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0岁大妈跨国追凶3年,终于抓到了藏在美国的网络杀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16:33 3

摘要:2008年3月的一个清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警局的威廉・海德警探,盯着办公桌上那封来自英国的挂号信陷入沉思。信封上的邮戳显示寄自威尔特郡一个小村庄,寄信人是60岁的英国大妈西莉亚・布莱(Celia Blay),而信中内容却像一颗炸弹,炸开了一桩横跨三大洲的网

2008年3月的一个清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警局的威廉・海德警探,盯着办公桌上那封来自英国的挂号信陷入沉思。信封上的邮戳显示寄自威尔特郡一个小村庄,寄信人是60岁的英国大妈西莉亚・布莱(Celia Blay),而信中内容却像一颗炸弹,炸开了一桩横跨三大洲的网络犯罪—— 一个网名为 “Li Dao” 的神秘人,正藏在屏幕背后,用甜言蜜语诱导年轻人走向死亡!

西莉亚

1、

时间回到2006年夏天。英国的夜空格外宁静,退休教师西莉亚坐在电脑前,屏幕的微光映照着她略显疲惫的脸庞。

她本是个科技恐惧者,电脑对她来说,曾是个陌生的玩意儿。但年迈父母的相继离世,让她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中,网络成了她逃避痛苦的港湾。

她喜欢在历史论坛里穿梭,寻找那些古老岁月里的故事,以此来填补内心空缺。

这一天,西莉亚在浏览一个网友的个人资料时,发现对方来自一个名为 “另类自杀” 的小组。这个奇怪的名字瞬间吸引了她的注意,她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论坛,好奇心驱使她将鼠标悬停在链接上,犹豫片刻后,还是点击了进去。

刚进入论坛,西莉亚就被一种压抑的氛围笼罩。这里的网友们,大多都被极度悲伤和自杀念头缠绕。有人在倾诉生活的绝望,有人在寻求结束生命的方法。

西莉亚感同身受,父母的离去也曾让她陷入低谷,她深知那种痛苦的滋味。她开始在论坛里回复一些帖子,想给那些绝望的人带去一丝温暖和希望。

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西莉亚结识了17岁的安娜。安娜来自中美洲,曾遭侵犯,内心痛苦,一心求死。

西莉亚心疼这个年轻女孩,她经常给安娜发信息,鼓励她要坚强,告诉她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生活还有美好的一面。

然而,一个自称李道(Li Dao)的20多岁美籍华裔女性的出现,打破了西莉亚与安娜平静的交流。

李道在论坛上表现出一副关心他人的样子,她的话语充满了 “同情” 和 “理解”,但她给安娜的建议却令人毛骨悚然。

她详细地向安娜描述上吊自杀的步骤,还建议安娜提前购买所需用品。她甚至提议和安娜一起结束生命,说有人陪伴会减少恐惧,她们可以通过网络摄像头,在各自的家中同时上吊。

西莉亚看到李道发给安娜的这些信息,心中充满愤怒和担忧。她无法理解,一个成年人为何要去诱导一个脆弱的青少年走向死亡。

她立刻回复安娜,告诉她李道的建议是荒谬的,她和安娜住在不同的国家,李道根本不可能真的去和她一起上吊。

西莉亚努力说服安娜不要赴这个危险的约定,她告诉安娜,生命远比任何承诺都重要。

在西莉亚的努力劝说下,安娜暂时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但西莉亚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她开始深入调查李道,发现李道在论坛上的帖子并不多,但每一个都暗藏玄机。她对有自杀倾向的人不是给予帮助,而是不断鼓励他们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她的言辞中,总是强调上吊自杀的 “快速” 和 “无痛”,仿佛这是一种解脱良方。

西莉亚

西莉亚还发现,李道经常和其他网友私人对话,而那些和她成为好友的网名,很多都在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让西莉亚更加确信,李道背后一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她决定要深挖这个人的神秘面纱,阻止更多的悲剧发生。

西莉亚发现,在自杀小组的主论坛里,李道的公开帖子并不多。仅有的几个帖子里,她显得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对其他成员很亲热,经常用很亲切的称呼。

同时,她对网友正确的建议不满。比如,有人建议有自杀倾向的人应该通过药物治疗,而不是选择死亡。李道留言却表示反对。

还有一条评论显示,她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她告诉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死后可以得到永生。

