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特朗普第一次发动贸易战时,为了规避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全球各家公司纷纷悄然调整产能布局。而4月2日特朗普的“解放日”关税行动让这一策略已无用武之地。
大家好,今天头条推送是个广告。公众号流量收入只有可怜的每月几百元,而我是全职写作,必须通过接广告才能补充一点收入,敬请谅解。
本文转自国际著名媒体彭博社:
在特朗普第一次发动贸易战时,为了规避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全球各家公司纷纷悄然调整产能布局。而4月2日特朗普的“解放日”关税行动让这一策略已无用武之地。
特朗普周三宣布对一批已成为关键替代产能中心的国家加征最高税率。作为苹果和耐克等公司的主要生产基地,越南关税被加征至46%。柬埔寨的关税税率提高到49%,Abercrombie Fitch Co.约五分之一的商品在该国生产。印尼则面临32%的关税,日本松下等企业在当地设有生产线。
本轮新关税的力度和覆盖面表明,特朗普及其顾问显然从2018至2019年关税战吸取了教训。那一轮关税既未能撼动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也未能解决美国创纪录的1.2万亿美元商品贸易逆差。企业只是将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而非回流至美国本土;与此同时,中国工厂开始将低价值、免关税的小包裹直接寄送给美国消费者。
这一次,白宫决意切断企业的“逃生通道”。这预示着金融市场、全球贸易体系乃至更广泛经济领域将面临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冲击。
汇丰控股首席亚洲经济学家Frederic Neumann表示:“商品是跨国流通的,它们会多次穿越边境,因此想要通过关税精准打击某一个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一定会造成附带损害,波及全球其他生产者。”
穆迪分析的供应链行业负责人Andrei Quinn-Barabanov表示,鉴于当前供应链的高度一体化,企业在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很可能会面临多重关税。
他说:“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企业会在多大程度上因关税而遭遇意想不到的隐性成本上涨。这些供应链中的额外成本会引发链式反应。”
越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根据fDi Markets的数据,自2019年以来,鸿海精密和歌尔股份(这两家是苹果、微软和三星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已带动超过14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这个东南亚国家。
越南已成为苹果全球第四大供应基地,进一步吸引了其他跨国公司在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以韩国第二大财团SK集团为例,该公司计划未来几年在越南建设三座液化天然气发电项目,而这只是众多扩张计划的冰山一角而已。
越南美国商会今年早些时候对其成员企业(包括Alphabet、英特尔和耐克)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至少九成企业担心关税会扰乱其运营,三分之二的制造商预计,若加征关税将不得不裁员。
在特朗普宣布关税前,越南曾展开一场“魅力攻势”以争取美方支持。该国贸易部长上月访问华盛顿,并计划下周派副总理及企业高管前往美国。根据越南政府官网发布的声明,河内方面已请求与美方展开对话,希望安排越南工贸部长阮鸿延与美国贸易代表Jamieson Greer“尽快”通话。
供应链也与越南、柬埔寨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命运密不可分,这些国家此前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相对较低。由于亚洲对美存在巨额贸易顺差,该地区在新的贸易格局下所受冲击最为严重。
对于在受关税影响的国家运营的企业,成本增加幅度取决于产品的最终流向。例如,依据越南工贸部的数据,苹果供应商鸿海(富士康)利用了越南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该公司从越南对欧盟的出口已增至约2000亿美元。
鉴于美国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关税现已超过60%,越南及其他国家在制造业方面仍可能相较中国保有一定优势。
Lowy Institute首席经济学家Roland Rajah表示,这些关税对所有企业来说总体上都是不利的。“它们的腾挪空间非常有限,因为这些措施几乎是同时打击了所有替代供应方,尤其是在电子产品领域”。
甚至一些中国公司也在将生产转移出本土。自2017年以来,尽管中国在美国进口商品中的占比下降,但其在全球出口总额中的份额实际上上升了,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也提高到约三分之一。柬埔寨如今超过一半的工厂为中资公司所有。
最新一轮关税将令中国企业再次陷入困境。
上海一家医疗设备制造商的销售经理庞玲(音译)原计划在墨西哥建厂,过去几个月转而考虑哥斯达黎加。但随着后者也被加征10%的关税,该计划不得不重新评估。
庞玲表示,接连不断的关税消息让他们的海外建厂计划陷入极大不确定,她感到非常焦虑,因为美国客户已警告称,从明年起只会采购来自中国境外的产品。
特朗普的目标或许是将制造业岗位带回美国,但企业是否会做出相应投资则不得而知。与此同时,不确定性持续存在,而这本身就将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成本。
对外关系委员会贸易政策研究员Inu Manak表示,“我预计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都会尝试跟美国谈判以争取减免关税,但与此同时,企业将不得不就如何应对价格上涨做出抉择。这些新关税,以及其可能被无限期调整的可能性,意味着未来数月乃至数年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不确定性”。
来源:朝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