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政策如何影响城市“减碳竞争力”?解读中国城市减排成本与2030气候目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17:38 3

摘要:在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碳减排不仅是环保问题,更是经济学问题。面对日益严格的气候政策,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LCCP)是否真的能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转型?不同类型城市的碳减排成本为何存在巨大差异?未来,哪些城市能够率先实现低碳转型,而哪些城市仍面临高昂的

在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碳减排不仅是环保问题,更是经济学问题。面对日益严格的气候政策,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LCCP)是否真的能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转型?不同类型城市的碳减排成本为何存在巨大差异?未来,哪些城市能够率先实现低碳转型,而哪些城市仍面临高昂的减排挑战?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联合卡迪夫大学、北京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和伯明翰大学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领域高水平期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发表最新成果《城市碳减排的边际减排成本评估与中国2030气候目标的预测》(Marginal Abatement Cost of Urban Emissions under Climate Policy: Assessment and Projection for China’s 2030 Climate Target)。研究基于2006-2019年的中国城市数据,构建了融合机器学习回归、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与方向性距离函数(DDF)的混合评估方法,评估并预测了中国城市的边际减排成本(MAC),揭示了低碳政策的实际成效及未来城市减排成本的趋势。

低碳政策评估的新视角:为何选择“边际减排成本”作为核心指标?

如何科学评估LCCP的实际效果——一直以来是诸多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多数研究都不约而同忽略了评估可能存在的瓶颈,选择使用碳排放总量或碳强度作为LCCP的评估指标,这些方法存在一个重要缺陷——忽略了政策预期效应(policy anticipation effects)的影响。正如Zhang等(2024)在研究Climate policy in emerging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China’s Low-Carbon City Pilot(https://doi.org/10.1016/j.jeem.2024.102943)中所揭示的,由于中国政策设计的独特性,识别政策效果的因果面临很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预期效应的干扰。

什么是政策预期效应?简单来说,在政策正式实施前,潜在的试点城市可能已经知道选拔标准,并为此提前调整行动,比如减少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以提高入选概率。这种先发优势会干扰后续政策评估结果,使我们难以判断LCCP到底是真正推动了减排,还是只是被“更积极减排”的城市所采用。

研究认为,使用“边际减排成本”(MAC)作为LCCP实施效果的衡量指标,可以有效避免政策预期效应。MAC衡量的是每减少1吨CO₂所需的额外经济成本,它不会直接受到政策选拔标准的影响,同时也能准确反映城市在减排过程中所面临的真实经济代价。

图1 到2030年中国城市边际减排成本预测

碳减排的“隐形成本”:

低碳城市试点是否真的奏效?

LCCP政策的初衷是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城市低碳转型。研究认为,该政策确实显著提高了试点城市的边际减排成本(MAC),意味着试点城市为了额外减少1吨CO2,付出的经济成本会上升。

为何MAC会上升?

技术创新可能摘取“低垂的果实”:低碳政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但越往后,易减排的部分已经被消化,剩下的“难减排”的部分需要更高昂的投入。产业升级的“减排门槛”:LCCP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加快“两高”行业淘汰,提升第三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占比。然而,这些行业的深度减排依赖智能化设备、电气化交通、可再生能源等高成本技术,导致边际减排成本(MAC)上升。

研究发现,LCCP的实施显著提高了试点城市的MAC,表明试点城市的难度正在不断上升——这不仅意味着政策正有效推动低碳转型,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减排挑战可能会比想象中更严峻。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减排成本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未来将需要更精细化的政策干预。

城市之间的“碳减排差距”:

谁在领先,谁在追赶?

研究提出碳的“成本-强度分类矩阵”(cost-intensity matrix),刻画中国城市在2030年前的低碳转型轨迹,并将城市划分为三类:

领跑型城市(Pioneering Cities):这些城市的MAC高、碳排放强度低,代表了中国碳减排的“尖子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追赶型城市(Catch-up Cities):这些城市的MAC和碳强度都相对较低,意味着它们的减排潜力仍然较大,只需适当引导便可加速进入低碳轨道,典型代表是中西部部分资源型城市。过渡型城市(Transition-Challenged Cities):这类城市MAC低但碳强度高,仍处于高碳锁定阶段,短期内难以实现低碳转型,集中于东北和部分能源依赖型城市。

预测显示,到2030年,仅不到20%的中国城市能够挤进领跑者的行列,大部分城市仍处于中早期转型阶段,未来仍需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图2 中国城市碳的“成本-强度”分类矩阵和领跑型、追赶型、过渡型城市分类

未来趋势:

城市低碳转型的关键对策

面对未来低碳政策和2030碳达峰目标,研究提出三大建议:

重点支持高碳排放城市的绿色升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资源依赖型城市,需要加快绿色产业布局,降低低碳转型的经济代价。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减排路径: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能简单“一刀切”减排,应根据MAC曲线选择最适合的减排策略。防止碳泄漏和地区间不平衡发展:发达地区可能通过产业转移将碳排放外溢到低MAC城市,政策需要避免这种“排放转嫁”问题,建立更均衡的全国减排体系。

中国的城市低碳转型正在进入深水区,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未来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正如研究所强调的,低碳城市试点(LCCP)确实提升了城市碳减排成本,但城市之间的减排差距正在拉大。因此,未来的气候政策需要更加精准,才能确保到2030年,全国整体能够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并为2060年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张昳璇,朱祥杰,刘迪(主要作者均为原中英(广东)CCUS中心助理研究员)

来源:气候工匠CIFE

发表期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文章题目:《Marginal Abatement Cost of Urban Emissions under Climate Policy: Assessment and Projection for China’s 2030 Climate Target》

原文链接:

编辑:陈美珊

文案改写

来源:中和碳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