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0日上午10点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支队长、三级高级警长林仁帮接受三明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专访就“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保护个人财产安全”主题与广大市民直接在线交流,倾听群众心声、解答热点难点问题。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保护个人财产安全
2025年4月10日上午10点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支队长、三级高级警长林仁帮接受三明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专访就“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保护个人财产安全”主题与广大市民直接在线交流,倾听群众心声、解答热点难点问题。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三明市政府网“在线访谈”。今天我们邀请了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林仁帮,他将围绕“构建全民反诈新格局的‘三明经验’”这一主题与大家在线交流,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林支队长,欢迎您!
林仁帮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做客市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活动,在此谨代表市公安局感谢大家对三明公安工作的关心支持,下面我就“构建全民反诈新格局的‘三明经验’”与大家在线交流。
主持人:
林支,在最开始还是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电信网络诈骗有哪些特点?
林仁帮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断演变升级,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全球性的打击治理难题。电信网络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远程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它的主要特点有:1.技术依赖与扩散效应。电信网络诈骗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实现犯罪场景的虚拟化。诈骗分子通过搭建虚假App、钓鱼网站、篡改来电号码等技术工具,以“非接触”方式远程实施犯罪。例如,利用伪基站群发诈骗短信、通过云呼叫平台批量拨打诈骗电话,甚至使用AI语音合成模仿熟人声音。同时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痕迹难以追踪,如诈骗资金通过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渠道洗白,服务器则藏匿于境外并频繁更换IP地址,突破了传统犯罪的时空限制,极易扩散。2.对象广泛与手法迭代。电信网络诈骗的目标群体具有不特定性和广泛性。早期诈骗分子通过“广撒网”模式随机传播虚假信息,与受害人建立联系,例如群发中奖短信、冒充公检法人员恐吓转账等,覆盖大量潜在受害者。随着非法获取个人信息技术的升级,诈骗分子逐渐转向精准化定向实施诈骗,如利用网购数据伪造退款流程、窃取航班信息实施机票改签骗局等。目前我们已知诈骗手法超过50种,且每年以20%的速度迭代更新,同时诈骗剧本紧跟社会热点,例如利用数字货币炒作、以旧换新政策等话题设计话术,甚至结合人工智能等概念虚构投资陷阱,迷惑性极强。3.团伙职业化与危害升级。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团伙组织结构严密,层级分工明确,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电诈集团通常采取企业化模式运行,设有股东、管理团队、技术团队、运营团队、行政团队等不同业务团队。团伙下设多个诈骗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个小组按层级递次管理,小组成员根据“业绩”按比例抽成。同时,电诈犯罪的社会危害远超传统犯罪,一起案件损失金额从数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另外,诈骗还衍生出个人信息泄露、网络黑灰产滋生等次生危害。
主持人:
我们市民朋友最需要警惕哪些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
林仁帮
主持人:
市民发现可能被骗时,应该如何快速自救?
林仁帮
市民发现自己可能被骗时,务必牢记“三步紧急处置法”:1.立即切断联系:挂断电话、退出可疑聊天群、卸载不明App。2.快速冻结账户:拨打110或96110,民警会立即启动“三级止付机制”(派出所5分钟初查、反诈中心15分钟内联动银行止付、24小时资金追踪)。3.保留完整证据:保留相关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然后第一时间可前往附近派出所报案。特别提醒市民朋友们,对于已安装屏幕共享软件的情况,应立即关闭手机WiFi和移动数据,避免犯罪分子远程操控我们的手机。
主持人:
近年来,我市电诈治理成效显著,您能否用数据说明当前的反诈成果?
林仁帮
近年来,我们深入践行“四专两合力”理念,全市反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电诈案件明显下降。全市电诈警情发案数同比下降38.52%,警情万人数全省最少;群众财产损失数同比下降51.51%,财损数全省最少。二是预警劝阻成功率高。预警劝阻58.9万次,有效劝阻1929人,避免群众经济损失4000万余元。预警劝阻成功率100%,资金预警预后被骗率为零。三是宣防工作成效明显。开展反诈宣传活动4500余场次,城区警情同比下降45.6%。四是打击攻坚战果显著。发起3起全国集群战役,侦破电诈案件748起,抓获涉诈犯罪嫌疑人1353人;累计为受害群众追回被骗资金2444万余元,同比上升21.65%。
主持人:
为了更好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我们创新提出“四警反诈”工作机制,具体如何运作?
