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选种、智能水肥灌溉、无人机驰骋 新疆科技企业绘制春耕数字图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15:51 1

摘要:这两天,阿克苏地区的农田正春耕,农业技术人员电脑上,显示着这样的计划:4月7日至4月21日犁地、4月8日至4月22日对角耙地、4月9日至4月23日喷施封闭药……

4月9日,在新疆优联云农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段烘超(左)和工作人员沟通智慧农业设备如何优化升级。 (全媒体记者唐红梅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唐红梅)春为岁首,农为行先。

这两天,阿克苏地区的农田正春耕,农业技术人员电脑上,显示着这样的计划:4月7日至4月21日犁地、4月8日至4月22日对角耙地、4月9日至4月23日喷施封闭药……

这份春耕计划是新疆绿洲驼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种植基地制定的,在企业的线上“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涉及土地管理、种植管理、农产品交易等全产业链,并运用前沿技术,让农业变得更加科学和简单。

今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利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和撂荒地复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

连日来,记者走进企业,见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融入更多智慧化管理手段,并通过引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智能选种、育秧、种植、监测等全流程技术辅助的生动实践。以智慧农业新模式为引领,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充满科技魅力的“科技春耕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活力的澎湃动力。

向良种要产量

精耕细作,良种是关键。

小小的一粒种子,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

阿克苏地区的那片农田在做好物资储备、犁地等工作准备后,绿洲驼铃农业给出了种植食葵的建议。

“这个食葵种子是我们经过一年市场调研后给出的方案。”绿洲驼铃农业董事长赵扬帆说,企业基于“AI农场”数据收集,结合去年市场采购需求和价格分析,在为农户给出种植建议后,还将通过农业智能系统,结合当地日照、温度、土壤环境等情况,全程指导农民种植。

在为农田制定的种植方案中,包括食葵种子的品种、具体种植时间、种植期间施肥时间、浇水时间等详细的计划,等到食葵收获、销售订单匹配等环节,绿洲驼铃农业的“AI农场”都会全程参与其中,保障农民的收益。

“优质种子就是农民丰收的底气。”赵扬帆说,以前农户为了买到好种子可谓跑断腿,现在优质种子不仅能送到田间地头,还能享受技术员的现场指导服务,企业帮助农户集采的优质种子已配送到他们手中。

当前,新疆绿洲驼铃已通过数字农业发展,在南北疆协助农户种植管理棉花、玉米、小麦、番茄、辣椒等多种农产品,覆盖规模达到全疆13个地州超过500万亩田地。

“我们还会根据农田的特色和农户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农产品套种等建议。”赵扬帆说,比如在棉花中套种孜然,该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增加一份收益,这是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优选模式。

作为一家聚焦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企业,新疆绿洲驼铃依托农业创新科技和传统种植体系的“双轮驱动”,自主研发了多个助农的智慧平台,可以实现大田精准种植、精细化管理、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等,实现田间到客户仓的一站式全闭环供应链服务。

“传统的种植过程中,大家更多是凭借经验,有了‘AI农场’之后,相当于把大量的线下经验转移到了线上形成决策辅助。”赵扬帆说,让经验决策进入到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可以有效帮助农户降本增收。

向良法要效益

播下良种,良法也得跟上。

良法,既包括先进种植技术的普及,也涵盖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自动化联动式灌溉技术的应用趋于成熟。

4月9日,走进位于新疆软件园的启迪之星(新疆)科技企业孵化器内,新疆优联云农科技有限公司也正在忙碌着和地州的农业基地对接。

在企业展示区有一个大型模型,展示着农业灌溉和施肥的场景,这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包括电动球阀、土壤含水量(率)传感器、水肥一体机等装置。

新疆优联云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段烘超介绍,这套装置取代了人工监测施肥、灌溉的开关时间,把田间的用水量、用肥量等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在智能平台设置,农民只需操作手机,就能够控制浇水阀门的大小,一块地浇水完成后,可自动对下一块地进行灌溉。

目前,该公司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方案已在新疆各地州推广,运用于新疆棉花、玉米、葡萄、核桃等作物的种植和生产。

“针对铺设了‘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农田,农户通过对不同的地块设定好数据远程灌溉,不仅能节省劳动力、节水节肥,还可以调整水肥灌溉均匀度,达到增产的目的。”段烘超说,今年,企业通过人工智能的介入和数据累计,推进土壤模型、水肥模型和作物模型的研究,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农业灌溉更加精确,节水节肥更加高效。

段烘超说,经过人工智能的精确算法,通过这套灌溉系统的应用,可以大约节省水肥成本10%至15%,也能减少人员的劳动强度,指导农民更加精细化地种植。目前,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及相关设备已在新疆服务数十万亩农田。

作为已经发展了30多年的本土企业,新疆熙菱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自治区培育起来的“中国大数据50强”企业。

熙菱信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心总经理曾炜说,该公司将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投入到新疆特色智慧农业当中。比如提供土壤、光照等监测的大数据,在仓储、运输、冷链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形成质量管理体系,让新疆更多优质农副产品走向全国。

向良机要保障

不见农机手,只见“铁牛”跑。

作为春耕生产的主力军,农机为农作物的播种等过程提供了必要保障。

在南北疆农田忙碌耕地的过程中,乌鲁木齐的农牧机械也陆续去往农田参与,一些智能农机成了田野里的“主角”。

“智慧农机参与播种、开沟、覆膜等各种作业,省时省力省成本。”参与春耕作业的一家农机公司负责人黄超说,在使用农机设备时,技术人员也会全程陪同,现场指导,效率也提升了不少。

在位于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的新疆牧神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总装车间里,农牧业所需的整地机、播种机、收获机等设备排列得整整齐齐,有些已经下地作业。

新疆牧神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项目主管付晓丽介绍,在提高作业效率方面,今年企业还将持续开展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力争在设备故障预警、远程运维等方面都能实现智能化,并将研发新能源农牧机械设备,让更多智能农牧机械服务“三农”。

铁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国产番茄收获机、青贮机、采棉机等在农业生产当中也得到了大量运用。去年,企业研发生产的番茄收获机,加装了北斗导航等智能化设备,采收数据可以上传到云端,农户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查看到采收的面积、轨迹等信息。

作为乌鲁木齐的科技企业聚集区,经开区(头屯河区)已组建自治区级及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7个,近三年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17家,累计推荐自治区农业类科技计划项目19个,多家涉农企业与国内高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经开区(头屯河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希涛介绍,经开区(头屯河区)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举措,持续培养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今年,经开区(头屯河区)还将持续对科技型农业企业进行培育,挖掘企业申报高企的潜力,并通过加强技术合同等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宣贯培训力度,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落实。同时,还将常态化开展专项培训,宣传各级科技创新惠企政策,助推涉农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新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