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白菜
编辑|白菜
《——【·前言·】——》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台湾老兵柳卓寿与大陆亲人分离三十余载,这是怎样的思念与等待?当年那个为何被迫离开青岛的年轻小伙,如何在台湾白手起家?
重返故土时又经历了什么?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为何在天伦之乐未尽时就已阴阳相隔?这个发生在上世纪的故事,至今仍让人泪湿双眼。
青岛街头一场变故,二十二岁小伙被迫离乡
1949年的春天,青岛街头人心惶惶。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落。为了填补兵源缺口,他们盯上了普通百姓,强行抓壮丁充军。
柳卓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裹挟进了战争的旋涡。年轻的柳卓寿在青岛一家服装厂做缝纫工,日子过得安稳。妻子贤惠,儿子乖巧,虽不富裕却也其乐融融。
那个改变命运的清晨,他只是想去街上看看解放军打炮的场面,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三十多年。国民党军队把他抓去当了壮丁,连枪都没摸过几回就被送上了前线。
在战火纷飞中,他眼睁睁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最后在美军的接应下,他随着溃败的部队登上了驶向台湾的军舰。
那时的青岛正值春暖花开,海边渔船往来如织,街道两旁的小铺子里飘出阵阵饭香。柳卓寿原本过着平凡却幸福的生活,每天清晨踏着海风去服装厂上班,晚上回家陪妻子逗儿子玩耍。
他的手艺在厂里是出了名的好,同事们都喜欢和他交流裁剪技巧。谁能想到命运会和他开这样的玩笑?
被抓壮丁那天,他还穿着自己做的新衣服,裤兜里装着给儿子买的糖果。上了军舰后,他站在甲板上看着渐渐远去的青岛海岸线,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航行途中,他遇到了不少和他一样被抓来的年轻人,大家抱团取暖,互相安慰,却都无法摆脱内心的悲凉。
从一根缝衣针起家,台北西装大王的创业路
柳卓寿来到台湾后不久就被裁军了。举目无亲的他想起了自己会做衣服的手艺,拿出所有积蓄在台北开了一家小小的缝纫店。
凭着过硬的手艺和公道的价格,他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1952年,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现在的台湾妻子。两人情投意合,组建了新的家庭,育有两子一女。
1955年,越南战争爆发,大批美军来台度假,带动了西装消费热潮。柳卓寿敏锐地抓住商机,果断转型开办西装厂。
他的西装做工精良,款式新颖,很快打响名气,成为台北有名的西装大王。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思乡之情却越发浓烈。
刚开店时,柳卓寿租了台北一条小巷子里的铺面,店面虽小,却收拾得干净整洁。他把从青岛带来的缝纫技艺发挥到极致,不仅能做传统中式服装,还自学了西装裁剪。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门,常常一直忙到深夜。店里的成衣架上整整齐齐挂着各式衣服,工作台上堆满了布料和订单。
顾客们都说他做的衣服合身舒适,价格实惠,很快就有了回头客。经营有道的他把挣来的钱都存了下来,为将来扩大经营做准备。
台湾妻子不仅帮他打理生意,还把家务活都承包了,让他能专心于事业。随着西装厂的规模不断扩大,他请来了老家的裁缝师傅,把青岛的手艺和台湾的时尚完美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品牌风格。
穿越海峡的回家路,花了三年才走完
1979年,大陆方面发布《告台湾同胞书》,表示欢迎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这个消息让柳卓寿看到了希望。可台湾当局对大陆仍采取"三不政策",合法渠道根本行不通。
经过三年的谋划,柳卓寿最终通过非常渠道,以赴日旅游为名,从日本转机飞到了北京。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青岛赵哥庄。村口玩耍的孩子们争先恐后给他带路,他颤抖着走进了老家的院子。
这三年的等待对柳卓寿来说异常煎熬。他每天收听大陆广播,关注两岸动态,在日记本上写满了回乡路线的设想。
为了打消台湾当局的疑虑,他刻意减少了与事业相关的社交活动,表现得像个想去日本旅游的普通老人。在日本停留期间,他紧张得几乎睡不着觉,生怕计划中途出了差错。
当飞机终于降落在北京时,他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坐火车回青岛的路上,他把头紧贴在车窗上,贪婪地看着沿途的风景,感受着家乡的气息。火车经过黄河时,那滚滚的黄色河水让他想起了儿时在河边玩耍的场景。
母亲睡前不认儿,游子心碎难入眠
重逢的场面既欢喜又心酸。大陆的妻子虽然岁月沧桑,但仍然守着这个家,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见到儿子又哭又打,责怪他这些年音讯全无。
可到了晚上,母亲突然不认识他了,这让柳卓寿心如刀绞。经医院诊断,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白天她还能和儿子说说话,到了晚上就完全不认识他。柳卓寿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既要珍惜和母亲相处的时光,又要面对她的遗忘。
在母亲清醒的时候,柳卓寿会陪她在院子里晒太阳,听她讲这些年的家长里短。母亲最爱说的是儿子小时候的故事,仿佛要把错过的岁月都补回来。
老人家说起往事时,眼睛里闪着光,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儿子耐心地听着,生怕错过母亲的每一句话。可每到傍晚,母亲的状态就会变得糟糕,看儿子的眼神充满戒备和恐惧。
医生说这是病情的特征,夜晚症状会加重。柳卓寿只能强忍泪水,在母亲的房门外守着,听着里面传来的呼吸声,生怕她有什么需要。
一声叹息道别,竟成永诀时刻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柳卓寿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回乡探亲。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踏上故土,却得知母亲和大陆的妻子已经先后离世。
由于两岸不通邮,这个噩耗他一直都不知道。后来,他让儿子回乡投资建了西装厂,自己却再也没有回去过,因为那里已经没有牵挂他的亲人了。
噩耗传来的那一刻,柳卓寿整个人都崩溃了。他站在母亲的坟前,想起她慈祥的笑容,想起她絮絮叨叨的唠叨,想起她病中的迷茫。
大陆妻子的坟就在旁边,她用一生的等待和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儿子告诉他,母亲临终前还在喊他的名字,妻子走的时候也一直念叨着他。
这成了柳卓寿永远的痛,也成了他心底最深的遗憾。虽然后来在家乡建了工厂,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可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没能陪伴亲人走完最后一程。
《——【·结语·】——》
柳卓寿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台湾老兵的人生悲欢,更道出了无数两岸分离家庭的心酸。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就这样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留下了抹不去的遗憾。
那些年月里,有多少像柳卓寿这样的游子,带着满腔思念却无法回家。这些往事已经过去,但它们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团圆。
来源:白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