西莉亚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与她自称虔诚基督徒的身份相悖。

除了这些零星的公开回复,李道更多在私下活动。

2、

2006年3月,一个名叫“Half Jacket”的人发帖求助:“请有人帮我死,快速无痛,我愿意做任何事。” 李道回了一句“检查你的邮件”。

7月,网名Jim的人说计划上吊,询问方法,李道再次回复“检查你的电子邮件”。

西莉亚觉得自己缺少互联网经验,可能漏看了什么。于是她让儿子保罗帮忙,深挖掘李道在论坛里的痕迹。

他们发现,李道已和数十名网友进行了私下对话,而最让西莉亚不安的是,一些用户和她成为好友后,就彻底消失了。

2006年初,22岁的克罗地亚研究员尼古拉·特里富诺维奇(Nikola Trifunovic)来到论坛,发帖说自己想自杀。

两小时内,李道回复让他查看私信邮件。她告诉尼古拉,自己十多年来饱受抑郁和躁郁症折磨,治疗、药物、宗教都没能改善,她说:“我累了,不想再假装一切正常”。

接下来六个月,两人频繁交谈,尼古拉觉得终于有人理解自己l。但李道透露自己计划上吊,还怂恿他一起:“这是最快最简单的方法。”

她还提供了详细步骤和方法,建议组成“自杀同盟”。但尼古拉每次都因为害怕而退缩了。李道则反复用“上帝和天堂真实存在”劝说他。

2006年9月,李道突然停止公开发帖,论坛里的担心她是不是自杀了。尼古拉回复说,李道还活着,因为他们两个约定好了,等准备好之后,一起赴死。

结果第二天,尼古拉受到一封自称李道母亲的邮件:“今早6点40分,我们在地下室发现她的尸体。”

尼古拉崩溃了,更坚定了自杀念头。两个月后,尼古拉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再次登录论坛,准备发文告别。

结果发现,李道还在论坛里与其他人发消息。尼古拉这才意识到被骗了,他愤怒发帖:“这不是李道,她根本不存在,是个变TAI!”

而其他网友也发现,李道总是劝被别人上吊,还提议互相开摄像头一起执行,有人想打电话给她,但她却总找借口推脱。

西莉亚

西莉亚开始调查李道的私人信息,此时论坛上其他人也察觉异样。她很快收到线报:李道正在用新用户名“猎鹰女孩”。

西莉亚搜索后发现,猎鹰女孩的回复风格和李道如出一辙。当有网友说想结束生命,她就留言“检查你的电子邮件”。

西莉亚决心阻止李道继续作恶,她联系曾与李道交流过的人,其中不乏小学生和12岁女孩。西莉亚请求他们允许查看聊天记录,承诺对身份保密,有30多人同意了。

整理好这些聊天记录后,西莉亚带着证据到梅登布拉德利警察局。她找到负责网络犯罪的警官,详细说明:“有人在诱导他人自杀。”

但警官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网络喷子故意刺激他人。西莉亚的担心完全没有引起重视。她离开的时候,一名警官还对她说:“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就看看其他论坛吧。”

纳迪亚

3、

2008年3月,加拿大渥太华的冬天格外寒冷,大雪纷纷扬扬。卡尔顿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在严寒中忙碌着自己的学业,然而,18岁的大一学生纳迪亚·卡乔吉(Nadia Kajouji)却悄然失踪了。

那天,纳迪亚的室友像往常一样回到宿舍,却发现房间里空无一人,纳迪亚的冬大衣和手机都不见了,只有她的iPad还暂停在播放歌曲的界面,钱包也安静地躺在桌上,里面装着驾照、信用卡和超过200美元的现金。

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寻常,纳迪亚的室友心中涌起一股不安,她赶紧联系了校园保安。

保安们迅速赶到纳迪亚的宿舍,他们也感到十分疑惑。一个正常出门的人,怎么会把钱包和都落下呢?