林仁帮
三明市公安局聚焦“三明人不被骗、三明人不骗人、三明卡不涉骗”工作目标,以“四警反诈”工作机制为具体工作抓手,打造“全警反诈”工作格局,努力营造“全民反诈”氛围,依法从严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一是“乡警返乡”措施。以“四下基层”“民警在基层”“千长挂千所、万警进万村”活动为依托,将全市公安机关民辅警安排到成长地、出生地或是指定地派出所、村居(社区)报到,以“乡情”、“宗族情”等“情感”为纽带,配合基层派出所开展反诈精准宣防工作。二是“熟警预警”劝阻措施。在预警指令下发的第一时间,指挥中心指派预警对象熟识人员中的警辅人员(含民警、文职、辅警)直接参与预警劝阻工作,发挥“熟人”作用,对潜在被骗对象开展预警,最大限度唤醒对象,最短时间实现成功劝阻。三是“千警守护”宣防措施。我们以民警实际居住地划分,挂点到属地派出所,由派出所牵头,以社区、村居为单元,就近参与为原则,组织挂点民警常态化走进社区开展包干片区宣防工作。尤其是近期高发类型诈骗案例剖析及防范要点,及时通过工作群组织学习,确保广大民辅警学懂弄通,更好教会群众识诈防诈。另外,我们还通过“反诈小铺”“明警说反诈”“反诈停车场”等形式,广泛开展反诈宣防活动,让反诈知识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四是“专警主战”打击措施。组建跨层级、跨警种、跨部门专业人才实体入驻的反诈打击专班,形成“市局+属地”“警种+专班”“情报+快反”侦查模式,通过每周专题研判、每旬专项调度、大案靠前指挥,紧盯“研、交、办、督、结”五个环节,建立健全市、县、队(所)三级工作闭环,逐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打击治理体系,实现从重视打击数量向追求打击质效转变,从破案追逃向全链条打财断血转变。
主持人:
我们是如何通过“合成作战”提升破案效率?
林仁帮
我们探索构建电诈侦查打击的“三位一体”作战模式,一是技术赋能。整合三大运营商、35家银行的技术手段,有效赋能电诈治理工作。二是警种联动。成立多警种参与的“反诈专班”,对重大案件实行“五快机制”(快勘查、快研判、快抓捕、快审讯、快挽损)。三是政法协同。与检察院建立重大案件提前介入机制,对电子证据取证标准、法律适用达成多项共识,案件移诉率提升至90%以上。
主持人:
预警劝阻被称为“与骗子赛跑”,一些受害人被深度洗脑,难以唤醒,我们是如何做到预后被骗率为零的?
林仁帮
我们建立了“三色预警+三级响应”工作机制机制:即一级红色预警(紧急高危预警)。通过分析研判锁定潜在受害人,2小时内见面劝阻,同步紧急止付账户48小时。去年我们成功阻断转账操作1423次,避免群众损失4000余万元。二级黄色预警(高危预警)。由反诈骗中心民警进行电话劝阻,平均通话时长8分钟,重点破解“保密”“安全账户”等话术陷阱。三级蓝色预警(中、低危预警)。通过发送提醒短信、人工智能电话提醒等模式,日均处理量1200余次,节约警力60%。
主持人: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宣防“入脑不入心”的问题,有哪些较好的宣防措施?
林仁帮
针对宣防难的问题,我们创新实施“大水漫灌+精准滴灌”防护工程:一是组格建群“修桥铺路”。依托“明心通”平台,采取“脚底板+大数据”工作模式,建立“四级网格”微信群:一级由乡镇(社区)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所领导组成,二级由社区民辅警+各挂村领导及村居委主要干部组成,三级由社区民辅警+网格员及常住居民组成,四级为不同身份群体、各行业的“专宣群”,累计建群入群1.9万余个,通过“组格建群”渠道,每日发布识诈防诈相关宣防素材,把电诈防范知识传输到每个家庭、每名群众。二是线上线下“精准宣防”。我们紧紧抓住警情案件“牛鼻子”,以逆向思维,研究诈骗分子实施电诈犯罪的套路手段,深入分析高发类案件、受骗重点群体等,定期发布直切涉诈犯罪手段要害的反诈预警提示,通过由一万余名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反诈宣传志愿服务队以及微信阵地群,将反诈宣防融入网格治理,反复提醒辖区群众把牢“微信关、链接关、转账关”,有力提升群众的防骗识骗能力。三是联动宣防“攥指成拳”。针对未成年人受骗、未成年人“两卡”涉案频发等问题,我们联合市教育局,以开学季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识诈、防诈、不从诈”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宣防活动800余场,再进一步辐射到每个家庭。同时对接市统计局,组织普查员结合经济普查,对企业、个体及财务人员开展反诈宣防工作,进而提升群体防骗意识。
主持人:
作为普通市民,如何参与全民反诈行动?
林仁帮
建议从这三个方面贡献力量。一是成为反诈宣讲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反诈宣讲员”培训,利用邻里活动、家长会等场景传播防骗知识。二是担任信息观察员,发现可疑人员(如频繁更换身份证办卡)、异常场所(如出租屋大量手机接线),立即拨打110/96110举报。三是做好家庭守门员,定期检查家人手机是否安装可疑App,帮助老人设置境外来电、陌生来电、骚扰电话屏蔽功能。
网友(月亮上的赤耳兔):
是不是只要不给陌生人转账就不会被骗了呢?
林仁帮
并不是不转账就不会被骗了,诈骗分子还有可能通过屏幕共享获取短信验证码盗取卡内资金,也有可能通过线下取现的方式要求受害人将现金、黄金等贵重物品寄递给他人。所以要牢记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也不要通过任何形式转移自己的贵重物品给陌生人。
网友(渴望希望):
小朋友有配备电话手表,担心被诈骗分子盯上利用电话卡拨打诈骗电话,要怎么防范呢?
林仁帮
将电话卡、银行卡出租出借出售给他人使用,被他人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有可能涉嫌犯罪。所以一定要和孩子说明清楚不要将电话手表及电话卡交给他人使用。如果电话卡遗失了,须立即联系运营商关停或补办。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