在器皿上,题壁出现酒肆楼台,楹联匾额出现在园林庙宇,摩崖石刻出现在自然山野,符咒出现在祈福消灾仪式中,甚至连鸡窝猪圈都贴有吉语文字。上自国家礼祭,下至百姓日用,形式不拘,水银泄地般的文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生活的有效参与者。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图文、形文常常以并存为基本关系,东方的文字毫无违和地与绘画的画面、建筑空间的墙面、青铜礼器的壁面、日常用具(文房、服饰、灯具)的表面进行组合。这样一种平行、共存的“集体叙事”是东方自古就已成熟并始终被推崇的。在中国,对综合人文精神的推崇远远超越了艺术技巧,“诗书画印”四绝兼具是对艺术家的最高褒奖。西方自古登堡革命以来形成的“文字与图像分离”的传统,与东亚“书画同源”的视觉传统形成对照。弹幕要求文字入侵图像空间,这在西方媒介认知中近乎僭越。

中国传统画家完成图文并用的绘画,如果我们将之视为第一次创作的话,该作品的欣赏者、收藏者将进行“神奇”的第二次“创作”。欣赏者们(可能相比原作者,在名气地位上并不差)直接在原作上书写新的文字,以表达观感、联想等情绪内容,这些新增加的文字通过装裱与原作连接在一起,可前可后;收藏者们在用文字补述收藏经历的同时,可能还伴有加盖印章的行为,盖章的位置也颇为讲究。正是这样,越是传承有序的中国书画精品,就越包含了多人多次或单人多次的“共创”,很多作品上盖印超过100枚以上,题跋、题记的数量和体量甚至超过原作数倍以上。这些历朝历代层层附着在作品之上的再次创作,既成为原作创作缘起的注脚、创作水平境界的评价,又变成作品收藏流转的证明与背书,与原作品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图4)

图4(传)[晋] 王献之 中秋帖卷(局部)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传统典籍文献中同样可以看出这样的端倪,对于经典文本,历代学者的评、注、疏、释都会直接附加在原始文本之下或之侧,通过字号大小、字体差异进行区分,但同时呈现。这完全不同于西方标准中的脚注或尾注,东方读者已经自古习惯于这样的阅读方式,并不会因被注疏而打断阅读的节奏,同时发现阅读“纯本”的原作真不如读《红楼梦》脂批本、《毛评三国演义》、《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等来得过瘾。

由此可见,弹幕所引出的共创传统与解读习惯,背后则是东方国家、民族在文化和文明样式上的特质。它并不仅是当代媒介引发的特殊样式,其本质是在文化创造与传播中形成的东方式集体认同。

四、作为新平台,弹幕传导出的价值思考

弹幕在事实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在这个新平台中,弹幕重新缔造了种种新关系,如主客体关系被倒挂、图文关系被重组、作者与观者关系被模糊混淆、内容与标注变得不能界定等。所以为了精准分析,有必要将弹幕引发的平台进行分类并予以描述各自价值,以下分别从社会、社交、艺术设计等几方面入手作尝试。

作为社会平台,弹幕体现出青年亚文化的表达需求。首先,年轻一代渴望打破单向传播的观看权威,在弹幕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式观看”。其次,通过弹幕构建虚拟共时性,缓解原子化生存的孤独感,弹幕实现的是孤独社会的“伪在场体验”。再次,模因(Meme)文化的兴起,助长了弹幕这一需要即时反馈的“梗”文化传播载体。但东西方模因传播的路径是不同的,西方网络模因主要通过截图二次创作传播,而东亚模因更依赖弹幕的即时嵌套。

作为社交平台,缺失的个人标签或者说独特的匿名性,首先导致弹幕呈现出一种“无目的社交”或“陌生人社交”的特殊倾向,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交新走向。这种目的不明的虚拟共同体,像凯文·凯利所言的“蜂群思维”,使传播的走向、交往交流的目的都变得不可控、不可预期或背离初衷。我们通过弹幕得到的是交互的新复合,它从受众关注响应,到所有反馈加入并参与传播的叠加滚动,始终开放并吸收新的反馈,这是信息的“滚雪球”和“利滚利”。其次,正是这种匿名性和不可追踪性,使得基于固定身份用户的智能算法目前尚且无法捕捉个体偏好并做出倾向分析,这恰恰导致人们可以在弹幕中见到相对的真实,或者见到些许朴素与真实的幻觉。

作为新一轮艺术设计的新面向,弹幕在艺术创造上的几个倾向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首先,前文提及的东西方跨文化差异的本质,实则是媒介哲学层面的分歧,东亚弹幕文化将屏幕视为可涂抹的“数字宣纸”,而西方仍将之视为需要保持光学纯洁性的“虚拟镜面”。但随着Z世代全球网络原住民的崛起,这种界限正在松动,如Discord社区中出现的“弹幕插件”自发传播(图5)、HBO Max测试的“Watch Party”功能增加涂鸦层,都预示着新媒介杂交形态的萌芽,未来的数字互动形式,或许会在这种文化碰撞中诞生超越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新范式。其次,弹幕让我们认识到创作的起点和终点都将消失或模糊,无主体、扁平传播、转瞬即逝、过后不思量,作者消失了,仿佛每个参与者都是作者,既是宣泄同时又是激发,使得每个参与者都处在图文之外的“第三层”。

图5 Discord的文字聊天功能,用户可以实时在小组中进行互动交流 图片来源/网络

综上,弹幕是移动互联催生出的虚拟交互新平台,其背后是开源、可编辑的新互联网逻辑,在这一逻辑下已经诞生了维基百科,也催生出对手机恶意来电的群体标注,再次证明我们已经真实处在“涌现”的永动循环中。弹幕作为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延续了传统艺术的某些精髓,还通过科技手段赋予了它新的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这种跨时代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了文化在不同时代中的演变和创新。充分理解这些,正确使用和引导这瞬间性的整合传播和群体参与,新的艺术设计形式也会随之而诞生吧。

余 论

我对弹幕产生关注和思考,源于近几年我所专注的汉字领域的设计与创新研究。可以说:弹幕是汉字使用的新场景,同时又是图文叙事的新方式,在它并不复杂的技术背后潜含着较为复杂的文明惯性、文化特质、传播隐性力以及人群潜意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鲜肉现象去粗嚼,仅仅将它视为分享的延伸、打卡的变体,认为是韩炳哲“透明社会”的自由表达,那就会错失理解文化迁移、社交走向、开源共构、情绪洞察、叙事拓新的时代机会。这应该就是我动手码写此文的初心,同时也非常感谢《美术观察》的同向同心。(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汉字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ZD26)

韩绪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来源:美术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