他们开始在校园里四处寻找纳迪亚的踪迹,但都一无所获。与此同时,远在300多英里之外的多伦多,纳迪亚的父母也发现无法联系上女儿,他们心急如焚,多次拨打 纳迪亚的电话,可电话那头始终无人接听。

纳迪亚

两天后,纳迪亚父母接到了卡尔顿大学安全部门的电话,这才得知女儿已经失踪三天了。他们震惊不已,不明白为什么大学过了这么久才通知他们。

纳迪亚的父亲穆罕默德·卡朱吉(Mohamed Kajouji)和哥哥马克(Marc)立刻长途跋涉来到渥太华,他们悬赏5万美元,希望能找到纳迪亚。

警方也开始介入调查,他们掌握的唯一线索,是纳迪亚在3月9日星期日晚上发给一位朋友的电子邮件,邮件中她提到自己即将出门。

渥太华当时正经历有记录以来最寒冷的冬天,河面结冰,滑冰是学生们喜爱的消遣方式。

纳迪亚

调查人员搜查了纳迪亚的宿舍,发现她的冰鞋不见了,墙上还贴着一张她给自己写的纸条,上面写着 “别忘了热爱生活” 。这让调查人员感到十分困惑,一个想要热爱生活的人,怎么会突然失踪呢?

为了寻找更多线索,警方搜查了纳迪亚的电脑。在电脑里,他们发现了纳迪亚制作的一些视频。这些视频都是她在网络摄像头前,讲述自己内心的感受。

早期的视频中,纳迪亚还充满活力,展示自己喜欢的不同服装,脸上洋溢青春的笑容。

但后来的视频,却画风突变,随着上大学后和高中男友分手,她又陷入了一段没有回应的感情,之后意外怀孕又流产,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她在视频中哭诉:“我不想怀孕,我没有选择怀孕,避孕套、事后避孕药都不管用,我怀孕了却又流产了,我无法选择是否要保留这个孩子。”

失去孩子的痛苦,再加上感情挫折,让纳迪亚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她开始用酒精自我治疗,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晚上也难以入睡。她预约了精神科医生,开了抗抑郁药,但这些都没能让她从痛苦中走出来。

纳迪亚

警方进一步调查纳迪亚的电脑,发现她访问了一个黑暗网站,还搜索了关于如何在月经期间自杀。

原来,纳迪亚在这个网站上结识了一位名叫卡米·D(Cami D)的20多岁发帖人,两人开始私下联系。

纳迪亚曾在消息中说:“我想知道真正死去会是什么感觉。”

卡米D回复道:“我曾有过严重的抑郁症,12年了,药物治疗、瑜伽、祈祷都无法帮助我,大约8个月前,我开始寻找放手的方法,因为我见过所有可能的方法,所以我知道什么方法有效,什么没用,所以我选择上吊。”

卡米D 还向纳迪亚描述了自己在急诊室工作时,目睹自杀造成的恐怖后果:“我见过无数次服药过量失败和手腕割伤的案例。但七年来,我从未见过吊死失败的,所以我选择它。”

她反复告诉纳迪亚,吊死肯定会很快、无痛。

纳迪亚

3月9日星期日,当纳迪亚说自己计划当晚跳进冰冻的雷多河自杀时,卡米D却不同意溺水,极力劝她上吊,还提供了详细的说明。

纳迪亚拒绝了,然后离开宿舍,消失在寒冷的渥太华夜晚。

警方将纳迪亚的对话记录打印出来。父母看到这些记录震惊不已。他们印象中的女儿上次见面时还和往常一样开朗,没人想到她内心竟沮丧到如此地步。纳

迪亚曾向母亲透露过意外怀孕和流产的事,但却隐瞒了自己失眠、持续抑郁症和预约过精神科医生,更没有透露过在网上与他人讨论自杀的细节。

夫妻俩这才意识到,最初怀疑女儿可能遭遇谋杀的想法错了。当知道女儿很可能是自杀时,痛苦比想象她被绑架关押更甚。

纳迪亚

警方判断,纳迪亚的尸体很可能就在里多河某处或附近,但当时渥太华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恶劣天气严重影响了搜救工作。

失踪后,父母还得知,虽然他们对女儿的抑郁症毫不知情,但几个月前纳迪亚曾在学校里威胁要自杀。

当时在学校餐厅里,纳迪亚拿着剃须刀片威胁说 “如果没人帮我,我就伤害自己”,随后,有人帮她叫了救护车送往医院。

还有一次,她的室友联系校园安保,说觉得纳迪亚有自杀倾向。纳迪亚也曾告诉精神科医生,自己有自杀倾向,并考虑过多种自杀方式。

面对这些信息,纳迪亚的父母痛心又困惑:为何没人告知他们这些事件?为何女儿失踪后,大学隔了两天才联系家长?

