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26年年底前,85%以上学校、幼儿园、民政服务机构接入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15:54 1

摘要:日前,包括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内的10部门联合下发《山东省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根据计划,我省将加快推进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重点场所“一键预警”响应体系,在二

日前,包括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内的10部门联合下发《山东省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根据计划,我省将加快推进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重点场所“一键预警”响应体系,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学校、民政服务机构等推广使用“一键式”预警信号发送设施,与属地疾控机构建立联动调查与处置机制。

构建预警标准,自动捕获传染病疫情异常信号

到2027年,我省将基本建成多点触发、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疫情早期发现、科学研判和及时预警能力实现较大提升,有效遏制新发突发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重点传染病传播流行。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山东将整合传染病疫情、医药卫生服务、环境风险因素、食源性疾病监测、居民死亡原因、慢性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等多源数据,构建多维度监测预警指标和阈值,完善异常信号触发核实标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自动捕获不同类型传染病疫情异常信号。构建算法模型和知识图谱组成的多类别、多场景模型库,科学预测疫情趋势,提升智能辅助决策能力。开发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临床非常见传染病、低流行传染病等的临床辅助决策工具,提高早期识别能力。

加快推进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的部署应用,2025年年底前,实现区域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已接入云HIS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成部署应用率达100%;2026年年底前,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85%以上。学校、幼儿园、民政服务机构接入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的比例达到85%以上。推进部门间传染病及风险因素监测相关信息通过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实现共享交换。2025年年底前,实现省统筹区域平台与国家数据集成服务平台和前置软件对接。

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创新试点,探索开展医疗机构传染病风险评估机制,2025年,在省属医疗机构和具备条件的市属医疗机构开展试点。2026年,在全部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面铺开。

整合优化疾控机构内部资源,推动在省、市和有条件的县级疾控机构开展监测预警专业机构建设,实行专职人员与相关专业骨干兼职人员联动配合、综合监测研判与专病重点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做好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方案制定、监测信息采集、预警信息调查核实、风险评估、研判预警、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等工作。实施监测预警实用知识与技能培训计划,分类开展医疗机构、学校、民政服务机构、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等重

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建设常见传染病快筛实验室

在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方面,我省将推动省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迁址新建及功能提升。省和市级疾控机构具备高通量多病原联合检测、宏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新发突发传染病检测能力和试剂储备。市、县级疾控机构建设传染病多病原检测平台,具备病原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快筛快检能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具备常见传染病实验室诊断能力。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常见传染病快筛实验室。省疾控中心加强省公共卫生实验室质控中心建设,分批次开展全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质控,3年内实现室间质控全覆盖。

省疾控中心将牵头建设新发突发传染病检测平台和全省人间传染的菌(毒)种保藏库,在致病菌识别网基础上升级建设病原识别网,为各级各类机构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共享实验室试点,完善“采、送、检、报”流程,提高传染病病原学诊断效率。深化疾控机构与动物疫控机构在人兽共患病领域的实验室合作。省疾控中心和口岸城市疾控机构与海关建立标本检测、复核等实验室联动协调机制。

完善并推行发热等疑似传染病患者流行病学史问询和电子病历结构化。严格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首诊负责制,强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职责,健全优化不明原因疾病、聚集性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预警机制。2027年年底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85%以上。开展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和发热门诊(诊室)就诊量、重点传染病在院患者数及重症、死亡病例情况监测。

强化传染病多渠道监测

我省还将强化传染病多渠道监测。优化传染病哨点设置,重点强化哨点医院、监测站点和网络实验室3张主动监测预警网络,2026年年底前,建立起覆盖省、市、县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哨点医院监测网络,逐步健全完善哨点医院监测与医疗机构全量监测相结合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与腹泻、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出疹和脑炎脑膜炎等症候群监测网络。开展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和重要病原变异等监测,及时掌握症候群流行特点、就诊患者临床症状特点、病原谱构成及变化趋势。

优化完善省级病媒生物监测站点网络,采取固定站点和移动站点相结合方式,开展病媒生物生态学、入侵病媒生物、病媒生物抗药等风险因素监测。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海关等部门开展病媒生物、外环境等传染病风险因素监测。依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开展市场水产品、肉类加工制品等食品致病微生物监测。2025年年底前,选取4个市在城市生活污水中开展病原监测。开展病媒生物生态学、抗药性及病原携带等风险因素监测。开展炭疽、布病、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有关宿主动物和疾病监测。

加强宿主动物与动物源性传染病风险监测。优化鼠传重点疾病监测,加强人感染禽流感监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应覆盖候鸟的主要迁徙通道、越冬地、停歇地以及与人类活动密切接触的区域。规范动物致伤人群监测,探索开展流浪犬等流浪动物监测,评估动物源性传染病风险。农业农村(畜牧兽医)部门开展动物源性传染病监测,生态环境、气象等部门开展环境、气象等风险因素监测。

加强重点场所与行业协同风险监测。发挥信息化优势,加强重点场所监测,2025年年底前,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感染监测;在学校、幼儿园开展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和疑似传染病症状等健康监测和聚集性疫情监测;在民政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监测和聚集性疫情监测。2027年年底前,探索开展针对重点传染病的市售药品、自检试剂和自主检测服务等监测。根据需要,相关行业部门组织开展本行业高风险从业人员、公共服务人员健康监测等工作。各级疾控机构定期开展汇总分析和信息共享。

记者:苏珊 编辑:郑楚翘 校对:李莉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