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0年前,一次宅基地和宅基地附着物划分模糊不清,让原本和睦相邻的两个家庭陷入了老死不相往来、无休无止的争吵,几平方米的争议之地被不断放大,双方矛盾和心里的怨气也彼此越来越重。
27年前,邻居两家因为土地梗界和附着物权属纠纷,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甚至曾引发过几次肢体冲突。
30年前,一对亲兄弟因土地隔界纷争,在漫长的30年里不罢不休演绎着一出恩怨情仇,这30年里,两家人小则争执不断、大则大打出手。
40年前,一次宅基地和宅基地附着物划分模糊不清,让原本和睦相邻的两个家庭陷入了老死不相往来、无休无止的争吵,几平方米的争议之地被不断放大,双方矛盾和心里的怨气也彼此越来越重。
数十年期间,临沧市云县茶房乡的这3起纠纷双方当事人都多次对簿公堂、剑拔弩张,却未能从根本上抚平他们心中的愤懑,矛盾依旧如荆棘般横亘在9个家庭20多人之间。
直到2025年,茶房乡综治中心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政法委对规范化建设的部署要求,通过制度完善执行、资源力量下沉、信息系统运用等一系列措施,针对这3起“跨世纪”纠纷,组织开展了13轮次的释法说理、情绪疏导、民生帮扶,在综治中心牵头协调下,公安、司法、法院、民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国土资源和心理健康协会、乡政府法律顾问等10余个单位、组织齐上阵。最终3起纠纷先后得到了实质性成功化解,不仅是纠纷的当事人及家属,连他们所在的村寨老百姓都拍手称赞。
“以后有纠纷,咱们就找综治中心” “我们都信得过综治中心”,几位在茶房乡综治中心调解现场旁观的群众不由自主地说,那时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满意的笑容。
让制度“实”起来,群众只需跑一地
制度建设是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临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实地调研,直接参与到各级综治中心运行机制的健全完善工作中,紧盯“最多跑一地”工作目标,明确了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统、汇、研、调、分、督”六大机制,即力量统筹、情况汇总、研判分析、纠纷调处、分流交办、督促指导机制,为规范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和制度机制保障。
“有的综治中心只管坐在受理窗口,等着群众上门来找我们;有的综治中心设置不规范,群众之间发生矛盾纠纷,一会儿去县信访局、一会儿去派出所,多头跑,多头掌握的情况不统一,在规范化建设之前,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凤庆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普丽美谈到,“现在我们把六大机制规范起来之后,一方面规范登记调处群众现场来访的矛盾纠纷,另一方面我们定期收集各方掌握的矛盾纠纷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更综合、更全面掌握矛盾纠纷情况,并精准分流交办、跟踪督促,综治中心的实战化作用得到了很大提升”。
村级综治中心筑牢“前哨点”,组织带领自然村长等力量排查矛盾纠纷和重点对象,并及时调处稳控,及时上报情况,做到“小事不出村”。乡级综治中心稳住“主战场”,统筹整合基层一线力量,组织调处化解村级上报的矛盾纠纷和站所、中心排查发现的未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大事不出乡”。县级综治中心建强“主力军”,重在现场受理诉求调解纠纷,限时处置乡级上报问题,统筹行业部门、专班力量化解复杂矛盾,做到“矛盾不上交”。市级综治中心当好“指挥官”,全量收集矛盾隐患,研判分析工作动态,采取分流交办、集中攻坚、领导包案等方式妥善化解处置涉稳风险和重大突出矛盾纠纷,做到“风险不外溢”。四级综治中心自下而上筑牢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排查调处的堤坝。
同时,市、县两级党委社工部、党委网信办、民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林业草原等单位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以轮驻方式参与同级综治中心工作。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定期收集下级综治中心、各相关单位报送的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情况,进行研判分析,研究源头预防、综合治理机制,在2个工作日内发出《交办单》进行分流交办,由对应行业领域牵头单位调处处置,并对部门受理、回告群众等进行跟踪督促。通过六大机制的健全执行,群众遇到矛盾纠纷,只需跑一地,矛盾纠纷情况由综治中心全流程跟踪督促协调办理,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让干部“跑”起来,群众自发齐参与
