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历史上,有三位总统——华盛顿、林肯、肯尼迪,均被认为与共济会有着复杂关系,最终死得离奇,真相至今未明。
共济会究竟有多强?它不仅历史悠久,更深度介入全球金融与政治。
外界看不见它的身影,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它的力量。
美国历史上,有三位总统——华盛顿、林肯、肯尼迪,均被认为与共济会有着复杂关系,最终死得离奇,真相至今未明。
这三人,分别代表了美国的起点、分裂与变革。
共济会和美联储
美国学者尤斯塔斯曾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潜心研究,他终于揭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他找到了“美联储”成立初期的企业营业执照。
执照上,最原始的股份结构清晰可辨。
根据尤斯塔斯的调查,美联储历经数次重组,到1983年为止,其前五大股东已然浮出水面。
分别是:花旗银行,占股15%;大通曼哈顿银行,占股14%;摩根信托,占股9%;汉诺威制造,占股7%;汉华银行,占股8%。五家公司合计掌控了超过半数的股份,足以左右整个美联储的运作。
尤斯塔斯进一步指出,这五大银行背后,并非普通资本运作那么简单。真正操纵它们的,是一批隐秘而强势的家族集团: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赫然在列。
换句话说,美联储,表面上是国家机构,实则由这些家族以间接方式牢牢掌控。
其中,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力量最为庞大。
他们的一句至理名言流传至今:“只要能掌控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即便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也并非力量的终点。在他们之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加古老、更加神秘的存在——共济会。
共济会,英文原名Freemasonry,直译为“自由石匠协会”。
他们的标志由圆规与曲尺构成,皆为古代石匠的基本工具。
根据共济会官方文献《共济会宪章》的记载,该组织的渊源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号称由亚当时代掌握自然与几何奥秘的石匠创立。
最初的共济会,并非宗教组织,而更像一个秘密学术社团。它试图以理性与科学,战胜人性中的无知与堕落,重塑神圣秩序。
早期石匠们秘密交流天文学、几何学、人体解剖等前沿知识,彼此以“兄弟”相称,誓言以知识重建失落的天堂。
时间来到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风暴席卷而来。原本寂寂无名的共济会,吸纳了大批新教徒与自由思想家,逐渐脱胎换骨,由手工艺人的行会,演变为社会精英的秘密联盟。
到了近代,清朝时期,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正是直接受命于英国共济会。这种组织关系,至今鲜有人知。
共济会的成员名单,更是星光璀璨。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孔多塞侯爵、马克·吐温、歌德、腓特烈大帝……乃至英国皇室的乔治四世、乔治六世、爱德华七世、爱德华八世,以及15位美国总统,包括华盛顿本人,无一不是共济会的“兄弟”。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间接影响,那么美钞上的符号,几乎是共济会直接刻下的烙印。
一美元纸币正面,是庄严的乔治·华盛顿头像。而背面,隐藏着更加深远的暗号:右侧为美国国徽,左侧则是一个未完工的金字塔,塔顶悬浮着一只冷峻的独眼——那正是共济会的象征,“独眼金字塔”。
这只眼,被称为“荷鲁斯之眼”,亦称“上帝之眼”。在它下方,两行拉丁文赫然印着:上方的“Annuit Coeptis”意为“天佑基业”,下方的“Novus Ordo Seclorum”则寓意着“世界新秩序”。
短短几句,却道尽了共济会数百年来未曾动摇的宏愿。
美国总统的命运
共济会在美国历史中的角色,始终充满争议。
有赞誉,有质疑,但无可否认,它确实在美国的建国与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1753年8月4日,乔治·华盛顿正式晋升为共济会高阶成员,掌管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分会。他并不是特例。在签署《独立宣言》的56位代表中,有21人被确认为共济会成员。
这一比例,足以说明共济会在美国建国精英圈中的影响力。
更有研究者指出,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中关于自由、个人权利、市场经济与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原则,均与共济会倡导的“市民宗教”精神高度契合。共济会以一种近乎隐形的方式,塑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底色。
进入现代,关于共济会的传言层出不穷。坊间普遍流传,共济会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兄弟会,而是集金融、政治、情报与宗教于一体的全球性隐秘组织。
而支撑这一庞大体系运转的,正是名为“路西弗基金会”的神秘机构。其背后,藏着资本帝国——罗斯柴尔德家族。
种种线索指向,共济会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联储”创建背后的关键推手。更为大胆的推测则声称,由于林肯与肯尼迪并非共济会成员,因此最终都遭遇了惨烈的暗杀结局。
这些传闻,无形中为共济会的神秘力量又添上一笔浓重色彩。
1865年4月14日,华盛顿,福特剧院。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出席庆祝南北战争胜利的演出。当晚,他坐在总统专用包厢。
然而,危险已悄然逼近。
刺客约翰·威尔克斯·布斯,本是剧院的演员,熟悉场地。他趁守卫离岗,穿着舞台服饰,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总统包厢。
