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吾观健康
编辑 | 吾观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饭后老觉得肚子胀得像个鼓,胸口闷闷的,打个嗝都不顺畅?你以为是吃太快,其实可能是身体在偷偷“抗议”了。别急着翻药箱,其实啊,有时候在保温杯里动动手,加上两味“宝”,就能让你的脾胃松一口气。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杯“神仙茶”背后的门道。
说实话,现代人活得挺累的。白天忙工作、晚上熬夜追剧,情绪像过山车,饮食也没个谱。肚子不舒服?咱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吃多了”“吃坏了”。可你知道吗?这背后真正的“幕后黑手”,可能是你忽略已久的——脾虚与肝郁。“听起来有点玄乎?”那我换种说法你就懂了:
你有没有发现,一紧张就没胃口?一生气就腹胀?这不是巧合,这是肝气和脾胃在“吵架”了。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情绪一堵、饮食一乱,它俩就开始内耗,结果就是你:吃不香、睡不好、消化慢、老打嗝。
你看,这些小毛病看着不严重,却像是身体发出的“预警短信”,要是你继续无视,可就不是“胀气”那么简单了。
如果说脾胃是个“老实人”,那肝气就是个“情绪化的同事”。他们一言不合,你就遭殃。好在,有一对老中医口中的“黄金搭档”能帮你调和这对冤家——陈皮和茯苓。别一听是中药就皱眉头,别忘了,很多药食同源的宝贝,其实就藏在你小时候的记忆里。
从橘子皮到“健脾专家”:陈皮的逆袭之路。小时候吃橘子,长辈是不是总说:“皮别扔,晒干能泡水!”你还觉得他们迷信?其实这橘子皮,一旦晒干、陈放,摇身一变就是中医里的“陈皮”。
它的本事可不小。就好比你吃火锅吃撑了,它能帮你“理一理气”;早上起床老有痰,它也能“清清场子”。关键是,它还有个隐藏技能——疏肝理气。对,那些胸闷叹气、情绪卡壳的人,它最懂你。
茯苓:那个在“松树根上长大”的温柔管家。相比陈皮的“爽快”,茯苓更像是温温柔柔的贴心管家。它长在松树根上,白白胖胖的,看着不起眼,但却是健脾去湿的一把好手。
你是不是有时候觉得身上沉、脸肿、舌苔厚?那可能是体内湿气太重了。茯苓不声不响地帮你“排排水”、轻轻松松“健健脾”。更妙的是,它还能安神助眠,适合那些脑子停不下来、晚上睡不着的人。你看,一个帮你顺气解郁;一个帮你健脾利湿。一动一静,这搭配,绝了!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开始心动了?但你肯定在想:“我又不是中医,哪知道怎么配比例!”放心,这一杯茶,门槛比泡咖啡还低。想象一下:早上起床,一边听播客,一边把陈皮和茯苓放进保温杯,倒上热水,一泡就搞定。是不是比你挤地铁还轻松?怎么泡?方法简单到不需要备忘录:
拿一小块陈皮(约3克),一小把茯苓(约5克),洗洗干净就行;
全部扔进保温杯,热水一冲,盖上盖子焖它10-15分钟;
一天喝一杯,温温的,不发苦,还带点淡淡的清香。
你甚至可以中午加水再续一泡,不浪费。喝着舒服,肚子也不胀了,心情自然也舒畅。
有朋友问我:“我也泡了啊,咋还是不舒服?”我只能笑笑问一句:“你是不是一边喝着,一边熬夜吃烧烤?”别以为一杯养生茶就能拯救你所有不良习惯。要是你晚上两点睡,白天靠奶茶续命,茶叶再神也架不住你这么“折腾”。想让这杯茶真正发挥作用,你得给它一点“合作空间”:
晚上别再追剧到凌晨,肝在等着你“下班”;
少吃点炸鸡、奶茶,别让脾胃每天都跟你吵架;
情绪别老闷着,有事说出来,不然肝气堵着,喝再多也白搭。
养生不是短跑,它是一场持久战。别指望三天两头就见奇效,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省点心”。
咱们最后来梳理一下今天聊了啥:你肚子胀、没胃口、老是唉声叹气?可能不是“吃撑了”,而是脾虚肝郁的信号;陈皮+茯苓,一杯暖茶,帮你顺气、去湿、安心神;泡法超级简单,适合任何忙碌又想自救的你;但想要效果,不是靠“喝茶打卡”,而是要搭配生活里的点滴改变。
保温杯不是魔法罐,但它可以是你对自己温柔以待的开始。所以,下次你举起保温杯,不妨换掉那包速溶咖啡,给自己泡上一杯陈皮茯苓茶——让身体轻一点,心情顺一点,日子也就没那么堵了。
参考文献: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来源:吾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