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兵三团起义后,副团长姜健坚持追随蒋介石,为何被蒋下令处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7:42 2

摘要:1950年台北刑场,原国民党伞兵三团副团长姜健被反绑双手押送。也就是在临刑之前,姜健突然挣脱开绳索,从上衣口袋里面掏出了一枚勋章:

1950年台北刑场,原国民党伞兵三团副团长姜健被反绑双手押送。也就是在临刑之前,姜健突然挣脱开绳索,从上衣口袋里面掏出了一枚勋章:

"委员长!这是您亲授的……"

不过行刑的人并不理会他这番话语,随后一声枪响,姜健倒在血泊中。

图|1988年4月原伞兵三团起义三十九周年座谈会的全体同志合影

部分文章中称姜健手中这枚勋章是青天白日勋章,但此类勋章所授予的对象名单是可考的,这其中并没有姜健的名字。

话又说回来,蒋介石为何要亲自下令枪毙伞兵三团副团长,这事儿还要从头开始捋。

抗战末期,国民政府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授意在昆明杜聿明训练了一支伞兵部队。

国民党军伞兵部队一共建成了三个团,隶属于陆军总部。

应该指出的是,国民党军伞兵部队当时是属于精锐部队,配备全副美式装备,客观上来讲,伞兵部队所肩负的作战任务是以伞降或机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战,然而因为局限于国内环境,伞兵部队作战的空间极为有限。直至抗战胜利,伞兵部队也只是小规模的投入过作战,并没有想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对日军造成过重创。

也因为来之不易,这支伞兵部队被国民党军始终当成宝贝疙瘩一样,并不经常投入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也只是投入徐州地区作战,但很快就又被调回南京,成为拱卫南京的卫戍部队。

1948年豫东战役期间,伞兵部队加战车一团组成国民党第三快速纵队配属黄百韬的整编25师作战,结果出了洋相,被华野揍得丢盔卸甲,还要黄百韬率军去救援。

伞兵部队自恃是嫡系出身,对黄百韬的指挥置若罔闻,令黄百韬十分不满。

豫东战役后,国民党第三快速纵队取消,伞兵部队恢复建制,重新调归南京整训,成为守备南京的部队。三大战役以后,蒋介石为了在上海构筑坚固堡垒负隅顽抗,又将该部调往上海。

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中共地下党组织从1949年开始,就把策反的对象放到他这支精锐部队身上。

对伞兵部队司令张绪滋的策反工作做得并不成功,此人是杜聿明的第五军系统出身,正经八百的嫡系出身,加上军人作风严谨,不是个容易策反的对象。

时任伞二团团长赵位靖十分反动,对所属部队把控也比较严,地下党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策反机会。

恰在这是,有渠道传来消息,时任伞兵三团团长刘农畯思想比较起伏,而且他已经通过其弟刘振武打听我党的情况,想与我党联系起义事宜。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刘农畯是湖南邵东人,其叔父刘惊涛本身就是湖南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其本人少年时就接受过共产主义的熏陶,加入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惊涛被反动地主杀害,刘农畯大概也是在那个时候与党组织断了联系,1928年考入南京一所带军事性质的免费中等机械学校,抗战爆发后,恰逢国民党军组建机械化部队(杜聿明所率领的200师),他被选入其中,后来还跟随杜聿明赴缅甸作战,从陆大毕业后,奉杜聿明令组建伞兵教导团

令人吊诡的是,刘农畯过去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系这件事,并不是个秘密,当时伞兵三团中凡是邵阳籍军官全都知道。而相反的是,无论是南京还是上海的地下党组织,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联系刘农畯,甚至也不认为他能够率部起义。

等到党组织仓促派人到伞兵三团做工作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刘农畯事先就已经把工作做好了,伞兵三团上下超过三分之二的军官都是邵阳籍,换句话说就是刘农畯自己的班底,他只要振臂一呼,就能群起响应。

根据中共上海策反委员会决定,当时驻防沪宁线、沪杭线的伞兵三团要在晚些时候在上海配合其他国民党军起义。

1949年3月,蒋介石为了保全这支有生力量,命令伞兵司令张绪滋将伞兵部队从上海调往福州待命,并按照一、二、三团的序列依次撤离。

中共上海策反委员会在接到刘农畯报告后,立即改变了原来起义的计划,命令伞兵三团在调防途中起义。

本来计划差不多已经敲定,但临时又出了许多变故。

原定四月下旬才开拔的伞兵三团在3月20日接到国防部命令:

“因战局吃紧,日后恐无法解决运输船只,三团需提前起程,与伞兵司令部军械处一道,和伞兵二团合并为一个梯队,于3月28日撤离上海。”

