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屋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南部,地处黔西市、织金县、清镇市三地交界的乌江源百里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素有“鸡鸣三县”之称。全村坐落于六冲河、鸭甸河、鸭池河三水交汇的河谷地带,海拔950米至1360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水风光秀美,民族风情
化屋景区春日风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摄
化屋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南部,地处黔西市、织金县、清镇市三地交界的乌江源百里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素有“鸡鸣三县”之称。全村坐落于六冲河、鸭甸河、鸭池河三水交汇的河谷地带,海拔950米至1360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水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化屋村下辖黔织、岔河、自由三个村民组。2023年底,全村285户1169人,其中苗族1099人,占比94%,是贵州省中西部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聚居村落。
化屋景区游人如织,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史开心 摄
“化屋”为简化称谓,全称为“化屋基”。隋唐时期,因笋子岩形似箭筒,昆明夷(彝)闽支卢鹿部“战洞部落”在化屋沿河一带设置为“箭筒屯”,清乾隆九年修《黔西州志·地理志》记载:“箭筒屯在城南三十里,下临大河,顶有泉,冬夏不竭。”隋唐至清初吴三桂平水西时近一千一百年期间,化屋一带为彝族居住。彝语称化屋一带为“法呕启”(彝文),意为“岩脚下的寨”。“法呕启”一词在民族交往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与黔西本地汉语方言语音相近的“化屋基”。“化屋基”这一地名逐渐在黔西、平远(织金)、大定(大方)、清镇等地传播。如今,“化屋基”这一地名普遍理解为“悬崖下的苗寨”,并简称为“化屋”。
航拍化屋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摄
↓点击进入“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展示平台——化屋村↓
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毅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