学校官方回应说,保密法禁止他们联系学生家长。副校长发表声明说,学校审查了针对纳迪亚采取的所有行动,我们真的已经尽了一切努力。

但是,学校的说辞并不能推脱责任。

纳迪亚

六周后,渥太华周边的雪开始融化。2008年4月19日,一名路人在雷多河上发现了纳迪亚的尸体,她衣着整齐,穿着着冰鞋,被挂在一块岩石上。

尸检证实,纳迪亚死于溺水,但她的胃部还残留抗抑郁药物,这揭示她内心深处是多么绝望。她本就被抑郁症折磨,又在卡米D的诱导下,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此时,渥太华警方通过查看互联网协议及消息发送的IP地址,追踪到卡米·D住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法里博。

渥太华警方联系法里博当地警察部门,说有信息显示,一名当地居民与渥太华年轻女子约定一起自杀,且相信该女子可能已死亡,请求进行检查。但法里博警方去该地址查看后,发现那家人都安然无恙。

此时,英格兰威尔特郡家中的西莉亚已独自调查近两年,她紧盯论坛上那个先后自称“李道”和“猎鹰女孩”的网名。

西莉亚

4、

虽然西莉亚第一次报警失败了,但她没有放弃。她特意联系收到过李道消息的论坛网友,告诉他们,李道是个与弱势群体组成自杀同盟的连环杀手。

西莉亚还在论坛公开暗示李道的所作所为,其他网友也开始主动向她报告和李道的互动,西莉亚搜集到的证据越来越多。

2007年末,西莉亚的努力引起了35岁的凯特·洛(Kat Low)的注意。住在英国伍尔弗汉普顿的凯特生活拮据、失业,两个孩子监护权归前夫所有,她只能在假期见到孩子。

为了麻痹创伤,她开始用违禁品自我治疗,觉得生活难以为继,正考虑结束生命。

和许多人一样,她在论坛寻求帮助,遇到了猎鹰女孩。每次凯特登录,对方都会发来私聊,急切地劝说她若想自杀就该上吊。

当论坛上一位与猎鹰女孩联系的青少年自杀后,凯特意识到猎鹰女孩是个危险人物。

西莉亚

心有余悸的凯特联系到西莉亚求助,并主动提出去卧底,与猎鹰女孩交朋友,套取真实身份。

凯特害怕在这个过程中被说服自杀,西莉亚送给凯特一条金十字架项链,凯特向西莉亚保证,只要戴着这条项链就不会去自杀。

随后凯特给猎鹰女孩发邮件,说想听取一些自杀建议。猎鹰女孩回复告诉了她上吊的方法,还说有网络摄像头能远程引导,落款是“卡米·D”。

几天后卡米·D问进展,凯特说在找心理医生:“如果他们不帮我,我别无选择。”

卡米·D回复说:“我很关心你,希望我们能聊聊”,结尾还附上了一个 “拥抱”的表情。两人聊天越来越频繁,卡米·D反复提议通过摄像头观看凯特自杀,还给他讲了急诊室里遇到的经历,说上吊是最可靠的方法,并透露已帮助了至少四个人。

凯特问她是不是看过自杀现场、难道不担心被追捕吗?卡米·D说只看过一次,对方是英国伯明翰的男子,不想一个人死。而她自己也准备自杀,所以不怕警察。

在凯特的要求下,卡米·D发了一张家庭照片:一个女子和白发丈夫、两个十几岁女儿坐在钢琴凳上微笑,女子留着黑色短发,穿保守的羊毛衫和高领上衣。

凯特发现照片里的女子至少40多岁,与卡米·D自称的31岁年轻女子不符,而且她此前总以各种理由拒绝开摄像头。

凯特

终于,在凯特三番五次的哄骗下,卡米·D终于打开了摄像头,但还是不愿意入镜。

在随后聊天的时候,卡米·D同意开着空镜头,凯特一时也没有别的办法。

但时间长了,总有意外发生。

有一天,凯特和卡米·D来回打字的时候,摄像头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男人的身影,凯特迅速用手机拍了下来。

