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 | 磁共振图像对正常阴道形态及尺寸变异性的定量分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17:30 3

摘要:80例盆底支撑正常女性(28-70岁)接受仰卧位多平面质子密度磁共振扫描。在阴道五个等距位置测量宽度,通过ImageJ和MATLAB软件分析阴道轴向、长度及表面积。

转自:麦澜德

1

摘要

本研究提出一种量化正常阴道形态、轴向及尺寸个体差异的方法,并报告健康女性群体的研究结果。

2

方法

80例盆底支撑正常女性(28-70岁)接受仰卧位多平面质子密度磁共振扫描。在阴道五个等距位置测量宽度,通过ImageJ和MATLAB软件分析阴道轴向、长度及表面积。

3

结果

矢状中平面内三个阴道区段(尾侧至头侧)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90±11°、72±21°和41±22°(p。

五个测量位点的平均阴道宽度(尾侧至头侧)依次为17±5、24±4、30±7、41±9和45±12 mm(p。

前/后阴道壁矢状面长度分别为63±9 mm和98±18 mm。

阴道表面积均值72±21 cm²(范围34-164 cm²)。人口学参数对阴道尺寸变异的解释度(R²)均不超过16%。

4

结论

正常阴道形态、轴向及尺寸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且与体型等人口学因素无关。该发现对盆底重建手术、阴道器械设计及药物递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

引言

盆底重建手术旨在恢复解剖结构与功能。然而,相较于身体其他部位,阴道正常尺寸与形态的定量数据极为匮乏。这些参数直接影响手术方案制定、阴道器械研发及药物递送效果。因此,明确阴道形态参数的正常变异范围至关重要。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为无创测量阴道参数提供了新途径。Barnhart等通过MRI测量28名18-39岁女性阴道尺寸[1],另有研究利用MRI建立盆底系统三维模型[2]。但关于不同体型女性阴道形态的个体差异仍缺乏系统性研究。

本研究基于密歇根大学盆底脱垂病例对照研究(IRB#1999-0395)的MRI数据,开发新型阴道形态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两个假设:1) 阴道形态参数无法通过单一人口学特征预测;2) 阴道不同区段的变异程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将为盆底修复手术、阴道器械优化及药物递送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7

研究对象

从病例库中连续选取80例盆底支撑正常女性(POP-Q各点测量值均在正常范围[3]),排除子宫切除及盆底手术史者。受试者基本信息:中位产次2次,年龄45.5±8.7岁,身高163.3±7.9 cm,体重73.4±15.4 kg,BMI 27.6±5.5 kg/m²,91%为白种人。

8

结果

表1提供了阴道尺寸分布的测量数据,而图3则展示了阴道宽度和对称性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发现变化最大的维度是阴道宽度,在阴道颅端,其变异系数接近30%。更具体地说,在额状面上.的五个不同水平上,从颅端到尾端,阴道宽度的平均值(±SD)分别为45±12、41±9、30±724+4和17±5 mm。这些平均阴道宽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平均而言,阴道相对于骨盆的中矢状面基本呈左右对称,但颅端的变异仍大于尾端。

宫颈口的平均位置位于阴道长度的83%处,且距离骨盆中矢状面左侧约2毫米(47例位于左侧33 例位于右侧)。宫颈口位置的绝对值是骨盆中矢状面外侧8±6毫米。

基于 PICS 坐标系统的阴道壁形状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同样,阴道长度和形状在头侧的变异大于尾侧。例如,阴道前壁(AVW)长度为63±9毫米(范围:44~84 毫米),官颈为 40 ± 10 毫米范围:21~60 毫米,阴道后壁(PVW,未显示)为98±18毫米(范围:51~144 毫米)。平均形状看起来很像弯曲勺子的矢状面。AVW 部分可视为两条直线,宫颈部分呈扁平的“W”形。就 x、y坐标而言,阴道口的平均位置在局部坐标系中为 17 毫米,-3 毫米,或距耻骨联合局部原点约 17毫米。宫颈相对于耻骨下点的平均位置的 x、y 坐标(单位为毫米)如下:前穹窿(27,53)、前唇(37,51)、宫颈口(42,57)、后唇(49,60)和后客窿(49,71)。当每个阴道的远端在阴道口对齐时(客4b),我们发现尾侧的变异小于头侧。在 PICS 系统中,官颈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变异大于上下方向。

沿阴道从尾侧到颅侧,可辨认出三条主要的阴道轴线,分别对应90± 11°(范围:60~-121Y)、72± 21°(范围:40~-126Y)和41+22°(范围:-26~-88ǐ;图 5),这些轴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总的来说从形态学参数来看:

• 阴道宽度呈现显著梯度变化(尾侧至头):17±5→24±4→30±7→41±9→45±12 mm(p,头侧变异系数达30%

• 前/后阴道壁矢状面长度分别为63±9 mm(44-84 mm)和98±18 mm(51-144 mm)

• 宫颈外口平均位于阴道全长83%处,距骨盆矢状中平面8±6 mm(左偏47例,右偏33例)。

从轴向特征来看:

矢状面内三个特征区段与水平面夹角(尾侧至头侧):

下段(阴道远端1/2):90±11°(60-121°)

中段(阴道近端1/2):72±21°(40-126°)

上段(宫颈周围):41±22°(-26-88°)

各区段间角度差异显著(p,上段与中段夹角149±34°,上段与下段夹角132±25°

表面积

阴道表面积72±21 cm²(34-164 cm²),75%受试者≥60 cm²,25%≥81 cm²。未产妇表面积(54±11 cm²)低于经产妇(73±21 cm²),但差异未达显著性(p=0.08)。

相关性分析

各阴道参数与人口学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R²。年龄与阴道长度呈负相关(r=-0.4),与宽度呈正相关(r=0.4);身高仅与宫颈曲度等参数弱相关(r;产次无显著相关性。

9

讨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量化了健康女性阴道形态参数的正常变异范围,发现:

1.头侧阴道较尾侧具有更大的形态变异,可能与盆底肌群对尾侧阴道的固定作用有关;

2.传统教科书数据(前壁7cm/后壁9cm)仅反映平均值,实际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前壁44-84 mm/后壁51-144 mm);

3.阴道轴向的三段式特征为盆底重建手术提供了新的解剖参考;

4.表面积5倍差异(34-164 cm²)提示需个性化设计阴道给药系统。

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样本量有限、仰卧位与站立位形态差异、图像分辨率对皱襞评估的限制等。未来研究可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形态学分型,并探讨产次、人种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为盆底疾病诊断、手术评估及医疗器械研发提供了重要工具。阴道形态参数的广泛正常变异提示临床需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方案,强调个性化医疗的重要性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