临沧多为山区,地广人稀的特点较为突出,并且农村人口占比高,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债务纠纷大多都不愿和别人说。如果综治中心不能坚持专群结合,统筹发动各支力量下沉到群众当中,很多矛盾纠纷都难以及时发现、及时调处。
“我们在综治中心的调配下,长期住在自然村寨里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和群众打成一片,只有紧密和群众站在一起,很多矛盾纠纷、治安风险隐患才能第一时间发现,由我们第一时间报综治中心及时妥善处理”,这是市委办公室的杨国荣同志在讲述她下派到临翔区凤翔街道中山村担任自然村长、总网格长后的工作体会。
为打通综治中心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全市选派了2461名干部到农村基层一线担任自然村长、总网格长,由乡、村两级综治中心统筹指挥调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以自然村片区和网格为单位,每月全覆盖排查矛盾纠纷、每季度全覆盖遍访片区农户,通过排查走访,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发现纠纷隐患,在群众家门口协调解决问题,用服务落实管理,化被动应对为主动治理。全市“自然村长”累计发现并向综治中心上报矛盾纠纷3177件、参与成功化解处置2865件。
不仅让干部担任自然村长下沉一线工作,各级综治中心还把组织发动群防群治作为重要职责任务。在综治中心的统筹调度下,既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各地不同特色的“布朗哨兵”“巧舌妇”“茶山卫士”“车轮流动网格”“置客老总”等群防群治力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市争先组建成立。
“布朗哨兵”紧盯“哨”字,犹如敏锐的鹰眼,时刻关注着矛盾隐患,将问题化解于萌芽。“巧舌妇”发挥妇女能言善辩的优势,在矛盾纠纷化解与政策法律宣传中,以温情话语和智慧沟通,事半功倍。“茶山卫士”全力守护茶山秩序,预防排查化解茶地茶叶纠纷,为“冰岛茶”筑牢安全防线。“两江巡哨”针对澜沧江、小黑江沿岸交通不便、问题难发现的状况,有效打击非法网箱养鱼、滥捕乱采等违法行为。“乡贤人才”凭借在群众中的威望和丰富经验,成为调解矛盾纠纷的行家里手。“置客老总”源于少数民族村寨热情好客的风俗,把“置客老总”队伍发动起来遏制酒后闹事等不良现象。“红袖标”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吸纳各方群众,参与公安保安巡逻,为基层治理增添温暖亮色。
让信息“联”起来,群众一地不用跑
“无讼临沧”进中心,“智化便民”助调解。针对农村地区山高路远和群众不愿意到现场寻求调解的实际情况,全市综治中心推广使用“无讼临沧”系统,群众遇到矛盾纠纷只需扫一个码,系统平台及时指派人民调解员、心理健康辅导员、信访矛盾受理员、法律法规讲解员等工作力量、专业调解委员会或个人调解工作室接入调解,打造了方便群众,“捧在手上”就可以调解纠纷的系统;通过规范有序调度,让有限的工作人员力量高效、有序盘活起来,打造了管用好用,“带在身边”就可以开展工作的系统。
“我要报警,他打电话警告我,我和他的工程款问题得不到处理,他就要来凤庆报复我们家”,一天,凤庆县洛党派出所接到了这样一次报警,工作人员立即询问了具体情况并及时安抚当事人,同时向洛党镇综治中心报告。原来,是一位当地老百姓和远在重庆的工程老板,因为工程款问题,在电话里吵了起来,一方在忙着收瓜果准备拉运上市交易,另一方在外地工地组织施工,双方都没空聚到一起好好谈,只能通过打电话,越说越气愤。洛党镇综治中心接报后,立即向他们介绍了扫码使用“无讼临沧”系统,经过远程在线的多方调解,当事人和调解员三方“不见面”就完成了调解,还在线签署了调解协议,由凤庆县法院向他们的手机里推送了司法确认文件,这下他俩都安心了。报警人在综治中心回访时激动地说:“感谢你们,让我们一个地方都没有跑就处理好了这次纠纷。”
综治中心推广使用的“无讼临沧”系统,集“咨询、查询、调解、诉讼”四大服务功能于一体,通过规范线上事项申请提交、线上调解室远程调解、协议书网上会签、司法确认推送以及调解不成网上立案的便捷流程,推动司法资源向乡镇、村(社区)下沉,凝聚各方合力,该系统受理的矛盾纠纷从反馈诉求到“案结事了”平均只用3天。
文稿来源:临沧市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李亚阳
来源:云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