凯特大为震惊,打字问:“你是男人?为什么要假扮成年轻女子?” 卡

米·D承认说,假扮女子是为了自我保护:“如果因帮助别人自杀被追责,那么当局会找女性,而不是男性。”

与此同时,论坛一位网络专家也在帮助西莉亚追踪李道和卡米·D的邮件。他们从一封主题错误的邮件中,发现了一个名字——William Francis Melchert-Dinkel。

结合凯特拍到的照片,他们判断,这就是家庭照片上那个男人的真实的名字和身份。凯特告诉还告诉西莉亚,这个人还通过摄像头,观看过伯明翰的一名男子自杀。

西莉亚

西莉亚带着这些证据到西米德兰兹郡警察局报案,但再次被拒绝立案。甚至有警察打电话给她丈夫询问情况。随后她又联系英国议员,还是无果,

2008年2月,西莉亚又给美国FBI发邮件,希望引起美国当局的关注,但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就在西莉亚山穷水尽时,明尼苏达州的网友玛丽·乔主动帮忙。玛丽和西莉亚两人有小生意来往,还都爱好马。

玛丽·乔联系了在警察部门的老朋友,警察让西莉亚联系明尼苏达州刑事逮捕局。

2008年3月底,西莉亚给圣保罗警察局,负责网络犯罪的威廉·海德中士发邮件。指名道姓地举报明尼苏达州居民威廉·梅尔切特·丁克尔在网络上犯罪,故意欺骗弱势群体,操纵自杀,还附上其六个网名和详细信息。

尽管海德对这个离奇案件感到不剋所以,但还是接下了案子。西莉亚随后将所有证据邮寄给海德。

丁克尔

根据海德的深入调查,丁克尔此人时年46岁,已婚,有两个女儿,以前确实是一名护士,但从来没有在急诊室工作过。

此人的职业生涯可谓劣迹斑斑:1994年,他在一家养老院工作时,给一位老人用错药。1995 年,又因没有登记一名患者的病情恶化,导致病人在送医途中死亡。

之后,他在圣保罗医院神经科工作,但同样表现糟糕,总把注意力不集中归咎于家庭问题。

后来他被诊断患有学习障碍和注意力缺陷障碍,虽开了药物治疗,但在工作中还是经常出错,最终被开除。之后他又换了一家养老院,但又因虐待两名病人被开除。

2009年1月7日周三,海德和两名警察来到丁克尔家。丁克尔还满脸无辜地问:“我想知道你们为何而来”。

警察要求他解释为何在网上诱导别人自杀,他起初说自己和妻子都从事医疗工作,以这个身份在网上讨论抑郁症和自杀的相关话题,只是有些对话不太合适。

然后警察说要找他老婆来问话时,他突然改口,承认妻子与他在网上的行为无关。并狡辩说,因内心的道德谴责已经停止了作恶。

丁克尔

警察问他都蛊惑了哪些人自杀,他说和一些英国人交流过,但不确定他们是不是真死了。

他还承认和加拿大女孩纳迪亚相约自杀。纳迪亚刚死不久,警察上门来询问的时候,他当时对警察解释说,是两个女儿在用电脑,不清楚具体情况。

警察问他有多少人因他的诱惑自杀,他先说谈过20人,与其中10个人相约自杀,他猜测大概有5人可能真的死了。

他还承认,知道诱惑他人自杀犯法,论坛上也有人警告其他人离他远点,但他还是不断诱导别人,说这是放手,天堂会更好,还说自己天性悲悯。

警方从他的电脑里发现了纳迪亚的照片,还有其他大量诱导别人的文字信息,但没有发现自杀视频。

他跟凯特说,用摄像头看过一名英国32男子上吊。警察问他有没有这回事,他一开始坚决否认,但其实警方早已掌握了确凿证据。

马克

5、

时间回到2005年7月27下午4点,英格兰中部小镇,卡罗尔开车来到弟弟马克家门口。

姐弟两原本约好去公园见面,但马克没有到,打电话也一直没人接,她这才开车来找弟弟。

卡罗尔敲了敲门,无人应答。她注意到门缝里塞着一张打印的纸条,上面写着:请报警,不要上楼,回家,把这张纸条交给警察。

卡罗尔意识到出事了,她顾不了纸条的内容,推门冲进二楼卧室。房门被重物抵住,费尽全力推开后,眼前一幕让她当场崩溃:马克的身体悬挂在房间里,脚下倒着一张折叠椅。

卡罗尔拼命托住弟弟的身体,一边拨打急救电话。当医护人员赶到时,马克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马克大学读计算机工程专业,曾经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年轻人,但被腺热病拖垮了身体。