那扇本应牢固的门锁,早在数日前就已损坏,却无人上报,亦无人维修。
演出进入高潮,观众席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正是最佳掩护时机。布斯拔枪连开八次,林肯身中六枪,其中五枪直中要害。
行凶后,布斯迅速逃离现场。两周后,在弗吉尼亚乡间,他被围捕,拒捕时被击毙。
警方在布斯的马车中,发现多封用密码书写的信件。
经过解密,调查人员确认,布斯与一位名叫犹大·本杰明的政府官员联系密切。而本杰明在事件后迅速潜逃,最终在英国避难。
林肯之死震动全国。舆论普遍质疑,这起刺杀绝非孤立行动。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不仅布斯,还有林肯身边的随从,乃至纽约、费城的金融势力,或许均在背后推波助澜。
更有分析认为,林肯的死,直接关联到美联储的利益。因为他曾试图削弱私人金融集团对国家货币政策的控制,这一举动,触动了共济会背后深不可测的利益链条。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南北两军鏖战四年,战火吞噬了75万条生命,另有超过40万人终身伤残。这场浩劫,需要庞大的军费支持。
就在此时,罗斯柴尔德家族主动伸出援手,提出以高额利息贷款支援北方政府。
然而,林肯总统拒绝了。他果断选择,绕开高利贷资本,直接由联邦政府发行新货币——“绿币”。这一举措,在当时极具突破性。
绿币总发行量达4.5亿美元,流通迅速,广受欢迎。它并非简单补充美元,而是隐隐有取而代之之势。
林肯的意图极为明确:以政府主导的绿币体系,削弱私人资本集团对美国货币政策的控制,挑战“美联储”背后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
如果绿币成功,美联储将失去核心职能,沦为一家普通私人金融机构。由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金融寡头,将遭受沉重打击。分析普遍认为,正是这些幕后势力,策划了林肯的刺杀。
事实证明,林肯遇刺后不久,国会迅速宣布废除绿币政策。新货币退出流通,旧有金融秩序得以恢复,资本集团的利益再次稳固。
更耐人寻味的是,刺杀林肯的凶手布斯的孙女伊左拉,在回忆录中提到,布斯行刺前曾多次前往欧洲,接触了大量银行家。
她坚信,林肯之死,与欧洲金融资本直接相关。而与布斯关系密切的犹大·本杰明,更被指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政坛的代言人。
早在事发之前,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便一针见血地指出:“林肯通过发行绿币,使国家暂时摆脱了金融家的操控。一旦银行家们意识到失控,美国总统的命运就岌岌可危。”
如果说林肯之死尚可归咎于战后局势动荡,那么肯尼迪遇刺案,则更显诡异与扑朔迷离。
愈发扑朔迷离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公开巡游时,当众遇刺。
刺客名叫奥斯瓦尔德。事发后,他很快被捕。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当警察押解他转移时,一名犹太裔男子杰克·鲁比突然闯入,在众目睽睽下将奥斯瓦尔德击毙。
这场枪杀,通过电视直播,被无数美国人亲眼目睹。
现场画面触目惊心,全国震惊。事后,杰克·鲁比宣称,他杀人只是为了“展示犹太人的勇气”,动机荒谬,却未曾得到彻底调查。
根据官方调查报告,奥斯瓦尔德在5.6秒内连续开枪三次,其中一发打偏,一发击中肯尼迪的颈部,最后一发击中头部,致命。
然而,多位弹道专家经过独立分析后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精准射击,几乎不可能。
更有目击者报告,听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枪声,怀疑现场存在不止一名狙击手。
种种迹象,使肯尼迪遇刺案疑云重重。
而在背后,再次浮现出“美联储”的影子。
肯尼迪遇刺前,正着手推行一项极具突破性的政策——总统令11110号。
这份命令授权财政部以国家名义发行白银券,试图通过国家直接发行货币,削弱美联储对金融体系的控制。
白银券一旦普及,美联储的地位将遭到根本性动摇。
媒体普遍认为,白银券极有可能取代部分美元流通,美联储的特权岌岌可危。而肯尼迪,显然深知自己挑战了既有秩序。
可惜,改革刚刚启动,肯尼迪便在达拉斯倒下。
继任者约翰逊上台后,几乎第一时间废止了11110号令,白银券计划也随之烟消云散。美联储的地位,重新稳固如初。
两位总统,一前一后,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试图削弱金融寡头的控制权,结果却不约而同地命丧枪口。
这种令人心寒的历史巧合,背后是否真的隐藏着一股隐秘而强大的力量?
至今,仍无定论。
虽然“美联储”在外界看来拥有极高的独立性,仿佛可以随意决策、左右金融局势,但事实上,它并非绝对自由运作的机构。
自成立以来,美联储始终受制于美国国会的监督与制衡。任何重大货币政策,包括基础性的货币发行与调整方案,均需经参众两院审核通过,方可付诸实施。
由于美元地位特殊,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联储的一举一动,往往牵动着全球金融体系的神经。
美元作为全球货币,其超发影响远不止美国本土。
美元一旦滥发,不仅引发本国通胀,更将冲击国际贸易体系,推高全球范围内的物价水平。许多依赖美元结算的国家首当其冲,经济体质本就脆弱的新兴市场,更是难以承受其后果。
至于共济会与美联储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是一个难以彻底厘清的话题。
种种传闻与阴谋论层出不穷,但缺乏确凿证据。
有人坚信,这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隐秘组织,通过股权控制、间接操盘等方式,深度影响着美联储的决策。
但也有人指出,这些推测不过是信息不透明背景下的自然猜疑。
无论真相如何,可以确定的是,美联储的运作,从未真正脱离政治与资本的影子。
而共济会是否真在幕后一手操控,恐怕还需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证据,才能将这层厚重的迷雾彻底拨开。
参考资料:
《小白经济学》苏秦作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