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低空“横穿马路”,美专家逐帧分析,美媒:看到了双座和涂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6:11 3

摘要:作为全球首个六代机项目,从模糊的卫星图到近距离实拍视频,歼-36的每一次亮相都像在玩“技术躲猫猫”,既吊足了外界胃口,又让分析人士绞尽脑汁。

4月7日,被外媒称为“空中巨无霸”的歼-36战机在成都某高速公路上演了一出“低空过马路”的戏码,瞬间成为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焦点。

作为全球首个六代机项目,从模糊的卫星图到近距离实拍视频,歼-36的每一次亮相都像在玩“技术躲猫猫”,既吊足了外界胃口,又让分析人士绞尽脑汁。

而这次低空飞行的“意外曝光”,不仅让它的设计细节一览无余,还意外引发了一场关于“未来空战怎么打”的大讨论。

全球各国在六代机的研发竞赛早已不是秘密。美国NGAD项目号称要打造“空中变形金刚”,欧洲“未来空战系统”拉上多国搞拼团研发,而中国的歼-36和另一款神秘机型则选择“单飞”。

最近歼-36的频繁试飞,不仅让外界看到中国航空工业的“肌肉”,也让人意识到,未来的天空,可能真要变天了。

歼-36最引人注目的设计,莫过于它的座舱布局。美媒通过视频分析称,歼-36极可能采用了并列双座设计,两名飞行员并排而坐,而非传统的前后布局。

这种设计看似复古,毕竟冷战时期的F-111也这么干过,但实则暗藏玄机。很显然,在现代战争之下,未来的空战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飞行员与AI系统、无人机编队实时协同。

因此两名飞行员肩并肩,一个负责操控飞行,一个专注指挥无人僚机或处理海量数据,效率直接拉满。

为什么非要“肩并肩”?传统前后座舱的分工模式,更像是“司机和后排乘客”,沟通全靠喊;而并列双座则像“车内副驾驶帮忙导航”,交流效率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尤其在复杂战场环境下,飞行员需要同时处理雷达预警、电子对抗、无人机指挥等多线程任务,两人协作能大幅减少误判概率。

举个例子,当歼-36需要指挥无人机群执行突袭时,一名飞行员专注飞行规避,另一名则通过数据链实时调整无人机攻击路径,这种分工但不分心的模式,堪称未来空战的最优解。

除了“双人组队”模式,歼-36的外形也成了热议话题。视频中,其机身表面分布着大片浅色区域,被猜测为镜面隐形涂层。这种涂层可不是为了闪瞎对手,而是通过反射红外信号降低被探测概率。

对于现代空战来说,隐形战机最怕的不是雷达,而是红外追踪系统。美军F-22和F-35也曾测试类似技术,但歼-36直接将其搬到试飞阶段,说明中国在隐形技术的实战化应用上,步子迈得比外界想象中更快。

镜面涂层的核心逻辑是“以毒攻毒”,既然隐形战机的红外信号容易被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捕捉,那就用涂层将热量反射或散射到其他方向。这类似于给飞机贴了一层防晒膜,只不过防的不是紫外线,而是敌方探测器的雷达。

不过,这种技术也有难点,由于发动机喷口附近温度极高,因此涂层需要耐高温。再加上战机长期暴露在复杂气象环境中,更需要抗腐蚀,还要保持轻量化

歼-36能将其应用到试飞中,说明中国在材料科学上的突破,可能比外界预估的更激进。

如果说双座设计和隐形涂层是“面子”,那么歼-36的“里子”更值得说道。

视频中清晰可见,这架战机的三个起落架均配备双轮结构,而传统重型战机如歼-20或F-22,起落架只用单轮。

按美媒的算法,双轮设计意味着歼-36的起飞重量可能远超35吨,甚至逼近40吨大关。这体重放在战斗机界,妥妥是重量级选手。

双轮起落架可不是简单的多加一个轮子,要知道战机着陆时冲击力极大,双轮结构能分散压力,避免跑道被砸坑。重型战机需要更稳定的支撑,尤其是在野战机场或受损跑道上起降时,双轮设计能降低“翻车”风险。

不过,这也对材料强度提出更高要求,歼-36的起落架或许用上了新型钛合金或复合材料,才能在减重的同时扛住几十吨的冲击。

但“胖”不代表笨,歼-36采用罕见的三发引擎布局,背部进气口搭配DSI无附面层隔道设计,既保证了高空高速性能,又兼顾低空飞行的灵活性。

更夸张的是,它还能在超低空以30米高度、低速平稳进场,用台军空军前副司令的话说,入场如此从容不迫,升力系数很好!

显然,强劲的动力系统和先进的气动设计,让这架空中卡车既能完成复杂的任务,又能十分灵活。

作为目前信息较多的六代机,歼-36也并不是没有遭受过质疑,有不少人都认为现代战斗机普遍采用双发设计,三发布局听起来像是“动力过剩”。

但结合歼-36的定位,这一选择可能暗含深意。对于六代机来说,三台发动机能提供冗余动力,即使一台故障,仍可维持超音速巡航。

况且未来六代机可能配备如激光武器或更强雷达等高能耗设备,三发布局能确保电力供应。再不济多发动机还能优化燃油效率,通过灵活调节推力分配,延长航程。

六代机之争

歼-36的曝光,也让外界重新审视六代机的定义。传统空战讲究空中拼刺刀近距离格斗,但六代机的逻辑完全不同,超远程打击、高速巡航、多域协同才是核心。

歼-36的庞大机身看似不利于机动,实则暗合这一趋势,它不需要和敌机绕圈,而是凭借隐身能力和远程导弹,在对手发现前完成一击必杀。

因此未来的六代机的战场更像是刺客对决,谁先暴露位置,谁就处于劣势很难翻身。歼-36的镜面涂层、无尾翼设计和超低可探测性,让它能在敌方雷达上隐身。

而搭配的远程导弹射程可能超过300公里,足以在敌方防空圈外发起攻击。

这种理念转变,直接体现在各国六代机方案中。美军规划的NGAD同样强调“高速+隐身”,但歼-36已从PPT走进试飞场,甚至开始测试多频段隐形技术。难怪美媒酸溜溜地评价歼-36是迄今为止最好的。

美国六代机项目目前仍处于概念阶段,频繁更改设计指标,从有人机转向可选有人驾驶,而歼-36的工程验证机已开始密集试飞。

这种差距背后,是中国在风洞群、飞控软件和供应链整合上的厚积薄发。

当然,歼-36距离正式服役还有一段路要走,或许用不了几年,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歼-36带着无人机群,以“贴地飞行”的姿态掠过战场,而对手的雷达屏幕上,却是一片寂静。

歼-36低空“横穿马路” 美媒激动了 看到了双座和涂层 映象网2025-04-10

台媒热议歼-36超低空试飞,张延廷赞其性能优越升力系数强 凤凰网视频2025-04-09

来源:初八没烦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