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彦:清明追思,感受“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韶山情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16:40 2

摘要:毛新宇在祖坟前深深鞠躬。当时,,毛新宇眼含热泪发表了讲话,他说,作为毛家后代,直到今天,他们依然在继承、弘扬和发展先人开创的伟大事业,毛氏后人一定会清正廉洁,永远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

2025年清明,湖南韶山冲笼罩在绵绵细雨中。

毛泽东的嫡孙毛新宇少将携妻子刘滨、儿子毛东东与女儿毛甜懿,如往年一般回到韶山缅怀追思。

他们在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广场完成参观、敬献花篮、瞻仰铜像等活动后,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虎歇坪——毛泽东祖父毛翼臣的长眠之地。

毛新宇在祖坟前深深鞠躬。当时,,毛新宇眼含热泪发表了讲话,他说,作为毛家后代,直到今天,他们依然在继承、弘扬和发展先人开创的伟大事业,毛氏后人一定会清正廉洁,永远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

毛东东身着军装,目光坚毅,说:“我愿到最艰苦的地方保卫国家,传承家风!” 身着北京101中学校服的毛甜懿说,今年她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拙与巧》,对此她有很深刻的感悟,今后,她一定会以朴拙的精神,一步一步地积累,然后达到更高的境界,不辜负曾高祖父的期望。

这一场景,让人不禁想起毛家祖坟的沧桑往事。

1930年,湖南军阀何健为泄愤,下令挖掘毛家祖坟。当地乡亲闻讯后,连夜将祖坟石碑深埋,并用杂草掩盖痕迹。何健的士兵在虎歇坪遍寻无果,最终悻悻而归。

这段故事成为韶山百姓口耳相传的传奇。毛新宇常对子女说:“乡亲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祖坟,更是对革命信念的忠诚。”

韶山人民对毛家祖坟保护,缘于对毛泽东及其家族成员“为有牺性多壮志”的崇敬。

少年毛泽东17岁离开家乡,到东山学校读书时,便确立了“孩子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远大志向。

在湖南一师读书学习工作的八个春秋(1913年~1921年),他给自己取名为“子任”,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毛泽东与蔡和森等13人组成的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坚定地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1年,毛泽东出席党的一大,先后担任了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等职务,为党的早期组织建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9月,他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起义失败后,他果断改变计划,三湾改编后,率领部队挺进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1930年6月,红军第一军团成立,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兼前委书记。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他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红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

这期间,毛泽东三次回韶山,发动群众闹革命,觉醒了劳苦大众。

1921年他回到韶山,料理父母亲后事,带着弟弟妹妹走上革命道路,一家六口为国捐躯。二弟在毛泽民新疆被军阀秘密杀害,年仅47岁;三弟毛泽覃被捕杀头示众,年仅30岁;堂妹毛泽建被敌人杀害,年仅24岁;侄子毛楚雄在路上被秘密杀害时,年仅19岁;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牺牲时刚刚29岁。

1925年2月,毛泽东以“养病”为由,携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孩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办起了20来所农民夜校,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韶山特别支部,涌现出“韶山五杰”英雄人物。

1927年1月,毛泽东将韶山“泥脚杆子”的斗争经验写入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说:“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还得要二三十年的时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

至1930年,37岁的毛泽东已成为令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的红军领袖,在韶山冲有着“响当当”的影响,所以蒋介石才电令湖南军阀何健抓捕毛泽东,甚至不惜干出“刨祖坟”的缺德事儿。

但韶山人民用生命来维护毛泽东家族的声誉和风水,用真情实感表达对领袖伟人的敬意。

这是韶山淳朴的民风。

2013年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努力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让韶山人民过得更加幸福、安康、富庶”的重要指示精神,由中科招商集团牵头投资的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韶山核心景区破土动工。

这是一部以“传播伟人思想、塑造伟人形象”为主题的红色演出,获得上海基尼斯世界最大室外舞台(1.83万平方米)称号,以“中国版图”为基底,用歌舞、音乐、声光电技术与威亚特效再现了毛泽东从韶山冲走向革命的壮阔历程。

为使这部大戏如期搬上舞台,为伟人故里打造一部红色经典IP,湘潭、韶山两级市委市政府在项目规划、土地征用、住户拆迁、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作为“一号工程”。韶山当地百姓以各自的方式,支持剧组发展,延续着崇敬伟人、赓续血脉的精神。

原湘潭广电局长熊兴保作为项目首任总经理,为大戏筹划、创演、彩拍、运营付出了巨大心血。风雨中、严寒中、尘埃噪声中,到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他说:“这是全国首台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大型实景演出,一定要做成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

△作者与特型演员朱建平、毛家邻居汤瑞仁

特型演员朱建平因神似毛泽东被选入实景演出团队,为精准还原领袖神态,他研读史料、走访故居,甚至模仿毛泽东的韶山口音。一次排练中,他因威亚故障摔伤,却坚持带伤完成演出:“能让观众感受到主席的气魄,一切都值。”

从北京卫戍区退役回韶山的毛频,原本经营韶山民宿,生意红火,却毅然加入润泽东方公司,负责演出办公事务。“看到年轻人看完演出后热血沸腾的眼神,我觉得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业。”毛频的抉择,印证了毛泽东那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正在新时代以新的方式回响。

如今的韶山,红色文旅正迎来新机遇。2024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全年演出近600场,吸引8万研学学生;农讲所实景剧《百年讲台》在广州公演,将革命历史与沉浸式体验结合,观众可“零距离”触摸历史。韶山市政府更将红色资源与科技融合,推出AR导览、虚拟展厅,让年轻一代以更鲜活的方式感知历史。

毛新宇一家人,每年清明节都会到韶山。毛新宇是《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大戏的顾问,从剧本创作开始,他们夫妇俩就全程深度参与了。像大戏中毛岸英的戏份,就是根据他的要求加进去的。毛新宇看完演出后评价说:“演出很震撼,很感人!各种表演手段运用得很到位,恢弘大气,到达如此水平很不容易”。

清明节后,毛东东即将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他选择奔赴边疆部队:“太爷爷在井冈山点燃星火,我要去守护这团火。”

清明韶山,雨丝如诉。

从毛家祖坟的守护到实景演出的震撼,从普通人的坚守到新时代的开拓,伟人的感召力始终如湘江之水,奔流不息。

毛泽东在1959年6月25日回韶山时写道:“为有牺性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而今,这已成为韶山精神代代相传,在韶山的青山绿水间,续写着“换了人间”的华丽篇章。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