马克

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患上了慢性疲劳症,紧接着,感情破裂、学业也中断了。

此后十年间,他被抑郁症和极度疲惫包围。虽然医生开了抗抑郁药,但他经常因副作用而擅自停药,甚至出现幻觉。

母亲伊莱恩每月给他汇生活费,但32岁的马克每天窝在出租屋里,没有工作,也没有朋友。

家人虽然知道他长期抑郁,但却还是想不通为何突然自杀。

母亲伊莱恩回忆,在去世前几周,马克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十几个小时,她觉得很异常。

姐姐卡罗尔打开弟弟的电脑查看,从互联网历史记录发现了真相。原来,在马克去世前的几周里,他一直在和一个名叫李道的人频繁联系。

马克

7 月 1 日,马克在自杀论坛上用匿名账号发帖:没有高天花板怎么上吊?听说监狱里有人用床单,谁能教我具体方法?

当天,一个叫李道的人回复:检查你的邮箱。

第一封邮件长达三页,详细说明了如何用窗帘杆制作悬挂,如何调整高度。末尾还写着:我是急诊室护士,见过87例自杀未遂,只有上吊成功率100%。有问题随时找我,祝你好运。

接下来三周,李道又发了五封邮件,反复强调 上吊是对灵魂的解放,还描述自己曾通过网络摄像头陪伴一名英国男子自杀:他说不想孤单,我看着他完成最后一步,很平静,这是我能给的最后善意。

马克在邮件里向李道倾诉:慢性疲劳让我生不如死,试过割腕但太疼,你说的方法真的不会痛苦吗?

马克

7月23日,马克给李道发了一封邮件,说自己内心很挣扎:“我一直还抱着希望,我想事情可能会改变,我还没到那一步。”

然而,仅仅四天后,马克就用李道交给他的方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让人后背发凉的是,马克死后三个小时,李道还发来了电子邮件询问:“你还好吗?马克。”

这封邮件,在伊莱恩看来,就像是恶魔的嘲讽。她悲痛欲绝,自己的爱子在最脆弱的时候,遇到的不是帮助他的天使,而是将他推向深渊的恶魔。

卡罗尔把聊天记录交给警方,警方在报告中承认:死者确实采用了邮件中的方法,但根据英国法律,单纯的言语鼓励难以构成刑事犯罪。

伊莱恩

马克的母亲伊莱恩发疯一样给英美警方写信,举报李道对整个细节的专业诱惑,同时指明李道的IP地址显示在美国明尼苏达。

她告诉两国相关部门:这个自称护士的人,正在互联网上寻找下一个猎物!

但是,她的举报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而且,当时两国都没有针对这种情况的法律,案件最终以自杀结案。

直到三年后,在西莉亚坚持不懈地追查下,才引起了美国警察的重视。

2009年,警察首次询问丁克尔时,他说记不起马克这个名字。直到警方拿出了邮件记录,他才承认:“哦,是那个英国的32岁男子,他按我提供的方法上吊了。”

此时,距离马克自杀已过去了近四年,丁克尔的语气平静得令人发寒。

但实际上,丁克尔早就在英国报纸上看到了马克自杀的报道,报道中还文提到了“李道”这个网名。但是,他依旧有恃无恐,在随后的三年里,继续教唆和引诱其他受害者。

丁克尔

6、

2011年3月,明尼苏达州法庭首次审理此案。辩护律师说:“他的言论令人不适,但美国宪法保护说话自由,马克和纳迪亚本身患有严重抑郁症,自杀是个人选择。”

