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分享知识类的博主,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近期的贸易战甚嚣尘上,如火如荼,贸易战持续升级,新闻内容不断刷新,那对我们百姓有哪些影响?我们需要提前布局哪些事情呢?下面我用大白话来聊聊吧!
作为分享知识类的博主,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近期的贸易战甚嚣尘上,如火如荼,贸易战持续升级,新闻内容不断刷新,那对我们百姓有哪些影响?我们需要提前布局哪些事情呢?下面我用大白话来聊聊吧!
中美关税大战又升级了,截止发稿时期,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4%的关税,中国反手也把美国商品的关税提到84%。
美国超市里的中国货,比如手机、电脑、玩具、家具,价格可能直接翻倍。举个例子,一打鸡蛋从5美元涨到12美元,菜籽油价格翻倍,普通家庭一年得多花1600-2000美元(约1.2万人民币)。纽约一位养六个孩子的妈妈直接喊话:“再涨下去,鸡蛋都吃不起了!”
为啥这么夸张?因为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度太高了。比如iPhone、特斯拉零件、甚至沃尔玛货架上30%的商品都来自中国。关税一加,进口成本飙升,商家只能涨价,最后全由老百姓买单。
中国对美国的反制关税,主要针对大豆、汽车、化妆品等。比如美国进口的大豆贵了,咱们转头找巴西买;特斯拉涨价了,国产比亚迪、吉利立马推出补贴,趁机抢市场。所以粮食、油价基本稳得住,但想买美国豪车、进口奶粉的老百姓可能得掂量掂量钱包了。
慢性病药物、进口奶粉等易涨价商品,可提前囤积3-6个月用量(注意保质期)。例如,雅培奶粉因关税预计涨价30%,部分家庭已批量采购
中国部分出口企业(比如做服装、玩具的工厂)可能面临订单减少,工人饭碗受影响。但国家早就布局“内循环”,鼓励企业转向国内市场,比如家电、国产电动车卖得火热,缓冲了失业风险。
消费补贴“薅羊毛”:
中国为提振内需,可能继续发放消费券、购车补贴(如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建议关注地方政府和电商平台动态,优先在补贴期购买大件商品(如家电、汽车),或囤积日常刚需(如粮油)。例如,国产电动车品牌比亚迪、吉利近期推出购车补贴,此时入手可省数千元。
• 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多地政府为应对产业升级,对芯片制造、跨境电商运营等紧缺技能提供免费或低价培训。例如,深圳对通过“半导体工程师认证”的个人补贴80%学费,抓住机会可提升就业竞争力
• 个人副业转型:
若从事外贸行业,可快速学习东南亚小语种(如越南语、泰语)或跨境电商运营技能。例如,义乌部分商家已转型为“东南亚选品顾问”,通过直播带货将国产小商品销往东南亚,利润率反超美国市场2。
• 投资区域化标的:
关注与东盟、中东贸易密切的A股企业(如港口物流、跨境支付公司),或黄金、稀土等硬通货。例如,中远海控因东南亚航线业务增长,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上升18%
美国人也别高兴太早。依赖中国零件的美国车企,成本涨了可能裁员;超市货架补货慢,物流岗位需求激增,顺丰、京东在国内狂招2.6万人,但美国港口却堵成了“停车场”。
股市是最敏感的。中国A股里出口多的企业(比如消费电子)股价大跌,但内需板块(食品、农业、房地产)反而被看好。美国通胀压力飙升,老百姓抢购黄金避险,黄金ETF一天交易量暴涨180%。
理财建议:别把所有钱投高风险股票,适当配置黄金(不超过家庭资产的15%),关注政策动向,比如中国可能发消费券、减税,美国可能调整关税。
普通人怎么办?记住这3招!
省钱技巧:少买进口货,多支持国产。比如手机换华为,汽车选比亚迪,衣服挑东南亚产的(关税低)。
囤货清单:慢性病药、奶粉等刚需品提前买,避开涨价潮。
理财避险:学点基础知识,别盲目跟风炒股,黄金、债券等“稳字当头”。
关税战就像两个人互相砸对方家的窗户,最后谁都住不了好房子。中美老百姓都是“被涨价”“被裁员”的受害者。但危机也是转机——中国加速产业升级,美国逼出了本土制造,咱们普通人多学技能、灵活应对,总能找到出路。
记住,守护钱包的最好方法不是焦虑,而是行动!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做“聪明消费者”!
来源:常州焦点