刘农畯吃了一惊,因为提前开拔导致了许多起义前应当进行的准备无法再进行下去,特别是官兵之间的工作也来不及做。加上又是和最顽固的伞兵二团合编,也许会给起义造成未知的变动。

当时,上海策反委员会认为,伞兵三团“应该设法推迟南撤时间,确保3团单独调防”。

时任国民党港口司令部少将副司令的段仲宇为潜伏敌营的地下党员,在接到组织命令后,他编造了理由,借口伞兵三团1营担负上海北站特别警戒任务,在上海警备司令部抽调不出人手的情况下,不建议伞兵三团先行南撤,待到交割完毕后,伞兵三团撤离的船只由他负责。

段仲宇的建议起到了作用,伞兵三团后来果然推迟了撤往福州的时间。

这等于说为起义留足了准备的时间。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伞兵三团起义前夕,刘农畯所领导的起义党支部虽然已经控制了全团,但是还是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起义。

1949年4月13日,伞兵三团以及军械处按照预定计划乘“中字102号”郡级滚装船出海,本来他们应该是向南往福州方向去的,不过在刘农畯的计划下,船只并未向南走,而是向北走。

刘农畯假称获得国防部指示不去福州改去青岛后,副团长姜健当场就提出质疑,但刘农畯事先已经命人控制住了会场,姜健虽然察觉了情况不对,但至此时他已经对局势毫无办法

事实上,也不光是副团长姜健,伞兵三团除了策划起义的部分军官以及安插在各营的地下党同志外,大多数人对起义是不知情的。

毕竟伞兵三团是属于国民党军嫡系部队,这支部队从骨子里来讲,对蒋介石是比较忠诚的,所幸的是,刘农畯事先就预料到了这一情况,派人在各处掌握部队,并控制了部队可能的“哗变”。

在副团长姜健命令下,不服从起义的人都不情愿的交出了武器。

1949年4月14日下午,在完全控制住形势的情况下,刘农畯召开了部队连以上军官会议,并正式宣布了起义的消息,尽管不少军官情绪起伏,但在刘农畯等人安抚下渐渐稳定。

同年4月15日上午,轮船抵达连云港,伞兵三团正式宣布起义,并受到根据地军民热烈欢迎。

三天后,蒋介石通过新华社广播电台,听说伞兵三团起义的消息后,雷霆震怒,当即宣布:

“将伞兵总队司令官张绪滋撤职查办。”

张绪滋后来经人疏通后得以免死,但也落了个退出现役的下场,据说就连本该按照规定给予的安家费、养老费也没给,当然也有资料表明他可能是主动离职。

即便是到了此时,还是有少部分人不赞同起义,想离开解放区。

这其中包括副团长姜健、二营营长杨鹤立以及十多个连营级军官。

本着来去自由的原则,我党并没有为难这群人,而是发给路费,让他们从容离开。

部分文章称,原伞兵三团副团长姜健、2营营长杨鹤立等十几名军官经香港抵达台湾,被震怒的蒋介石下令全部枪决,但也有资料称,只有姜健带着十几人抵达台湾,后来被蒋下令处决,杨鹤立等人转道去了马来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姜健是被蒋直接判处死刑,罪名是“叛国罪”,原因无他,直接原因是他1949年4月在伞兵致西柏坡的“致敬电”上签了名。

事实上,如果杨鹤立这些人后来没跑,大概率上也会是同等的下场。

本人文章《华野掉头打整编25师,黄百韬气得想枪毙快纵司令张绪滋:你真该杀》曾提到过姜健。

1945年7月27日,姜健曾率伞兵二队空降衡阳洪罗庙,攻克台源据点,击毙日军96人,部队阵亡四人,伤九人。算来他在抗战时期立过功,如此憋屈的死去,也是比较冤枉的。

对于这群“叛兵”,蒋介石的原则向来就是“宁肯错杀三千,也绝不放过一个”。

姜健悲剧的来源总的概括起来有两点。

一方面是因为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本就有整顿国民党军的想法,特别是陆军,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失败,主要就是部队的原因,因此他对所有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将领,除少数入常外,大部分都没有再获得重用。这部分人后来成为蒋介石“整军”的牺牲品。

另外一方面,当时的台湾处于“肃奸防谍”的过程中,据说当时台湾街头到处张贴标语“匪谍就在你身边”等等,像姜健这样的一类人,自然就会被称为重点怀疑的对象。

据说姜健死后,其牌位始终未列入台北忠烈祠。

2919年,当年参与伞兵三团起义的孟虎(时任4纵队兵站站长、伞兵三团起义指挥部成员)曾在参观连云港纪念馆时,望着展览柜里的青天白日勋章感慨:

“姜长官临刑前托人带话,说他后悔没跟咱吃猪肉炖粉条。”

来源:漫步史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