但检方反驳,丁克尔并非单纯的建议,而是有计划地诱导。他给马克详细绘制了安装悬挂的草图,甚至在邮件中还精准教马克购买多粗的绳子。另外,他还给纳迪亚计算了最佳的跳河时间。

而这两人,正是用他的方法死亡的。所以,在这个案件中,我认为丁克尔的行为和直接杀人其实没有区别。

最终,52岁的丁克尔被判定两项“建议及协助自杀”罪名成立。

但是,这个判决仅维持了两年,明尼苏达州最高法院以“保护说话自由”为由,推翻了原判,认为“单纯鼓励不构成犯罪”。

这个裁决引发轩然大波,马克的母亲伊莱恩在法庭外痛哭:“难道在网上引导别人自杀,真的可以逃脱法律制裁?”

丁克尔

到2014年,案件又迎来转机。检方重新提出“实质协助行为”指控,认为这些行为超出“言论鼓励”范畴。

重审法庭上,法官说:“当‘建议’已经细化到工具、时间、地点,当‘陪伴’演变为远程监督过程,这已构成对他人生命权的蓄意侵害。”

最终,丁克尔因“协助马克自杀”被判3年监禁,“企图协助纳迪亚自杀”罪名成立,缓刑10年。

2015年2月,丁克尔服刑178天后获释,他是美国首个因网络协助自杀入狱的人。

但是,丁克尔的邪恶远不止以上看到的这些。

根据调查,丁克尔的犯罪始于2002年。他在论坛上搜索关键词“活不下去”“如何自杀”,专门挑青少年和抑郁症患者,用“我理解你的痛苦”来骗取信任,再逐步灌输“上吊快速无痛”“天堂没有痛苦”等观念。

警方在他的电脑中发现了20多名受害者的聊天记录,最早是一名英国19岁学生,按他的指导服药过量,昏迷一周才得救。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曾对一名12岁女孩说:“如果你害怕,可以先练习上吊,我会通过摄像头指导你。”

丁克尔

案件曝光后,心理健康专家说,80%的自杀者在行动前会发出“求救”。比如马克在邮件中写“我还没准备好”, 纳迪亚在视频日记中说“如果能睡个好觉该多好”。

但在丁克尔的诱导下,这些求救和挣扎被曲解为“需要帮助实施自杀”。他非但不劝阻和安慰,反而是抓住他们心理上的弱点,狠狠地捅下去。

所以,丁克尔的罪恶是最没有人性的!

马克的母亲伊莱恩至今还保存着儿子的最后一封邮件:“读你的建议时,我还幻想着或许能找到工作……”她成为自杀预防志愿者,奔走呼吁:“请警惕那些在网上自称‘理解你’的人,真正的帮助会劝你活着,而不是教你死亡。”

纳迪亚的弟弟也加入公益组织,帮助高校建立24小时心理热线,他说:“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至少能让更多人知道,黑暗角落总有像西莉亚那样的追光者。”

西莉亚

而西莉亚也获得无数赞誉和尊敬,人们称她是 “真人版马普尔小姐”。她自嘲地说,因调查这起案子,自己的上网技术进步了不少,儿子夸她已经达到了 “8 岁小学生的水平”。后来,西莉亚移居巴斯,在那里开了一间马鞭工作坊。

这场耗时近十年的审判,最终定格一个共识:说话自由的边界,不能延伸到对生命权的侵害。

当“建议”变成精准的死亡指南,当“陪伴”沦为远程操控的死亡直播,法律必须亮剑。正如主审法官在重审判决中所说:“互联网不该是绝望者的坟场,更不能让他人的痛苦成为某些人寻求刺激的玩具!”

如今,丁克尔的案例被写入美国网络犯罪教材,成为“心理操纵型协助自杀”的典型。

它警示世人:在虚拟世界中,那些披着“共情”外衣的黑暗推手,可能比现实中的凶手更危险。他们躲在屏幕后,用文字编织死亡陷阱,专挑心灵最脆弱的角落下手。

而像西莉亚这样执着的追凶者,终将成为刺破黑暗的那束光,让隐秘的罪恶无所遁形!

参考资料:

https://youtu.be/DcZaxABTGME?si=kSfBj_AcKmjCJ3BH

https://abcnews.go.com/Nightline/minnesota-man-assisted-internet-suicide/story?id=10855796

来源:好故事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